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渝娜
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在众多传播渠道中,纪录片是公认的优秀传播载体。《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好主题、好品质、好影响”为原则,省级卫视频道在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7年6月3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投资、与英国雄狮影视合作拍摄的大型全媒体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江苏卫视和英国BBC世界新闻频道(BBC World News)同步播出。此片在第2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上获最佳国际传播作品奖,在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上获最佳国际传播奖。不少外国观众看过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生活、发展等产生浓厚兴趣,这部纪录片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用国际化视角观察、报道中国,让更多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做了有益尝试。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采用中外合拍、中英同步播出的国际化传播格局,兼顾国内外受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兴趣,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最新的科技成果、新兴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国人如何直面现代化过程中的挑战等等。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选题遴选阶段,中英双方严守一个标准:故事要符合国际传播特质,引起国际观众兴趣,引发共鸣。比如中方提出的“昆曲”,英国团队认为故事很好、画面很美,但很难让西方观众理解,最终舍弃。双方从700多个故事中确定了24个最终的拍摄内容,涉及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国际受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兼顾传统与现代。选题内容以普通人的故事贯穿,西南大山里的农民舞龙人、东北极地试车员、西北大漠治沙人、国际范儿的“旗袍姑娘”、一口流利英文的海南长臂猿守护志愿者……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真实再现了各行各业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面貌,他们的付出、奉献、坚守、激情和创造展现了中国精神和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着国际受众。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展示中国成就的同时,并没有回避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比如贫困、沙漠化等,但在讲述过程中,用更多笔墨描述中国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有效地传达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避免西方社会的误读和误解。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以外籍主持人行走的方式体验中国,以代入感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形式生动有趣又真实可信,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国魅力。主持人Jason与土楼老人促膝交谈,与其家人共进晚餐;安龙在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上鸟瞰美景、与工程师交谈,用深度融入的姿态带领受众 “上天入海”。让外籍主持人行走中国、观察和感受中国,并将感触和思考融入到中国社会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故事中,这种呈现方式更能抓住人心,让人记忆深刻。选题的国际化标准、故事讲述方向的正确性、故事讲述方式的国际化,奠定了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国际化传播的基础。
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最终要体现在传播效果上。《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获得众多好评,取得收视预期,也存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的地方。节目节奏快、信息量丰富,相对而言在故事的展现上难免显得篇幅有限。第二集在讲述摄影师王福春与其多年前拍摄的女孩见面的故事时,并未将女孩对奶奶的回忆,与雪乡当年遭遇大雪、而后发展成为闻名的旅游胜地这一时代脉络有机融合。反思与修正缺憾,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国际传播方式。
纪录片青年影像节创办人之一孙剑英认为,当下纪录片最缺的是情感。纪录片除了传导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还需要有国际化的语言。情感是纪录片的灵魂,是当下纪录片最需要提倡的一个方面。纪录片可加强对普通人物故事的深度挖掘,实现以普通人的故事来折射大时代变迁,叙述方式也可以更轻松更有趣一些。
2016年皮尤调查显示,“62%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新闻,其中,70%的Reddit用户通过该平台获取新闻,66%的Facebook用户和59%的Twitter用户通过各自平台获取新闻。让人更为惊讶的是,64%的美国成年人只从单一网站中获取新闻。”[1]这给我们提供了通过纪录片做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新思路,在借力国际电视频道传播的同时,应借助国外用户充分信任和依赖的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进行传播,通过与国外用户的交流和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播效果的叠加效应。
可打造自己的平台与利用别人的平台相结合:利用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关注度较高的公众号等用户多、流量大的平台传播,扩大影响力;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众多的国家,借助他们实现进一步推送和用户参与,通过他们的网络交流工具,助推中国纪录片以及中国国家形象国际转播的广度、深度。
借力众多传播渠道的前提是“内容为王”。如果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尽如人意、内容空洞无物,传播途径再多样也难以吸引人,反而适得其反。2016年优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弹幕网站B站引起热议,一跃成为热门文化事件。这部纪录片成为“网红”并非偶然,过硬的内容质量、与新时代文化契合的做法是其走红的根本因素。互联网时代,在找到高质量传播模式,进行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同时,扩大纪录片制作人的国际视野,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制作水平等,尤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用户对文化和精神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应牢记“内容为王”和“用户感受”,从而实现国家形象的更好传播。
“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因为“经济发展了,政治文明进步了,人民素质提高了,必然会投射到国内外公众的认识层面”。[2]国家形象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与组织更加频繁的跨国流动、媒介环境变化以及国际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等,都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因此,以纪录片为代表的传媒文化形态,应顺势而为,以用户为目标,改进思维方式和传播模式,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国家形象的良好建构和传播。
注释:
[1] 疏通渠道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立体传播.新闻大学,2017(3).
[2]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