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齿形内扎外切缝合术治疗复杂性混合痔临床观察

2018-03-29 05:12翁美容方宗武谢宝慈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外切齿形内痔

翁美容 方宗武 谢宝慈

痔疮为肛肠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间歇性便血、脱垂和肛门不适感为主要症状,肛检多位于3、7、11点处,2个及以上的不同点位混合痔称为复杂性混合痔。关于混合痔的手术治疗,保护肛门功能是重点和难点;而术后肛门狭窄、肛缘皮肤水肿、疼痛、病程长是另一大难题。本研究观察分段齿形内扎外切缝合术治疗复杂性混合痔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复杂性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 14~76岁,平均(48.00±16.41)岁,病程1~20年,平均(7.91±5.02)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 16 例,年龄 25~75 岁,平均(49.37±15.39)岁,病程1.5~18年,平均(7.82±4.3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 采用分段齿形内扎外切缝合术:患者取侧卧双腿屈曲位,充分暴露肛门皮肤,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区,铺无菌巾,行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手术范围,将内痔分为若干段,不在同一平面上予10号丝线进行结扎,外痔切除,剥离皮下静脉丛,对合切口,创口予以缝合,彻底止血,再次消毒手术部位,纳入止痛栓止痛,凡士林纱条和吸收性止血陵纱布填塞创面,塔形纱布、宽胶带加压包扎。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内扎外切术:患者取侧卧双腿屈曲位,充分暴露肛门皮肤,按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区,铺无菌巾,行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手术范围;暴露痔核,用直钳钳夹混合痔的外痔部分至齿线处,电刀切除钳上组织,10号丝线于内痔痔核基底部做8字缝扎,切除结扎线上2/3的痔组织,保留部分残端;纳入止痛栓,凡士林纱条和吸收性止血陵纱布填塞创面,塔形纱布、宽胶带加压包扎。

两组患者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d,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便后予中药熏洗、坐浴、常规换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疗效,将临床症状与NRS评分法相结合,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量化,分别观察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第10天肛门创面疼痛情况,创面水肿情况,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术后肛门狭窄(术后2个月评定)的发生情况。肛门狭窄评分标准,无肛门狭窄(0分):食指通过肛管顺利;轻度狭窄(2分):食指通过肛管稍紧;中度狭窄(4分):食指不能通过肛管,小指可顺利通过;重度狭窄(6分):小指不能通过肛管。总体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手术痔核全部萎缩或消失;好转:手术痔核部分萎缩或萎缩不全;未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得到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均全部治愈,治愈率均为100﹪,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创面疼痛情况比较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肛门疼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术后第7天、第10天,两组肛门疼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肛门疼痛情况比较(例)

2.3 创面水肿情况比较 术后24h两组患者创面水肿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创面水肿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4h创面水肿情况比较(例)

2.4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例)

2.5 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情况 试验组未发生肛门狭窄,对照组有3例发生轻度狭窄,两组术后肛门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2个月肛门狭窄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齿线区恰位于肛管-直肠结合处,是一个重要的临界区,上皮、腺体、血管和肌肉的胚胎原基在此交织,是高度特异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带,是肛门神经反射和肛门自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肛门的精细感觉功能十分重要。齿线作为排便感觉中心,对精细辨别直肠内容物起着重要作用[2]。当通过肠蠕动,粪便从直肠运行至肛管区,便可刺激齿线区感觉神经,从而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产生排便感。因此,如果齿线区缺如、破坏或消失,必将导致肛门的感觉功能障碍,排便反射减弱,排便感消失,进而产生大便淤滞、肛门下坠感,严重时可出现感觉性排便失禁[1]。

混合痔在肛肠科门诊十分常见,以间歇性便血、脱垂和肛门不适感为主要症状,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其并发症可见嵌顿、贫血、出血性休克等[3]。本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分段齿形内扎外切缝合术治疗复杂性混合痔损伤面积小,故能避免内括约肌痉挛,从而保证了切口内的血供,所以术后创面愈合快。具有以下优点:①损伤小,保留齿线,基本不影响精细控便能力;②避免肛门狭窄。因黏膜下层舒展性差,本术式采用分段齿形内扎,在不同层面对内痔进行结扎,避免在同一层面缝扎或结扎易形成束带的缺点,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肛门狭窄的发生;③保持与重建肛垫的解剖完整性。10号丝线8字缝扎内痔基底部,2~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外痔切口,有利于重建肛垫区皮肤、黏膜与 Treitz 肌的联系,防止直肠黏膜脱垂和内痔脱出;④减轻术后创缘水肿。本术式将外痔静脉丛彻底剥除,加上进行对合缝合,皮肤切口小,内痔结扎部V形小切口引流,减轻了创缘水肿;⑤疗程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分段齿形内扎外切缝合术治疗复杂性混合痔,对内痔采取分段齿形结扎,即将内痔分成若干区段,在不同平面上进行结扎,减少术后创缘水肿,避免了术后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同时缝合外痔切除的创面,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既缩短整个疗程,又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东铭.痔的现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0,6(3):84

2 金定国.治疗混合痔的新术式[J].中国肛肠病杂志,1991,11(3):39

3 查列.保留齿线内扎外剥缝合术治疗混合痔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788-790

猜你喜欢
外切齿形内痔
等效判别式在研究有心曲线的外切矩形中的应用
关于椭圆外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几何不变量
正前角双圆弧谐波传动柔轮滚刀设计与齿形误差分析
自动弹力线套扎术在内痔治疗中的应用
浅谈齿形的质量对手表走时的影响
探究性学习一例
内痔一般如何进行诊断呢
经肛周彩超与经直肠内彩超对内痔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对比分析
圆外切三角形与圆的关系
风电齿轮箱中齿形角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