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璨璨
【摘 要】个性教育是一个盲点也是一个亮点,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个性教育成才的不少,也有通过个性教育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的也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对个性的剖析,分析在幼儿阶段怎样掌握幼儿的个性,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从小就培养幼儿的天性和个性,使之为今后的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实施;个性教育
一个人从小到大,培养爱学习、爱读书的习惯,自然会增长见识,自然会在事情的处理上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后期的干扰作为影响个性的动机,只有早期成长起来原始性的自信,他就是一个坚持主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个性。
幼儿自制力很差,注意力往往被眼前眼花缭乱的刺激所吸引。自制力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就是可以看到幼儿的爱好方向,是幼儿个性教育的基础。劣势就是变化性大,可能出现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哪个,人天生兽性的表现就在这里。因此,在幼儿个性培养初期,幼儿对某种知识、行为和个性倾向的时候,父母会强加一些属于个人思想的东西,将强制性和权威性用在幼儿身上,幼儿会自动地、潜意识地会按照父母或其他的意图来表现,即把幼儿的个性从意识上进行扼杀。在幼儿成长的关键期(一般是指0-3岁)培养幼儿的个性十分重要,通过自由的眼光,让幼儿尽情的发挥,更加有利于幼儿个性的成长,也有利于幼儿园培养幼儿的个性。
一、个性化教育的概念
个性化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先天性格,对先天性格加以引导和培养,使幼儿具有个性,帮助幼儿发掘、形成和发展个性,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就是教师承认幼儿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态度价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个性化教育具有专业性。科学心理学认为能力的高度发展称之为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①”。因此,天才要从个性中去发现。在旧社会会有满月的婴儿要“抓周”,“抓周”其实就是去发现婴儿最原始的个性。利用最原始的个性,因势利导对其教育,使之成才。孔子曰:有教无类。古人讲: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培养这些人才时,专注个性的发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的教学中,我所关注的是幼儿天性的展示。比如:小班的幼儿入学一段时间后,情绪就基本稳定了,在日常的教学中,细致的去发现每一个幼儿的表现,有的喜欢画笔,有的喜欢积木,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皮球,有的喜欢打鼓,仔细甄别,个性培养。
个性化教育具有持久性。个性化教育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个性会因为周围的环境、身体状况、家庭原因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在幼儿的教学中,一些天真活泼的幼儿会因为小伙伴的一句话、教师的一个眼神、家长的一个训斥而变得沉默寡言,失去快乐的天性。马斯洛说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友爱、求知和创造的潜能”,只要没有社会压榨(例如同伴的挑衅、父母的约束、老师的管束)就“必须发挥出来”,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完全脱离实际的错误理论②。在实际教育中,父母和老师承担的角色是培养一个自己,而不是培养一个天才,父母和老师往往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迷失了幼儿的天性,抹灭幼儿的天性。在1983年,里根政府的一篇以《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题的调查报告向美国各界敲响了警钟③,政府强势介入教育,纠偏人本主义教育带来的种种致命弊端。个性化教育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明确了幼儿个性的方向,就要去引导、去为幼儿的个性发展创造环境。
个性化教育具有系统性。个性化教育不是一方的事情,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个性化教育的道路上,有许多的绊脚石,阻碍着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如应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的拦路虎。所以,当今发展个性化教育困难重重、焦虑重重。父母、学校都希望幼儿按照自己的个性健康的发展,一张试题把个性化教育打的粉碎。在美国,幼儿园会为幼儿(3-5岁)提供大量的用于个性化成长和环境,让幼儿无忧无虑的成长,充分彰顯个性。在中国,幼儿园为幼儿(3-5岁)的提供怎样排队、怎样遵守纪律,用固定的教育模式束缚幼儿的个性发展。近百年,美国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获得诺贝尔奖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因此,个性化教育的系统性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轻松解决,需要长时间的观念转换才能够实现。
三、个性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父母是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启蒙者。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特别大,幼儿可能就是父母行为、思维的缩影。因此,在幼儿的个性化培养方面,父母侧重于对幼儿心智的培养,健康的心智可以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让幼儿从踏入幼儿园的第一步就拥有健康的心智。不健康的心智,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幼儿园是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实习场。家庭必经对幼儿个性化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幼儿园可以为幼儿产生兴趣爱好和个性提供许多设备,幼儿对哪一方面感兴趣,也可以直观的去发现。幼儿的潜意识中也会对某种物品从个性化角度与其认真的接触,从而,为个性化教育寻找支撑。
幼儿教师是幼儿个性化教育的维护者。老师是教育的关键,无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老师,他们都是教育的维护者和知识的传承者。幼儿教师针对幼儿的个性要用发现的眼光来看待,坚决不能融入自己的模式,把幼儿打造成第二个自己,这样就失去了个性化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天才个性教育与潜意识的高效干预》,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次印刷
[2]金洪源等著,《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辽宁科技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3]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注释:
①彭聃玲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P392
②王淼样、张华金主编:《当代西方思潮词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355页
③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