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情景模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成了数学课堂经常采用的方式,但许多教师往往模仿了课改之“形”,未能真正领略其“神”,导致课堂虽然热闹,但是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师没有把“一堂课”做准、做实、做硬。笔者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摇篮下,一直坚持从下面三个方面去追求有效的课堂。
一、情境创设、游戏活动要针对数学内容——做准
(1)引领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基于动态的教学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我服务学生的意识和学生参与意识,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在遭遇的情景中自主地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如“面积单位的认识”一课的引入:
师:我们认识了“面积”,如果让你向你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课桌面的大小,你会怎样介绍?
生1:我的课桌面相当于6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生2:我的课桌面相当于10个文具盒盒盖的面积。
……
师:听了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一个文具盒盒盖的面积别人不确定。
师:也就是测量面积时缺少什么?
生:缺少了一把“尺子”,一个标准。
师:测量长度我们需要用到长度单位,测量面积我们也有单位。从学生口中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明确学习目的。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
新课程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能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如“平均数”教学片段:
师:老师这有一些铅笔,想分给三个同学。(分别发给三个同学5、6、7支)提问:老师这样分,你有意见吗?
生:老师没有平均分。
师:如果平均分,你能知道平均每位同学手里有几支铅笔吗?怎样分可以做到?
生1:我先把铅笔收到一起,然后一人一支这样轮流发。
生2:我不用收上来重新发,我只要从有7支的同学手里拿出1支给有5枝的同学。这样每位同学都一样多。
师:方法不一样,但是分得的结果一样,你能分别给这两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1:先总后分法。
生2:移多补少法。
师:你能用简单的式子表示你们的思考过程吗?
生1:(5+6+7)÷3=6(支)。
生2: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解题方法,形象直观。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落实到实处——做实
(1)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当从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向“怎样学习”的转变,即从“结论观”走向“过程观”。
(2)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发展必然源于自身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讲的机会、做的过程全交给学生,教师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
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马上有学生有疑问:“这道题目缺少条件,长方形的宽不知道(图1)。”
我开始启发学生:真的没有办法吗?很快有学生发言了:
生1:“我是用假设的方法,假设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就是6厘米,剩下图形的长就是6厘米,宽就是4厘米,周长就是(6+4)×2=20(厘米)。”
生2:“我也是用假设的方法,假设长方形的宽是8厘米,周长就是(8+2)×2=20(厘米)。”
师:两个同学假设的不一样,但是得到的结果是一样,这里面是不是有奥秘呢?
生: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发现这4条粗边一样长,所以剩下图形的周长就是两条长边的长度,也就是10×2=20(厘米)(图2)。
这个发现是在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学生終身受益。
三、及时巩固,关注差生一定不能够缺少——做硬
(一)保证时间让学生巩固练习
课改的大潮冲淡了我们本应重视学生双基的教学,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不布置学生任何作业,学生看起来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但那是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教师下的一种表现,真正下课了,学生记得什么?及时有效的巩固不可缺少。为此,每节课我都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如学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1.看图填空。
(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面积是()。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面积是()。
(2)把大正方形分割成小正方形,可以分割成多少个小正方形?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类似这样的结论还能写一个吗?
2.填空。
(1)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7米=( )分米
(4)400厘米=( )分米
从上面的练习中,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二)关注我们的学困生
在学生精彩发言的背后,要能看到那些被忽视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练习的五分钟对后进生个别辅导。在上面的练习中,有些学生会受今天学习的影响,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认为是100,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下面2题是什么单位?1米=( )分米,1分米=( )厘米,1米=( )厘米。让学生及早发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要做到以上三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一定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