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军乐传入中国的早期实践成果
——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

2018-03-29 00:32乔邦利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州府刘天华学堂

乔邦利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引 言

近代以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州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名人辈出,如被誉为“常州三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被誉为近代“四大史家”之一的吕思勉,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有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画家刘海粟、谢稚柳,著名作家高晓声等。在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常州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音乐家。如:在专业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领域,赵元任、刘天华、吴伯超等人的突出贡献已被学界所公认;1908年成立于常州府中学堂(1906年筹建)的西洋管乐队,是近代西洋军乐传入中国的早期实践成果之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少儿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在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回迁,也定址常州,为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功不可没。在流行音乐领域,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炙手可热的“金嗓子”周璇也出生在常州……这些都在音乐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相关史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探讨其历史影响及意义。

一、常州府中学堂与管乐队的组建

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前身)是戊戌变法之后兴办的一所新式学堂,也是20世纪初常州地区新思想的摇篮。“有清季年,以制艺取士之法,弊既百出,乃废科举,设学堂。”①在这种背景下,1906年1月,经时任常州知府的许星壁与当地士绅恽莘耘(祖祁)等人的积极倡导,“常州府中学堂”开始筹建。然而,由于当时清政府所能提供的经费较为紧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常州府所属八县②共同集资四万八千两银子,再加上其他途径筹集的资金,共六万四千余两。1906年10月,在常州东门内玉梅桥旁的护国寺旧址选址筑基,建造房舍,添置设备。一年后,校舍建成,定名为“常州府中学堂”。学堂首任监督(校长)屠宽(字元博)。1907年11月,首批中学生180人和师范生60人入学。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当时常州府所辖8县(武进、阳湖、金匮、无锡、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入学资格大概相当于高等小学毕业程度。1913年7月,学校改归省办,易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童斐(伯章)任校长。1929年9月,改称“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该校曾改称“苏南常州中学”“江苏省常州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市十二中”等。1978年4月,重新恢复“江苏省常州中学”校名,现名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校桃李满天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著名学者吕叔湘、周有光、钱穆、潘菽、刘天华、储师竹、刘北茂、刘半农等均曾在该校就学或任教,另外还有两院院士、省部级领导及解放军将领数十人,其他专家、教授、学者不胜枚举③。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常州府中学堂从一开始就积极提倡新式教育,办学分为预科、本科两级。“所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格致、生物、体育、兵操、音乐、图画、外国语(英日)、读经讲经、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等,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④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眼界,学校又开设游艺部,包括图画、雅歌、军乐和柔术4个分部。“部初设,学生兴会淋漓,进步至锐。”⑤学校为军乐部购买了各种西洋管乐器,还聘请专业的指导老师,组建了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

二、与管乐队有关的几个重要人物

在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成立过程中,有3个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分别是屠宽、童斐和刘天华。

屠宽(1879—1918),字元博,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是清末民初著名史学家屠寄长子。1902年,屠宽留学日本,其间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1905年,屠宽学成回国后,在天津津沽初级师范学校主持教务工作。1907年,他受邀回到家乡,担任新筹办的常州府中学堂校长(监督)一职。在这个过程中,屠宽均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常州府中学堂教师中,具有进步思想的留日学生和同盟会会员占有较大比例,如朱稚竹、吕思勉、童斐、陆殿扬、刘百能等。不但如此,屠宽还亲自向学生宣传孙中山、章太炎等人的爱国民主思想,介绍邹容、秋瑾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革命事迹。武昌起义前,他与朱稚竹、吕叔元、奚九如等人组织学生进行军训,进而在校内发起组织16人的反清秘密团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屠宽召集有关人员策划响应,常州府中学堂于是成了革命势力的大本营,11月6日,常州光复,屠宽即被任命为常州军政分府参谋长。1912年4月,屠宽在担任常州府中学堂校长的同时,还担任国民党武进分部副部长,同年,又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1913年,屠宽离开常州府中学堂,1918年10月病故于天津,年仅39岁。

作为学校校长,屠宽的民主革命思想对青年学生影响至深,他关于科学、民主的新观念和新思想也在常州府中学堂办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不但如此,屠宽还被誉为“生活教育之首创者”,学校游艺部,特别是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的设立,与屠宽的这种新的办学思想之间也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1909年11月15日,为纪念建校两周年,学校举行游艺会,除展览学生的作品外,还安排演讲、实验等活动。次年8月,南洋劝业会于南京举行,其中陈列的教育品,常州府中学堂独多⑥。有人认为,屠宽的这种办学实践,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⑦。

童斐(1865—1931),字伯章,常州宜兴县(今无锡宜兴)人,1903年,童斐中举人后,曾在宜兴周铁竺西学堂担任校长。1907年11月,受新创办的常州府中学堂监督屠宽邀请,童斐到该校担任国文教员。从1911年开始,童斐担任常州府中学堂学监。其间,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同时兼任常州军政分府的秘书长。1913年,按江苏省公署令,常州府中学堂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童斐接替屠宽担任校长。童斐在该校工作时间一共19年,其中任校长12年,成为该校1949年以前10任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童斐在担任校长期间,为学校制定了“存诚、能贱”的校训,并制成2块匾额,悬挂在大礼堂的墙壁上。每当新生入学典礼时,童斐总是要向新生讲解校训的含义:“存诚,就是做任何事情,包括读书求学,待人接物,都要诚心诚意。能贱,就是不要以为进了五中,就自认高贵,仿佛处处高人一等,而不屑做一些平常的琐屑之事。要看得起普通人,要习惯自己做一切平凡的事。”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回忆说:“1918年我进常州中学,童伯章校长为我们新生讲校训,两句话,四个字,一曰存诚,一曰能贱。我铭记在心,一生受用。”⑧1925年,童斐受聘为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同时辞去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的职务。

在学生心目中,童斐是一个极具个性的老师。据钱穆回忆,童斐“庄严持重,步履不苟,同学以道学先生称之。而上堂则判若两人,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如说滩簧,如演文明戏。一日,讲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先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而匕首见一语,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壮”⑨。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童斐投入、忘我的教学态度和声情并茂的教学风格。

担任校长之后,童斐在学校管理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用人方面,他能够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如:1915年,童斐先是聘用了从该校肄业的刘天华担任学校军乐队的指导老师,不久,又正式聘任他为音乐教师。而此时,刘天华年仅20岁。可以说,正是因为童斐搭建的发展平台,为刘天华以后跨入音乐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童斐在识才用人方面的宽容、大度及对陈规陋习的大胆突破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童斐在传统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除了承担国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外,童斐在还担任了学校游艺部昆曲组的指导老师。“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诸乐器,生、旦、净、丑诸角色,伯章皆能一一分授。”⑩童斐在音乐方面的全面修养,非一般人所能及。另据有关资料记载,童斐在课后还经常主动找到刘天华,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相结合的问题。童斐还曾经设想把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基督教圣咏中,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从这一点看,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将童斐视为20世纪初国粹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似乎尚可商榷。此外,在上海光华大学讲授曲学课程期间,童斐还完成了《中乐寻源》的写作。这本书是他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贯穿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思考,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和音乐理论研究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春,江阴(今无锡江阴市)人。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民族乐器改良、民乐创作、民乐演奏和教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国乐大师。

刘天华于1909年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比其兄刘半农(原名刘寿彭)晚2年。在校期间,刘天华参加了校军乐部,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据钱穆回忆,“时学校创一军乐队,全队二十余人,人操一乐器,惟大鼓需绕颈拥在胸前,既沉重又其声调最少变,人皆不愿习,天华独任之。随一队之尾,人竞以为笑”。可见,刘天华在少年时期即表现出对音乐强烈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加上他不凡的音乐天赋,不久即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国乐创作与演奏名家。1915年,受童斐邀请,年仅20岁的刘天华回到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13年,常州府中学堂更名)担任军乐指导和音乐教员。在母校任教的7年时间里,刘天华承担乐歌(包括乐理和唱歌)课的教学工作。由于国内当时用国语编写的乐理教科书较为少见,刘天华就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版乐理教科书。不过,他总能够寓教于乐,通过各种丰富的形式,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讲得有声有色。

经刘天华的训练,学校军乐部也取得了飞快的进步。后来,据刘天华自己回忆,“仅一年多时间,学校军乐队就在对外演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全省军乐队之冠,还被名气较响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邀请演出”。1917年,全国范围内较为著名的军乐队仅有15支,江苏省第五中学军乐队就能够榜上有名。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刘天华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当然,刘天华的名气也随着学校军乐队的影响而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于是,不断有学校邀请刘天华去讲课,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20世纪著名音乐家中,吴干斌、储师竹、刘北茂、吴伯超等都曾师从刘天华学习。

三、学校游艺部管乐队的创立

西洋管乐源于欧洲军队中传达号令的号手,至18世纪,逐渐形成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乐队编制,用于队列操练。后来,在节日庆典和商业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我国汉代出现的鼓吹乐就已具有军乐的功能,所用乐器包括笳、角、铙、鼓、排箫等。随着近代新式军队的建立,西洋管乐形式也开始传入中国。美籍华裔音乐学家韩国鐄在《中国现代军乐肇始初探》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早在十八世纪末年就听过西式军乐,还有意仿制西洋管乐器。但这只是一种好奇的态度,对中国军乐的演变没有发生影响。真正使中国人弃鼓吹、改洋号是十九世纪末年受到列强船坚炮利之侮辱及日本明治维新之刺激。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军乐队却是一个私人的乐队,在十九世纪末年二十世纪初年的北京颇负盛名。这个主人是一个当时中外政经各界无人不知的名人:罗伯特·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

1906年前后,现代军乐已日渐在社会上普及,并成为一种时尚。少数家庭开始雇用军乐队作婚丧事之用。随之,管乐在一些新式学校中逐渐兴起,清末新制学堂也“仿西式教育,注重体操,军乐队随之而兴”。可见,清末新制学堂对西式军乐队的发展也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当时新式学堂中,管乐队作为对学生进行新式教育的手段之一,已经较为普遍。常州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镇,新事物传入相对较早,社会上对这些新事物的接受也相对较快。创办于1907年的常州府中学堂是清末常州地区创办最早的新式学堂,不但在常州近代教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而且在清末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浪潮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

首任校长屠宽为了贯彻“生活教育”“实用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开办不久就成立游艺部。这在当时、当地都具有开先河的意义。该校办学中秉承“学以致用”的传统,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技之长。屠宽担任校长期间,一方面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还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他还专门在当时的常州府中学堂校刊《杂谈》上发表《教育应注重实习说》一文,文中提到,“实用教育之说,今已大喧于众口矣,细察我国近日教育之进行,其缺憾尚多。学生毕业于中学或中学以上者,不可为不学无术,乃于其所学各科,多不能应用,……然学生任事能力之薄弱,亦与有责焉。此项学生,对于事之成败,每能侃侃言之。然坐言而不能起行者,十常八九,其故实由于学校中实习之缺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尝试开展职业教育。1908年5月,设游艺部,包括雅歌部、军乐部、丝竹部、地理部、摄影部、篆刻部、演说部、拳术部等,“今者,职业教育之说,正以为要图。教育部有中学开设第二部之商榷,而任教育者,以何种职业教学生,为最适当,殊无把握。因拟藉游艺部之基础,为职业教育之试办”,“嗣后每年继续,游艺科目有时废置,而部终不辍”。

除了办学理念上的影响之外,学校当时设立游艺部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希望通过有组织的社团活动,避免学生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因为多数学生年龄尚小,是非观念和辨别力较弱,个别学生逐渐沾染上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当时学生一律采用寄宿制,开始每周有1天休假,后来改为半天。“每天上课六小时,自修两小时尚有余闲。”“微闻学生于星期日在外为樗蒲戏(笔者注:樗蒲戏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者。”“若任为自由之嬉戏,孔无益而有害,不若以教员率之为有益之娱乐。”游艺部最初设置图画、雅歌、军乐、柔术等4部,后来又增开篆刻、读书等部。学习时间每日以1小时为限,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图画、雅歌教员由本校教员兼任,军乐、柔术教员则特聘专业人员担任。

二是用于学校管理的辅助手段。“校为常州府属八县所公立。学生大都籍隶于八县。时承科举之后,学生与同学之感情,常不如其同乡之深,往往同县学生,自集为一群,而与异县学生不洽,至起争论,为县界之冲突。”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加强管理“厉行规则”之外,还需要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发展对身心有益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避免闲暇时间过多而惹是生非。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来看,游艺部的成立应该也有辅助学校管理的考虑。

三是以游艺部的相关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为学生未来发展开创更加广阔的空间。学校设立游艺部,每天活动1小时,深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游艺部的开设,给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乐队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缴纳的伙食费的结余部分。“开校时,定学生纳膳费银三十元,学费银三十元,学费收入,归八县预算之经常费中。膳费由学校为学生雇厨备膳,然米谷菜蔬,价值时有低昂,膳费不能不留其有余,以为物价腾贵时之预备。一年以来,幸食物价平,而膳费之结存者,得银千数百元。计略出其余,可以为有益于学生之举。”“军乐器具以膳费之余款购之。”学生志愿入军乐部,在3种乐器中任选其一,只要体质相宜,学校不加限制,但不得同时身兼两队。军乐队指导教员由学校聘请。常州府中学堂时期担任过指导教员的有聂焕秋(湖南人)、张仲超、唐沁泉(上海人)。管乐队又分为军乐队、鼓号队、军笛队3组。关于乐队编制及构成相关资料,目前掌握有限,管乐队一共有32人,使用的乐器有长笛、短笛、单簧管、小号、长号、圆号、大号、大鼓等。

关于乐队活动的具体情况,未见专门的记载。但是,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1908年9月,学校“举修学旅行,雇小轮一艘,拖船两艘,由常州西行,至镇江,登焦山,旋入城参观学校。复至金山,渡江至扬州,观小金山、平山堂诸胜。返舟至江阴,登黄山,得要塞司令许观炮台,且观演放快炮,以殊礼待学生。继入江阴城,参观各学校,遂由江阴回校。是时各县学校,规模初具,未遑他务。学生旅行,几为创见,故所至备受欢迎。而整队之出,悉用军队编制,前导军乐,尤为创见。聚而观者,每至塞途”。据《常州文化志》记载,“继西洋乐歌引进之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省立五中校长屠宽的倡导下,建立了常州第一支军乐队(管乐队),曾到江阴、宜兴、南京、镇江、无锡等地演奏,为军乐的普及扩大了影响”。另外,学校管乐队在历次全省运动会汇演中均名列第一。

四、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组建的影响及意义

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是常州近代首支西洋管乐队,也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西洋管乐队中名气较大的一支。作为中国较早成立的西洋管乐队,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在当时曾名列全国较著名的15支军乐队之中,足见其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中国管乐艺术的先行者。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的组建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部分学生拥有了一技之长,拓宽了人生发展的空间。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童斐、刘天华、周少梅、吴伯超等人所取得的音乐成就,与常州府中学堂或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都有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的建设实践,为当时的常州地区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发展环境,使其音乐文化建设水平迅速进入全国前列,并进一步奠定了常州在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从常州府中学堂到武进师范,再到后来的国立音乐院幼年班,从单纯的军乐队到有着完整编制的管弦乐团,常州成为中国近现代管弦乐表演事业发展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的创建经验及后续影响,为常州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西洋管乐在常州地区的普及。同时,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西洋管乐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的早期建设成就,为常州近代专业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常州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吴伯超当年之所以将回迁的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放在常州,除了自己浓厚的“家乡观念”之外,其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在常州的学习经历,让吴伯超对常州良好的音乐教育基础和音乐发展环境比较清楚,因此心里也比较放心。而且,与南京相比,常州距离上海较近,便于聘请优秀的管乐指导老师。继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之后,常州贫儿院在1942年成立了一支36人组成的志泉军乐队,由胡森林执教兼指挥。后来,贫儿院解散,志泉军乐队的乐器全部移交给私立正衡中学(现常州市一中),仍由胡森林负责。1943年,常州城区开办“杨连记”乐器店,并组建业余铜管乐队。此后,铜管乐在常州的工厂、学校中逐渐普及,久盛不衰。据1985年常州市总工会成立管乐协会时的初步统计,仅市区范围内就有30多支乐队,800多名乐手。常州也因此赢得“管乐之乡”的称誉。1949年后,常州的音乐事业又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先后建立了常州军管会宣传大队(后改为中共常州地委文化服务团)、常州市文工团、常州市歌舞团等专业歌舞团体,不久又成立了常州市音乐工作者协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所形成的良好音乐发展环境不无关系。

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的建设成就,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的早期建设实践不但推动了常州乃至江苏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管弦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准备。据史料记载,根据当时社会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常州府中学堂刚开始招生时就增加了附设师范科。“初开校时,因校舍有余屋,专科教员之授课时间少,而地方小学教员缺乏,故附设师范科一班,额六十人,一年毕业。”1915年,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师范科改为独立的师范学校——武进县立师范。“县师的编制分乙种讲习科、甲种讲习科和本科三种。乙种讲习科学制一年,甲种讲习科学制两年半,本科学制五年。”后来担任重庆国立音乐院院长的吴伯超就是武进县立师范第一届本科学生。武进县立师范音乐教师有刘天华和周少梅等。吴伯超在武进县立师范学校读书时曾跟刘天华学习二胡和琵琶,后又随刘天华去北京学习音乐。刘天华“教学谨严,同学中年龄与他仿佛的很多,但莫不敬畏,所授乐典,必须背诵,每人还要弹会几首五线谱歌曲,如果不会,深夜也要苦练风琴,否则不能毕业。平时遇他上课,无不肃然起敬,谁也不敢流露丝毫轻佻;即使最顽皮的人,也循规蹈矩,课堂纪律,与其他忠厚老师上课时情景,截然不同”。在教学方法和办学理念上,刘天华对吴伯超有较大影响。此外,在音乐思想和音乐发展道路选择方面,吴伯超也与刘天华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比如,刘天华认为,中国音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而“吴伯超先生,一生的音乐哲学与目的为:输入西洋音乐,整理中国音乐”。吴伯超一生所倡导并积极实践的“建立一支真正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队”的理想,或许在常州跟随刘天华学习时就已经开始萌发。“出于发展我国交响音乐事业和为此必须从小即培养合格的交响乐队专业演奏的长远考虑,并在得到接替陈立夫为教育部长的朱家骅的批准和支持后,经多方奔走,筹措经费,兴建校舍,延聘教师,终于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附设于国立音乐院的幼年班。”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州府中学堂管乐队对中国管弦乐队的早期萌芽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②当时,常州府所辖武进、阳湖、金匮、无锡、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

③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市档案馆:《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1900—2008),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8页。

④朱洪:《刘半农传》,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⑥高天德:《如海才而不永年 弃浊世真若敝屣——述江苏省常州中学首任校长屠宽》,《江苏教育》,1990年第2期,第41页。

⑦王国华:《钱穆所受的素质教育》,《教师博览》,2013年第4期,第36-37页。

⑧双溪舟:《宜兴昆曲人物事迹辑略之八——童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491584/,2012-05-08。

猜你喜欢
州府刘天华学堂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编纂特点与文献价值
国乐改进
森林学堂
婴儿的眼泪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