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广播电视台,山西 长治 046500)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一个栏目从构思到采集到制作,是一个十分烦琐复杂的过程,也凝结众多人的心血,但最终成功与否,都依赖主持人尽善尽美地来诠释来展现,一旦主持人的工作不到位,很可能所有的心血都白费。所以,在传统媒体中,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灵魂,肩负着“吸睛”的重任。
如何做到“吸睛”?面对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与求知能力,主持人在节目中就要努力做到“保持对象感与新鲜感”。而“对象感”与“新鲜感”的保持,并非演戏与做作,需要的是知识的沉淀。就我十年的电视工作来看,保持“对象感与新鲜感”,就是与受众进行心灵交流。
面对镜头,如何做到与受众零距离交流?如何能把空洞的镜头当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受众?这需要的不仅是播音员主持人过硬的业务素质,更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能够打破与观众之间无形的界限,真正地走到观众中,与观众零距离交流,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里所说的零距离,并非物理上的距离,而是要求主持人除了要保留自己主持的能力外,忘记自己与观众明显的区别,与观众真诚对话。
(1) 镜头前,不能表演成分太浓,要有亲和力。所谓亲和力,是主持人身上总体散发出的令人愿意亲近、不使人感到紧张和距离、易产生信赖感的特殊品质。往往会把亲和力和表演力混为一谈。亦如十年前的我,认为录制节目是我的任务,即使表演,也要把民心工程传达给受众,让受众感受到幸福确实在延伸。但如今我意识到,夸张的表演并非发自内心,也无法真正与观众产生精神的交流、灵魂的共鸣。
(2) 与采访对象交流要深切体会对方的处境。只有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设身处地与受访者沟通,才能减少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摩擦,使沟通变得简单、顺畅,被采访者愿意表达,才会达到采访效果。成为主持人后笔者开始跟着栏目组下乡外出采访,其中一个采访对象是一个先天残疾者。他不认为接受社会救助是理所当然的,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绘画雕刻技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在每年靠出售烫画葫芦能有不少收入。
面对这样一个采访对象,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如果我不去参与采访,不去感受生活,就不会有对生活的感悟,坐在演播室里也不会有丰富的内心情感。
(1) 播音时,要有交流的意识而不是照本宣科。主持人与受众的交流能力,跟他参与节目的深度、对节目的整体把握以及所起的作用直接关系。
深秋时节,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王勇军,他就是当年长江支队沁源籍南下干部的第二代,受父亲影响,王勇军把故土的种子从小就种在自己孩子的心里。“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前,王勇军给我们清唱了一段地道的沁源秧歌。参与了节目的采访制作过程,笔者摒弃了过去单一的主持,很好地发挥了主持人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发挥了主持人的能力。
(2) 播音时,要记得与受众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与被采访对象平等交流,是主持人人文素养和人格素质的体现。人文素养是主持人思想文化素质的文化内核,主要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文化修养与素质。“人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有“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合”,或“个人的道德品质”。主持人在日常播出的节目中,从选题到主持,不仅要学会关注现实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诸如人类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进行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反映。
高变峰曾经是一名剧团的字幕员,短短十年间,她先是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又成为全国戏曲票选大赛的十强。事实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只要肯用心、肯努力,不论多久,生活总会给你惊喜。播音主持又何尝不是?只有真情流露,才会让受众感受到节目的灵魂与精髓,才会让受众与主持人产生共鸣,达到节目预期的效果。
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人,不仅在与团队工作人员合作时,更要在与自己的报道中及与嘉宾、观众的互动中,微观到言谈话语、神态举止上,都自然而然地给人平等交流的体验。
所谓“无力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人们常常想要达成一项主观的意志,却因为客观原因而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时就会有无力感。主持人的语言在某种程度被受众抱怨无法听懂,传播效果不是很理想,就会让受众有无力感。而造成这种无力感的原因,除了发音习惯层面的,就是理解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层面的。简单来说就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不平等,说词不走心,对稿件理解不准确,使用的语言过于抽象、晦涩,不善于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
当然,真正让我体会语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还是因为遇到了王增和老人:“吃了饭就是修理地球,锄苗子下种打疙瘩,一辈子就是这死做的。”不到一分钟,王增和老人把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份不慌不忙就说了个明白。很多认识老王的人都知道,老王最拿手的才艺就是说“四六句句”。通过几天的走访,我们感受到,王增和老人用他的“四六句句”热闹着沁源人的世界,也继续着沁源人最平凡的生活!当然也让我感受到,主持节目的时候,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用最简单的语言和受众交流,自己说的话受众能理解,能够听得懂,才是主持人的最高境界。
由于主持人与观众之间平等的传播关系,还应避免套用文件语言、教科书语言、社论语言,而应采用符合主持人“人际性”传播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观众喜闻乐听、又富于个性特点的话语。而真正居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品质核心层,对主持人的语言品格或语言能力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是其善于沟通的谈话能力。毕竟,语言是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而存在的。
新鲜感,更好地定义应该是在介于陌生和熟悉之间。对一个人过度了解,完全不可能存在新鲜感;而跟一个人充满了陌生的感觉,也会阻碍新鲜感。节目中的主持人也一样,要让熟悉或不熟悉主持人的观众保持新鲜感,是一个主持人素质方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心态的调整。具体表现在:①正确的自我评价;②避免膨胀,不能只追名逐利。大多数主持人对自身的素质水平与节目的适应性方面表现了出人意料的乐观,这也是有很多主持人在主持这条道路上走不长远的原因。
因为电视工作的不确定性,每次下乡,我和我的团队都会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人生故事,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每次下乡之前都会有期待,回到演播室之后也会有不一样的状态。虽然从事这项工作长达十年之久,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却永远是挑战与新奇。每次采访结束,编辑制作之后的作品都会带有种种遗憾,但通过这种遗憾,我不断反思总结,并期待下一次的新鲜挑战与刺激。带着这种情绪,每次面对镜头,都有不一样的期待,这正是新鲜感的体现。
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论断和觉悟,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以饱满的热情,多看、多想、多写、多体会,才能避免“虚拟沟通”的尴尬,在镜头前达到“目中有人”的状态,才能在节目中保持对象感与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