高静静,李 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1.工艺美术系;2.宣传部,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来,网络上频传有关“熊孩子”的事件,引起大家的共鸣,更有其引发的悲剧,让人们痛心和反思。可是,一些家长往往不以为意,漫不经心地将“他还是个孩子”“只是恶作剧”作为袒护的理由。可正是由于家长的放任不管,才造成了熊孩子的猖狂,当家长为孩子辩解时,他们会默记于心,今后不仅有恃无恐,而且失去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性格,90%是在3~6岁之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有其特有规律,但往往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忽视。如果学前教育不能在这一关键时期起到应有的作用,幼儿教师不能以一种使命感来扭转由一些家长和社会风气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国家的未来将承受难以估量的损失。教育部在2012年就已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以此为蓝本,更多地重视幼儿在这一特定时期学习成长的特点,“教”“养”结合,以长远的目光来培养幼儿的整体素质。
教育是国家根本大计,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近年来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根本在于教育理念出现偏差,对于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背道而驰。国内各界都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2017年,马云耗资11亿元创办的云谷学校首度招生。云谷是一座以幼儿园为起点,涵盖小学以及初高中的15年制私立学校,寻求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学校认为,孩子面向未来必须具备四种能力:要用全球化的眼光看问题;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要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未来;具备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1]。云谷学校的愿景是:培养具有仁爱精神、独立意志、社会担当、终身学习力和幸福感的地球公民。学校担负着一种责任和使命,即“让每一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马云所说的要创办有使命感的学校。对于使命感的追求,是对教育所要达到目标的一种设想,它能超越自我、超越国界,是心系他人,是愿景,也是终极目标。
在这一点上,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与马云不谋而合。他在哈佛大学2017届毕业演讲中提到,我们作为千禧一代,不能仅仅只是找到目标,而是要建立具有“使命感”的世界。只有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使命感,我们才能真正幸福,社会才能不断前进。扎克伯格还说到他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肯尼迪总统访问美国宇航局时,问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我正在为把一个人送往月球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可见,使命能创造真正的快乐,让人获得幸福感。当一个人具有宏大的使命感,便不会退缩和埋怨,甚至不会想到自己,他想到的是带着大家一起前进。
不难看出,扎克伯格构筑了一个宏伟的愿景,人人都具有使命感,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角色,从而必将推动社会进步。马云则为实现这一愿景实施了重要一环,创办具有“使命感”的学校。我们可以从中理清这一理想世界的简易链条:具有使命感的学校—具有使命感的教师—培养幼儿、青少年等各阶段学生的使命感—成为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如此循环,最终建立具有使命感的世界。
云谷学校以幼儿园为招生起点,正是因为幼儿教育是埋下文化基础和种子的启蒙阶段,幼儿善于学习和模仿,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可替代,一个优秀的教师无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拓展了无限的空间。仅靠工作机制和考核制度难以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中去,更重要的还是内在使命感,即对这件事情的热爱和对实现自我价值孜孜不倦的追求。
云谷倡导“创办使命感的学校”,哈佛毕业演讲围绕着“建立使命感的世界”,从幼儿教育到社会发展,都在积极倡导“使命感”,那么,何为“使命感”?
使命,辞海中有三种解释,后来把使命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2]。使命感,即是对肩负的个人、社会、国家的重大责任的一种内在的认同,是人行为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对某件事缺乏使命感就会缺乏责任和担当,就不会产生内在驱动力,不会从中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在当今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只有具备使命感,担负起职业责任,才能让一个人的工作充满意义并创造无限可能。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最早期的教育来自家长和幼师,对其影响也最大、最深远。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对幼儿施以正确引导,才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教育目的。而在一切教育中,教育者的人格又是最基础、最强大的影响力量,培养所期望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具有优秀人格和品行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正承担着这一重要使命。
大学教育被很多人理解为就业前的培训基地,面向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只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名利,当毕业生步入职业生涯,也多是被动就业。只有内心向往,不断朝着理想中的灯塔靠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才能掌握学习、职业的主动权。斯坦福大学威廉戴蒙教授研究发现,由阶段性目标产生的外在动力和由宏伟目标产生的内在动力达到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真正优秀的、有能力和成就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内在驱动力。由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培养的是使命感,以内在的责任、长远的目标驱动来影响自我。学生在校期间不应仅把学习知识作为首要任务,学校同样也不应把考查理论知识放在首位,教师要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领会到幼儿教育的内涵和责任。只有认清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和对象,找准方向,学生将来才能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培养出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建立了职业使命感,也最容易获得幸福感,因为所做的每件事,付出的每一份劳动和努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不受外物所驱使。因此,使命感不是一个沉重的词汇,而是幸运的,当学前教育以引导培养具有使命感的学生为己任,学生在学前教育一线既能收获教育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幼儿也能接受到更温暖和更充分的教育,这无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把取得文凭作为首要任务,带着功利性目标去学习,考核分数大于学习过程本身,可是在人生的大学面前,毕业才意味着刚刚开始。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对新生来说充满了未知,他们不知道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做以及怎么持久地保持做的动力。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要首先学习本专业知识体系概况,提早进行“职业规划”。教师针对专业的指导越早越好,以利于帮助新生建立各个阶段的目标。同时,学校要将职业使命感的培养贯彻始终,否则,脱离了这一核心,即使学生毕业进入岗位,也难以承担学前教育引导、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职责,更难以承担为国家未来培养下一代合格接班人的重任。
培养使命感首先要树立一个超越自己的目标,目标的高度决定了将来的成就高度,当有了方向,产生了内在驱动,就能指导自己完成阶段性目标。提升个人能力和完善综合素质,是建立内在驱动力的关键,大学是学习技能和知识最好的时期,此时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最强,以“坚忍不拔之志”接受挑战,就能不断超越自我;除了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要遵守人性和社会的准则。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拥有现代知识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对国家和社会有所担当的人才[3]。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建立了内在驱动力,随着主动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专业、教育、社会的思考愈发深刻,就会逐渐建立起这种职业使命感。
围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领域,学前教育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教”授全面的幼儿基础知识,更要培“育”教育者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我们要用未来的思维去教育幼儿教育者,引导其养成独立思考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应注重“提出问题”,这是获得知识的开端,能帮助自己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多学科融合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多领域之间理论相互碰撞和修正,突破思维局限,进行迭代优化。作为教育者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并给出正向引导反馈。
吴军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硬件条件,教学质量也很难保障”。学校要兼备软实力和硬实力,既有大师的思想指引,校园环境、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也要完善配套,加之以学校制度提供的强制和约束力,既服务教学,提供知识,又容易建立起适宜积极的群体环境。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自律固然重要,如果能够借助他律往往能事半功倍。“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只要学校营造了适宜的教学环境,志同道合的学生自然能组成一个一个的小群体,互相影响,互相鼓励,虽有竞争,也有协同。学生在校期间要培养付诸行动的习惯,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和学院活动。培养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不仅要接受知识和信息,还要学会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加入一个好的约束环境,有效利用他律,对于培养高尚的情操、高超的专业技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岗位上面对的群体是个体差异很大的幼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果没有清晰的职业认知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就难以胜任培育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幼儿的工作,这就要求其在校期间,除了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培养职业使命感,对未来充满愿景,从事的不仅仅是一项谋生工作,而是可以确确实实做到的一件伟大事情。不仅要有道的培养,还要有术的训练,道只有通过术的演化,才能大行其道。“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学校。”教育是对人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而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和工作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使命感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大学教师要具备使命感,才能做好教学工作,为学前教育一线输送人才,学生到了学前教育的岗位同样肩负使命感致力于培养幼儿,最终形成充满使命感的社会,逐步提高国家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