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8-03-29 00:20刘雯娴
传媒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

国 巍 刘雯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同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艺工作者讲话中指出:“坚定自信、展示力量: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不忘初心、服务人民: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坚守理想、勇于创新: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党和人民的热烈期盼下,文艺工作者应该走出一条符合我们党和国家利益、广大人民利益的创新之路。

中国独立纪录片一路走来历经坎坷,从1990年吴文光先生独立制作《流浪北京》起,一部部独立纪录片如雨后春笋映入我们眼帘。随着小型家用摄像机的技术发展和价格的亲民化,民间编导的人数进一步壮大,更有大批电视台编导离开电视台尝试独立制片作品。这些编导纷纷与民间影像扶持机构合作,进行产业化的纪录片创作,在作品数量上,逐渐取代了外籍作者、国有电视台和中国港台编导的话语地位,成为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也从那时起,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工作者也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中国独立纪录片传播途径依然有限、接受主体群较为小众、创作的现实意义难以实现。从纪录片的整体来看,主流纪录片的发展正趋于逐渐向好方向,一定意义上这种向好发展背后有着创作人员的不断创新,但也离不开国家主流意志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但纪录片整体在社会文化中依然没有将影片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一、夹缝中苦苦支撑的纪录片

目前,纪录片与商业电影及各种大众文化的长期“较量”中仍处于劣势地位。《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数据显示,在2016年中只有五部纪录片走进了我们的院线,国家允许生产的纪录片数量也不到30部。那么这与一年进入院线上百上千部的商业电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虽然有部分进入院线的纪录电影突破了自我获得了数千万元票房,对于整个纪录电影市场来说值得欣喜,但与商业电影动辄数亿的票房相比仍是距之千里。再加之进入院线后,排片遭影院冷落,更多的需要通过点映来召集影迷集体观影,观影人数并不稳定。优秀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由导演萧寒精心拍摄制作数年,进入院线后,一度势头很猛,但最终也只收获了1153万的票房。而同年上映的商业电影《夏洛特烦恼》轻松获得14.41亿元的票房。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相较于2016年纪录片进入院线的纪录片数量增加了一半之多,但仍然有经过审批、允许生产的79.5%的纪录片没有进入院线。虽然票房并不是纪录电影的唯一追求,但纪录电影也不应该是“院线毒药”更不应该是“票房黑洞”,那么面对着纪录片在传播上与各类大众文化竞争中的长期处于劣势的现状,需要纪录片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做更多的事情。

二、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表达泥沼

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对中国社会问题题材的持续性关注所体现的创作者个人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个人意识尚未与主流表达达成“和解”。“苦大仇深”甚至成了中国独立纪录片部分创作者的代名词,甚至有学者总结中国独立纪录片可以用“穷山恶水黑社会,小偷妓女长镜头”基本概括。中国独立纪录片在面对“敏感社会现象”时大多遵循直接电影式的不加干预的拍摄手法,认为这是在美学上遵循着所谓纪录片的真实要求,其实直接电影的美学早已被证实不能完全还原真实。因为缺少引导会导致观众的理解可能会过于浅显,从而在直接电影后出现了真实电影、自我反射式纪录电影、行为表述式纪录电影等各种纪录片类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逃避现实,社会中的“敏感问题”我们需要去正视,但不能“为直面而直面”,要在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之上,进行揭露和批判。如果一心坚持所谓的“纪录”却缺乏引导,缺少解决问题的诚意,只单单将社会现象进行简单呈现,这对于消解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无实质性作用。

三、对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意见及建议

在新时代的语境之下,笔者认为中国独立纪录片工作者应该主动改变,不断与主流表达进行磨合,共同讲述好中国故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分属于独立影人的力量。

(一)时代脉搏与自身视点相结合

坚守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自身特色,在保持对具有现实性问题的关注、对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以及用影像记录生活的纪实美学的基础之上,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新时代身边发生的切实性改变,用影像发声,展现中国自信、中国力量。第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自行车与旧电钢》,导演邵攀在坚持对小人物的关注下并没有选择抨击社会,反而通过对张鹏程和张宜苏两位主人公的建构显示出了小人物对梦想的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张宜苏这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却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小人物哲学观“战胜世间一切的方法——不战。”在他的世界中只有音乐,他热爱音乐但坚持音乐是分享的。邵攀导演说初次进张宜苏家中被其生活环境的脏乱差所震惊。张宜苏收了很多徒弟却始终分文不取,自己依靠着在“电子垃圾”市场倒卖电子产品谋生。影像所刻画的两位主人公有着很多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普通人无法接受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沉浸在音乐世界中,他们是熠熠生辉的,他们沉迷在自己艺术中的模样,值得我们为他们鼓掌,他们的热情也可以不断激励着每一个人不顾一切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二)增强影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在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进一步探索纪录片故事化、戏剧化的发展。这并不等于“背叛”,而是在基于现实状况,从有益于中国独立纪录片可以长期发展的立场出发,做出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自主选择、自我完善。增加独立纪录片的故事性、戏剧性并不是向故事片进行“妥协”,只要我们讲述的故事、传递的影像、诉说的信息是真实的、不为我们所虚构的,那么就无愧于“纪录”二字。周浩导演的《大同》将我们带入了一位中国市长的生活,影片以耿彦波在大同的拆迁改造工程作为主线,影片一方面从大局出发深度发掘耿彦波采取政策的初衷,另一方面毫不隐瞒地展示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抨击,影片充分展示了耿彦波作为一名市长在人文关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心煎熬与挣扎。影片节奏有张有弛,通过剪辑将影像故事化、戏剧化,增加了影片的可视性,增强了思想冲击。

(三)开拓影片的市场化和商业化道路

中国独立纪录片应该积极开辟独立纪录片市场化、商业化道路,现如今中国独立纪录片因为种种原因陷入了孤芳自赏的境地,缺少艺术消费过程,部分导演往往自己制作完成后只进行小范围的、内部的传阅,或是直接参加国外一些影展来获取自身身份定位。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这样说:“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中国独立纪录片目前的发展是有待商榷的。在一定程度上,其发展违背了艺术发展规律、脱离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彭吉象在对艺术鉴赏一般规律论述中这样说道:“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如若中国独立纪录片再不充分市场化、商业化,会很难有效地发挥我们一直追求的初衷。当今,中国独立影像点映机制已开始尝试建立,以瓢虫映像、大象点映为代表的新型放映机构也在探索着中国独立纪录片市场化、商业化道路。

四、结语

中国独立纪录片在持续改变中不断发展自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为多种原因自身生存现状依然不佳。国内独立纪录片工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把握时代脉搏和自身视点,不断增强独立纪录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从而增加影片的观赏性,继续开拓独立纪录片的市场化、商业化道路。不断推动中国独立纪录片走向成熟,在新时代语境下讲述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纪录 休斯敦火箭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