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磊,石云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库切是一位起步稍晚但成绩非凡的作家,他的作品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重要的文学奖。1983年,他凭借《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以下简称《迈克尔》)获得英国布克奖。库切作品一向意蕴深厚,书中对营地的描写更是引人深思。主人公迈克尔两次被监禁于营地之中,但是他以沉默和绝食的方式反抗,并想方设法地逃出营地。库切笔下的营地不仅是物理状态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建筑,也是社会形态的机构和精神形态的掌控机制,而迈克尔多次逃离营地,对由各种营地合力构建的权力话语体系造成了冲击。
物理营地是指限制人身自由的物理状态的建筑,它是由钢筋、水泥、围栏、铁网等构建的禁锢人的空间。“禁闭是权力运作的结果,将人设置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权力的运行通过空间禁闭表现出来。”[1]42营地作为权力运作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彰显了权力的权威性。
物理营地所具有的身体禁锢惩罚机制由公开惩罚机制演变而来,其惩罚方式虽有节制,但目的始终未变。公开惩罚制度最初被统治者用来维护社会治安。一旦有人对社会或者王权造成危害,统治者就用公开处决的方式对其进行严厉惩罚,并以此警醒他人。这种公开惩罚机制的残忍在著名的达米安案件中可窥一斑,“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判处在巴黎大教堂前公开认罪”[2]6,所谓公开认罪即被四马分肢,最后焚尸扬灰。“酷刑的行使象征了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权力以极刑的形式在空间场景下运作,并且通过这种公共景观,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得以展现。”[1]42为了达到惩罚效果但又不至于引起众怒,惩罚方式变得有节制,惩罚的重心不再是制造身体痛苦而是剥夺财富和权利,最终公开的身体惩罚机制逐渐变成了具体空间内的身体禁锢惩罚机制。虽然惩罚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目的仍然是维护当权者的统治,维护权力话语体系。
物理营地是一个限制人身自由的具体空间。《迈克尔》中的安置营通过3米高的围栏以及一层铁丝网将流浪者监禁其中。在当权者眼中,居无定所成为一种罪,一种可能对社会以及统治者造成潜在威胁的罪。当权者担心他们躲在深山里,不时出来剪断围栏,破坏公共设施,造成社会混乱。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发生,他们就将这些流浪者监禁起来,剥夺其人身自由,免得他们对社会统治造成威胁。
相对于公开惩罚机制,身体禁锢惩罚机制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但身体禁锢惩罚机制可能在被监禁者心中埋下暴戾的种子。被监禁者一旦挣脱监禁,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这在《迈克尔》中得到了验证。安置营中3个流浪者在挣脱了营地的禁锢之后,闯入一家焊接铺并放了把大火。“火势蔓延到隔壁的楼房,然后蔓延到本城的文化史博物馆。这家有着茅草屋顶,美洲香槐木天花板和地板的博物馆,在一个小时之内便化为灰烬。”[3]115他们越过营地围栏、爬过铁网的那一瞬间,就处在了极度亢奋的不理智状态。他们身体的禁锢一旦解除,之前受到的压抑就急需释放,而有些人释放的方式非常极端。他们出逃后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危害。
库切安排主人公迈克尔一再地逃离营地,而主人公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成功逃离又证明了这种身体惩罚机制注定是失败的。迈克尔第一次逃离是在3个流浪汉出逃,营地整顿纪律、加强监管之后,但是智力有缺陷的迈克尔还是成功挣脱了营地的禁锢,重获自由。迈克尔第二次逃离前身体极度虚弱,数十日的绝食使他几乎无法正常行走。但是,他奇迹般地翻越围栏,躲避射击,逃离了营地。迈克尔两次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地逃离了营地,获得了人身自由。作者并没有对两次逃离作细节描写,这种模糊处理使得这两次逃离如有神助,这些看似不可能但最终成功的逃离似乎昭示着身体禁锢惩罚制度的失败。
社会营地是指借助建筑实体发挥社会功能的社会机构。《迈克尔》中的安置营既是物理营地也是社会营地,一方面,它禁锢流浪者,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另一方面,它也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廉价劳动力等的社会职能。《迈克尔》中有很多这样的营地,比如残疾儿监护学校、政府机构、警察局、医院,等等。这种“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它要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3]187。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挣脱营地不仅是挣脱了营地的束缚,更是挣脱了社会制度的束缚。
社会营地依存的社会制度由社会机构管理制度演变而来。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空间,它被划分为若干个小空间,当权者为人们设计了不同的社会营地空间,就好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各个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这些任务需要某些特定的技能来完成,同时也给予人们特定的地位”[4]19。为了更好地实行管理,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就是社会制度的原型。
当时的社会制度加重了社会底层者的苦难,动乱和暴力充斥整个社会,无所依靠的社会底层者惶惶不可终日。迈克尔的母亲处于社会底层,她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别人随时可能变卦的善心,而社会的持续动荡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医院中有很多因暴力而受伤的人,他们的呻吟和谩骂使迈克尔的母亲急于逃离这个“人间炼狱”[3]4,而窃贼和乞丐,夜晚的警报声以及宵禁使得迈克尔的母亲想要逃离开普敦。这一想法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种族隔离等制度并没有带来安定与和谐,反而带来了战争和动乱,社会的动乱和无序使底层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当时的社会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底层人民的苦难代代延续。迈克尔的母亲经济能力差,社会地位低,她无力医治迈克尔的兔唇,只能将迈克尔送往残疾人监护学校。天生的容貌残缺以及残疾人监护学校监禁式的生活使迈克尔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享受友情和爱情的滋润,他能依靠的只剩亲情。当时,在各种制度的制约之下,一个人很难冲破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因此,母亲的社会地位间接决定了迈克尔的社会地位,同时迈克尔的母亲也将自己的悲剧生活传递给了他。
库切借由通行证显化了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控制。按照当时的社会制度,迈克尔和母亲必须获得通行证才能离开开普敦,但是长久的等待以及不时发生的社会暴乱使迈克尔决定不再等待通行证,而是秘密前往他们的理想家园。通行证是警察局权力机制的一种象征,而迈克尔决定不再等待通行证,可见他内心的反抗意识开始萌芽。
库切又通过作品人物的视角,揭露了营地的“伪”庇护所本质。从表面看,安置营是流浪者的庇护所,为这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流浪者提供了居住地和食物,但是事实上,当权者可以利用营地继续压榨那些毫无社会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让他们充当建设和维护社会基础设施的廉价劳动力。营地的管理者乌斯图森上尉曾对营地中的人喊道:“这是一个营地,伙计!这是一个教懒汉们怎么干活的营地!如果他们不干活,我们就关闭这个营地!”[3]113由此可见,营地本质上就是一个廉价劳动力输出所。
作品中的人物不顾一切地逃离安置营,以此来反抗当时的社会制度。第一次被抓进营地时,极不擅长交际的迈克尔努力与警卫处好关系,希望他能够释放自己。被警卫拒绝后,他另生一计,与警卫攀谈时暗中观察营地的地形并伺机逃离。面对警卫“你爬围栏我就会向你开枪,我对上帝发誓,我会想都不想就开枪,所以你不要尝试”[3]105的威胁,迈克尔丝毫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逃离的决心。最后他像一个慷慨赴死的英雄,不顾身后随时会射出的子弹,头也不回地逃离了第一个营地。挣脱安置营后,他来到一个洞穴中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逃离了第二个营地之后,迈克尔感慨:这世上存在着各种各样为不同身份的人准备的营地。“也许事实是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走出营地,同时走出所有的营地,对于这个时代,也许就足以构成一种成就。”[3]219社会已经被划分成各种营地,这些营地就像一张张权力网,将所有人都笼罩其中。迈克尔坚持不懈地逃离,勇敢地追求自由的生活,自由的生活才是库切的理想生活,虽然物质上贫乏,但是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库切希望人们心中长存为理想生活不懈努力的信念,因为即使战火频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要这种信仰存在,人们的理想生活依然有实现的可能。
物理营地和社会营地都比较容易挣脱,真正难以挣脱的是无形的精神营地。精神营地是指精神的控制机制。在经过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规训之后,人的潜意识会受到控制,会不由自主地遵循控制机制。《迈克尔》中的营地就有这样一种控制机制。当权者将流浪者监禁在营地,对其进行教化和规训,以此来巩固他们的统治。营地中的人,逐渐由肉体被监禁变成了心灵被监禁。营地中的罗伯特曾说:“如果咱们注定要进监狱,就让咱们进监狱吧,不要让咱们装样儿了。”[3]103由此可见,罗伯特已经失去了为自由而奋斗的心,他的心灵也被监禁了。精神禁锢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控制着人的思想,精神受到禁锢的人就像没有灵魂的傀儡。
精神控制机制的核心是权力知识体系,它是权力和知识的共生体,其表象是知识但本质是权力。权力知识关系专家福柯认为权力和知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权力促进了知识的出现和发展,“权力制造知识(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才鼓励知识;也不仅仅是因为知识有用,权力才使用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2]29。另一方面,权力和知识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权力的增长促进知识的发展,“任何权力的增长都可以在它们里面促成某种知识”[2]251,而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扩大了权力的影响。权力和知识“携手并进”,共同作用,实现对精神的控制。
对知识的信赖使人们失去了质疑权威的能力和判断力。社会管理学知识使得人们坚信设立各种安置营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人们忽略了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社会分化。这些知识确立了一种权力形态,即鉴别不同的人,并对他们实行强制性措施。这种强制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权力形态,正是在这些知识体系出现之后,权力才变得合情合理,名正言顺。“真理为权力立言,权力以真理的名义行事。”[4]15在各种知识面前,人们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和服从。
权力知识体系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的服务对象不是将其奉为圭臬的普通大众而是制定它的社会上层阶级。为了降低管理成本,统治者将残疾儿童安置于特殊的残疾儿监护学校,并通过专门的儿童学知识使人们坚信这是最好的选择。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当权者全然不顾战争带来的后果,挑起争端,武力镇压因战争引起的动乱和反抗,监禁因为战乱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并剥削他们。
主人公迈克尔智力低下,知识对他的影响很小,而且他有些自闭,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面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几乎没有受到权力知识体系的洗脑。当营地的人告诉他,他们应该接受社会对他们的“安置”时,他没有受到影响,最终他还是选择逃离安置营;当医官苦口婆心地让他吃营地的食物,服从营地的制度时,他以沉默和绝食进行反抗;当营地对其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规训时,他也拒绝参加。迈克尔的各种反抗直接影响了权力知识体系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权力知识体系造成了冲击。
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营地内涵丰富,它不仅指剥夺人身自由的建筑,也指限制人身自由的社会机构,更包括无形的精神控制机制,这些营地合力构建了权力话语体系。虽然主人公迈克尔势单力薄,但是他的逃离对营地的身体惩罚机制、社会机制以及权力知识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他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人,鼓励着那些想要反抗却没有勇气反抗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甚至中产阶级逃离营地。可以说,作品主人公迈克尔的逃离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