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蓉
学校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而思想道德教育课是其中的核心阵地。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均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均称为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称为思想政治,其共同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长期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阵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科的思想性,屈从于应试性,等同于其他学科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和“重成绩、轻德育”狭隘思想的主客观原因的制约,一些学校和教师只重视理论的讲解,热衷于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思想性,忽视了学生的感性体验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思想道德学科教学中没有坚持科学的认识论的指导,生硬地灌输价值观念,忽视甚至违背学生的思想认识成长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课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的完成,因而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形式、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强调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实践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在实践中对形成的理性认识加以反复多次检验,最终形成科学的理性认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一次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必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指导具体的课程教学。
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课程教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极少可以通过参加直接的实践活动获取认识素材,大多数是通过间接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认识素材。能否准确地提供高质量的认识素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教材上乏善可陈的事例,学生也很难对这些事例产生新鲜感和情感共鸣。教师应多方找寻,尤其是密切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影响力较大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鲜活事例和社会热点事件,从中找出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合适素材,以供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和中心环节,也是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必經途径。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形成学生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包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这考验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新改版的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教学要强化关键能力培养,淡化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辩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访性活动、服务性活动、模拟情景活动等,力图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提炼,从而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比如,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三框,进行国家司法机关之人民法院的学习时,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从而详细了解法院是如何行使审判权,审理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而不应该由老师直接告知学生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而模糊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性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正确,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三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只有完成这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这个过程往往被忽略掉,或者简单地用课堂练习或课后复习来取代。练习和复习固然可以巩固学生认知,但依然是停留在上一个环节,即理性认识的形成环节,只不过是认识的程度有所加深而已,而没有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简单就课程教学而言,教学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但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而言,却远远没有真正完成它的根本任务。因而,教师需要树立大教育观,跳出本门课程,站在整体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进一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对形成的理性认识加以检验。比如,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三框,在认识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为民的法治理念时,可以指导学生去体验具体的现实的司法案例加以检验。
最近,《我不是药神》这部现实题材电影赢得广泛好评和关注,既叫好又叫座。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原型主人公是一位陆姓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也因替其他患者低价进行海外代购国外仿制药而被提起公诉,但最后人民检察院在充分掌握有关情况后请求撤回起诉,理由是“如果认定陆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将背离刑事司法应有的价值观”,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司法为民”的价值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检验,可以对在课程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进行检验,一旦证实,就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理性认识。至此,整个教学过程才算真正完成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对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是我们完成各种教育教学目标,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根本遵循,教师在其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