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兰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校对起源于书籍出版,是一项极为细致、重要的技术性工作,是各类介质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随着网络和新兴媒体的发展,报刊出版质量面临更大的挑战,校对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完成高质量的报刊校对工作,一定要先明确几个问题。
这里是指出版工作者对校对劳动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是客观上认为校对工作基本的文职人员都可以干,因此任职条件设置宽松,待遇也相对较低。要意识到报刊作为媒体,在语言上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和职责,错误百出的出版物既会误导大众,又会使报刊本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校对人员主观方面本身对校对工作不够重视,潜意识里遵守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淡薄,不以为然,认为错几个字、错个标点不是大问题,意识不到报刊差错的危害性,再加之粗心大意,错误百出。报刊校对不同于图书,出版周期短,日报更要日日出版,因此留给哪个环节的时间都相当有限,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消灭各式各样的差错,除了有较高的学养外,还必须具有比图书校对更为敏捷的思维和反应能力,尤其要有更加认真的态度,不能有丝毫的漫不经心。另外对于基础薄弱者,明确的学习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校出是非和异同。如果下定决心在此行业长期立足的话,业务成长是必不可少的,打铁需要自身硬,需要夯实基本功。一方面出版单位要做好岗位培训,另一方面自身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一个优秀的活校对,不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但也要具备宽泛的知识结构。报纸校对从党的政策到市井琐事都要通晓,行业报校对者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像法制报就要熟悉一些法制方面的知识、规范的术语。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做好校对工作,基本的语言功底是一定要具备的,这在大学之前就可以完成,日后工作中点滴累积,厚积薄发。传统观念中,只有毕业于文科专业才能当好一个校对,其实非也。就个体来说,要涉猎广泛,博学多能,一定要自己肯下功夫扎扎实实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一是要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从文字、语法、修辞等几方面进行学习。除基本的语言知识学习资料外,可以参考《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一书。二是要掌握报纸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编辑、校对、版式、印刷等等方面都要熟悉了解,只有做到自知,才能在真正的编辑过程中做到驾轻就熟,也只有你自己了解了,才能看出错误,瞧出毛病。专业知识可以参考《出版实务》《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等书籍和法规。行业知识不再赘述。
校对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作,比较琐碎,点滴成河,平时的积累必不可少。
(1)良好记录习惯的养成。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校对工作者一定要每年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对于责任校对来说,因为要核红,每期核红的时候要刻意留心那些别人校出而你自己没有看出的错误,同时要记录一些自己不明白通过查询获得的知识点,公信力较强的网络与工具书是最好的选择,新学习的知识点要认真记录下来,且要时时温故而知新,内化为自己的储备。
(2)抓盲区。除正常校对主文以外,标题、图说、日期、版次、版眉、刊头、广告、文章首尾,都要看仔细。转版处要衔接,是否带了标题;动版处要再看,是否有移位问题等等。技能是用一片一片零碎的点连起来的,校对工作也要善于总结,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的技能有显著提高。
(3)多读书,善存疑。鲁迅曾经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一样重大。”想当一个优秀的报刊校对工作者,还必须与时俱进。平时要博览群书,选择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的图书。遇到工作中不懂的地方多查、多问、多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职业成长。
当然,这是报刊社管理层面应该考虑的事。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要使编校工作顺水顺舟,经得起推敲,报刊社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去约束和激励。一方面是基本的与校对有关的常规制度,如三审制、报纸出版流程制度、报纸编排技术制度、三校二读制等,还有就是奖惩制度,如差错追究制度,一般性差错、重大差错、原则性差错分别如何处罚;同时仅处罚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激励制度。一般的报刊社都会有业务评优制度,月底评出好新闻、好版面、好配图以及好记者、好编辑等等,同样应该有好校对,对定期差错率低于多少或无差错版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无疑会对工作是一种推动。
校对是编辑工作的一种延续和完善,同样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报刊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事关报刊在读者心中的威信,即使有一个读者在看,我们也得以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读者,这是报刊人起码的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