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8-03-29 02: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天麻供血白术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焦作 45415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有眩晕、头昏、头脑不清晰感,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采用西药对症治疗,疗程长,效果一般[1],而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每获良效。中医学将该病归为“眩晕”范畴,痰浊中阻为其常见的证型[2]。笔者为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对眩晕的治疗效果,选取2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合西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34.23±6.52),病程5~30 d,平均病程(8.5±1.2) d;治疗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35.43±5.44)岁,病程3~25 d,平均病程(8.2±1.1) 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考《临床神经病学》[3]中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①符合脑血管病发展规律,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者急性起病,反复发作;②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③体征:可出现眼震、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④颈椎X线片或颈椎CT示颈椎肥大性改变或颈椎间孔变窄,经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⑤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如: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等。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痰浊中阻型辨证分型: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①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26)7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配制,1次/d;②静脉滴注灯盏细辛(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569)3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配制,1次/d;③同时口服尼莫地平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0910081)30 mg/次,3次/d。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药用:清半夏15 g,白术15 g,天麻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生姜10 g,大枣3枚,泽泻10 g,川芎15 g,蜈蚣2条;若脘闷不食者,加砂仁10 g后下;耳鸣者,加郁金10 g,石菖蒲10 g;呕吐者加代赭石20 g,竹茹10 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TCD检测,治疗前后采用德国DWL公司Doppler-Box型经颅多普勒彩超分别检查两组椎-基底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

1.5 疗效标准 依据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①临床痊愈:眩晕、头昏及相关症状消失,不影响活动与工作,TCD检查明显改善;②有效:眩晕、头昏及相关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时间缩短70%以上,生活与工作受到一定影响,TCD检查有改善;③无效:眩晕、头昏及相关症状改善不明显,TCD检查无改善。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Vp、Vd和V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d、Vm 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两组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时间例数 Vp Vd Vm VABAVABAVABA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2531.11±3.2835.15±4.1910.25±2.3314.24±3.5620.86±3.1225.32±3.234.14±3.12*41.24±4.18*16.73±2.12*18.29±3.16*24.31±3.05*25.13±3.23*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2530.15±3.1235.25±4.2210.14±2.5314.45±3.7721.05±3.2125.01±3.2435.23±3.15*43.05±4.14*20.45±2.19*#21.39±3.61*#28.37±2.94*#32.17±3.5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又称后循环,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头面部麻木、头痛、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5]。现代医学[6]认为,该病的发生多由于患者脑部血管中出现粥样斑块进而造成血流运行不畅甚至阻塞,部分患者由于其颈椎变形或出现骨质增生而局部性压迫血管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发生障碍,动脉管壁呈粥样硬化是其最基本的原因之一。患者的血管内壁出现反复性的炎症,使其血管内径变得狭窄,或出现痉挛、供血量变低以及血液黏度增高,进而加重了患者脑循环障碍,导致其脑部血流的速度加快或者出现过度缓慢,严重的甚至出现血管堵塞,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7]。西医治疗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为主,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演变为脑卒中。化学药物治疗方便、见效快,但不良反应大,且持续的时间短[8],中药制剂治疗该疾病,可减少化学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治疗效果[9]。

中医认为眩晕多与风、火、痰、虚等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云:“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心法·眩晕》提出:“无痰则不作眩”,主张从痰论治,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晕》云:“眩晕一证,虚者具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代社会,从事脑力劳动者较多,其运动量少,嗜食肥甘,多伤于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为治痰名方,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以降胃;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以升阳;天麻化痰熄风治头眩,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甘草调和诸药,加用泽泻取《金匮要略》中泽泻汤治疗“其人苦冒眩”之意,川芎祛风治头眩,蜈蚣熄风止眩,是国医大师李世懋教授经验[10]。以上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升阳、平肝熄风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11]证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以下作用:①调整脑血管功能,降低脑血管阻力;②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③抗眩晕和提高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在BA、VA的Vd、Vm上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血流速度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1]王震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3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38.

[2]钟娟,青姚,卢丽梅.人迎寸口脉诊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4,41(5):956.

[3]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5-15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诊疗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122-186.

[5]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

[6]孙永柱,崔鹏程,高鹏飞,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ENG 和 ABR 检测的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2(27):99.

[7]康梅娟.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临床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5):117.

[8]靳贵生,李伟,张建斌.缺血性脑卒中早起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及参麦注射液对其疗效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9):914.

[9]郭立斌,施宛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35(27):5002.

[10]李士懋,田淑霄.相濡医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51-252.

[11]张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09(10):24.

猜你喜欢
天麻供血白术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辣语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10批不同来源白术中白术内酯的含量测定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