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磊
(《经济导报》社,山东 济南 250014)
融媒体、中央厨房……我国传媒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纸媒在转型与创新中,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与尝试,当客户端媒体和网络端都在尝试蚕食更多“奶酪”时,传统纸媒该何去何从?传媒工作者如何实现转型?笔者发现,无论媒体如何变化,不管形式多么丰富,内容始终为王。
“这篇文章,没有花哨的排版和设计,胜在内容,非常感谢编辑和记者的用心!”这是2018年1月10日,报社接到的一位医养结合体负责人的致谢电话。这种认可在传统媒体并不鲜见,但每次我们的内心里都会感到欣慰和感慨。就在2018年1月初,《经济导报·调查版》关注了医养结合体的生存现状。在我国社会老龄化和大健康理念的背景下,医养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色养老服务业,将医疗资源和养老保障相结合,直击养老服务类型单一等行业痛点。
当大部分媒体对于医养结合的报道,比较多的体现在对于老人的照顾、对于慢性病的护理等方面,我们独辟蹊径,从这些方面入手,让报道体现出投资主体在运营、管理、开支等方面的路径与困境,这既显示了一家媒体的内容特色,又突显了角度的新颖性,所以,当报道刊发出来,获得了投资方和运营方的高度认可。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带来了传播的压力,尤其是在时效性上,对于一张报纸而言,不能因此就降低自己的内容标准,新闻比之前应该有更高的标准。独特的新闻性从哪来?当然是内容。
到今年,笔者在新闻岗位坚守了13年,期间见证了报纸的历次改版和创新,如今,在版面定位上,报纸也在讲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看读者需要什么信息、喜欢哪一类资讯。因此,在采编一线,笔者也在不断进行着转型的尝试,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不断涌现,摆在传统媒体采编面前的是重重挑战,比如,如何让传播的形式更符合年轻读者的审美与口味?怎样让传播的内容更有价值,对读者更有用?当笔者追赶上新媒体采编发展的脚步,学会了生动的排版、掌握了新潮的网络用语,并在报道中尝试运用后,发觉每次写出来的作品,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样历经多次,直到有一天,忠实读者告诉我,“报道没有沉下去,风格改了,一味‘穿漂亮衣服’了。”我才恍然大悟:丢掉了报道的灵魂——内容。
重新回归内容。每次采访,我都要求自己采访到当事人、相关方,采访到与事件有关的任何细节。上述医养结合体的报道也是如此,通过这篇报道,我们更加认识到,当新兴的媒体在抢速度,抢先发消息时,报纸更应该坚守内容,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思考、有借鉴价值的稿件,这应该是报纸新闻报道的本分,也应该成为传统媒体的特色。而内容如何取胜?一靠敏锐的新闻嗅觉,能捕捉到常人看不到的新闻价值;二靠走进现场的踏实采访。
媒体记者经常参加“跑口”单位的活动,到了现场,尤其是对会议报道,如果只是坐着听完报告,拍完照片,就匆匆赶回来发稿件,就跟一个只会跑、会抄的机器人没有区别;我坚持到了现场一定要采访到当事人,自己提问,加上自己的思索,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2017年10月份,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光伏高速公路示范路段,这是交通界和光伏界的大事,但因为示范路段尚未铺设在实际路面上,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准备了通稿,也建议参会媒体,以通稿内容为主。当别的媒体纷纷第一时间就转发了几百字的通稿,笔者认为,这场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内容虽然不多,但是事件本身的意义十分具有“含金量”——光伏路面是世界范围内都在尝试和突围的领域,而光伏铺设在高速公路上,使高速公路变身“太阳能充电宝”,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例。
于是,我从发布会的简单信息入手,会后找到投资方、技术研发方的相关人士做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事件背后的技术突围情况;并跳出事件本身,站在产业化的宏观视野观察这一事件,围绕产业发展,落笔于“智能交通+光伏业”的未来,探寻规模化应用的出路,为光伏高速公路的产业化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理性分析视角。
不出意料,作品刊发后,得到了交通界和光伏界的诸多关注,新华网、今日头条、腾讯、新能源相关网站等媒体纷纷予以转载、引用,投资方和技术研发方认为,这篇分析报道在同一事件的报道中“亮眼”。
“看报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类似的消极声音出现在耳边,作为纸媒工作者,我从每一次对于内容为王的坚守中收获了读者的掌声和关注,于是,我更加坚信,虽然我们的确无法阻止时代发展步伐,但做好每一篇报道,让每一篇报道的内容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们就不会淹没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