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程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方平(1921-2008)先生虽只有高中学历,却凭借个人自学成为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中国莎学泰斗”[1]。他的经历证明:智慧、才情、见识均与学历无关,但肯定与热情、好学、钻研有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方平致力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研究和传播事业,并投入大量心智开展莎士比亚评论工作,勤耕不辍,乐在其中。
方平早年写诗,后来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方平也曾翻译过《十日谈》《呼啸山庄》等名著,但最终将翻译领域锁定莎士比亚。翻译同时,方平于莎士比亚研究“有话要说”——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方平共有外国文学评论文章近百篇,其中莎评文章高达63篇。此外,被方平先生称为“我的梦想”的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凝聚着他一生潜心研究莎士比亚的心血。斯人已逝,但文字的生命更久长。系统梳理研究方平莎评文字,对当下乃至未来的莎士比亚研究定有裨益。
学问之道,功在不舍,久久为功。从1952年翻译长诗《维纳斯与阿童尼》起,方平便走上了研究评论莎士比亚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在方平之前,曹禺、梁实秋、朱生豪、孙大雨、吴兴华、卞之琳等学者都在翻译莎士比亚上取得了个人成就,朱生豪和梁实秋更是其中佼佼者。然而,方平先生另辟蹊径,将翻译和评论有机统一起来,翻译中评论,评论中翻译;翻译促进评论,评论指导翻译,成为名副其实的“莎评拓荒者”。截止目前,还没有哪位中国学者对莎士比亚评论投入过如此大的精力,更没有谁取得如方平先生所获相当的成果。
奠定方平“莎学泰斗”地位的是1983年4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这本书收录了方平早年研究莎士比亚的17篇论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莎士比亚研究专著。
上世纪80年代是全民阅读时代。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朱生豪版《莎士比亚全集》(十一卷本)春风拂面,莎士比亚和他的剧中人,如哈姆莱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被中国读者广泛接受,《莎士比亚全集》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恰在此时,方平先生的《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横空出世,为当时的“莎士比亚热”又添了一把火。
即使在今天看来,此书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首先,温馨而极具亲和力的书名便打动了读者——读经典名著就是和作者“交朋友”。为了更好地把莎士比亚这位异国朋友介绍给中国读者,方平先生可谓煞费苦功,从每篇评论的标题到具体内容都力求简洁明晰,深入浅出。如《撩开面纱》《“我大叫不许打雷”》《金羊毛的追逐者》《可爱的蜜兰达》等,足以引人眼球,不知不觉将读者带入到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威尼斯商人》《暴风雨》的艺术世界中去。其次,思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统一。如书中对“莎士比亚化”的阐释使学界对此达成了共识,克服名词解释式的表述,结合剧情使其更加形象立体,易于接受。
方平莎评深刻而全面。63篇文章囊括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叙事长诗、悲剧、喜剧、历史剧、悲喜剧、传奇剧。研究十四行诗,如《两首优美的抒情十四行诗——兼谈十四行诗的艺术特点》[2]探讨了十四行的“起承转合”;研究叙事长诗,如《从<维纳斯与阿董尼>看年青的莎士比亚》[3]“以意逆志”体味莎翁艺术匠心;研究悲剧,如《无情最可怕纵情胜无情——介绍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4]探讨罗马英雄的“力与美”;研究喜剧,如《从<第十二夜>看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5]极力推崇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研究历史剧,如《我是谁?——理查二世的失落感》[6]充满理性与人文主义批评意蕴;研究悲喜剧,如《莎士比亚的社会问题剧<自作自受>》[7]挖掘剧本中的人性隐秘;研究传奇剧,如《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8]以诗人之眼赏析艺术风暴。从来没有哪位学者将莎士比亚评论推向如此高度。
苦心人天不负,方平主编并主译的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于2014年3月,由他生前供职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方平先生最好的告慰。卷首2篇文章:《莎士比亚的生平——一个轮廓》和《莎士比亚时代的舞台和观众》。卷末附录4种和1篇后记,其中包括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年表和重要论文《谈素体诗的移植》等。此外,每部剧本之首冠以“前言”1篇,剧末附上“考证”1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中的评论文字不仅是方平先生莎学研究一生的精华,更是后学者研究莎士比亚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文献。2008年9月,在方平先生生命的“读秒阶段”,他再一次修订了书中的评论文字。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对莎学翻译和研究就像袭人对宝玉一样一心一意。
无论批评专著、单篇论文,还是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中的莎评文章,“诗人+学者+译家”式评论是方平莎评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究其内涵,即综合运用诗性视角、智性逻辑与比较文学思维审视莎士比亚作品。
方平先生自学成才,青年时期在《文汇报》《文萃》等报刊发表过不少诗歌。坦率说,方平先生的诗歌成就远不及他的翻译和文学评论。后来他也曾自我解嘲地说:“那时候真不知天高地厚,一心一意想做诗人——当然还不是做一个什么无名的小诗人”[9]。有心栽花不成,无心插柳成荫,方平的诗歌创作经历为他后来形成诗性风格的个性化莎评起到了奇妙的触媒作用。诗心相通,莎士比亚戏剧本身就是用诗歌写成的,运用诗性视角看待莎剧,方平收获了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以此开展研究评论,不自觉保留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感性本色与诗歌意蕴。由此观之,方平才能别具慧眼,认识到“冷嘲热讽不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主调”[10]。由此论之,方平才能独抒己见,感慨“无情未必真豪杰”,为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对恋人拨弄悲悯之弦。
不只是诗人,方平先生还是一名严谨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翻译《十日谈》,他写出了《幸福在人间》的序言;翻译《呼啸山庄》,他写下了《希望在人间》的序言。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范围包括希腊神话、圣经、薄伽丘、卢梭、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勃朗宁、弗罗斯特、巴尔扎克……作为学者,方平先生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感悟性赏析,而是自觉运用智性逻辑辩证看待文学现象。比如,在评论莎翁历史剧《亨利五世》时,方平以其犀利的文笔指出——“他们乐于看到法国公主给他们所爱戴的雄主带来的一份陪嫁将是法兰西的山河;而不会像现代人那样听出这里面混合着跟爱情不协调的民族霸权主义的噪声”[11]。方平在评论《亨利五世》时,没有顺从莎翁的指挥融入剧终的“欢乐颂”,而是敏锐地发现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观创作意图,并客观批评了剧中暗自隐藏的“民族霸权主义”情结。
假使方平不从事莎学评论,那么他仍然是一名极重要的莎译者。正因为他精通英文,翻译功底深厚,在此基础上开展莎评,自然而然具有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的优势。方平同时也是中国较早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他撰写的《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就曾获中国比较文学专著最高荣誉奖。因此,比较文学思维的加入对方平莎评更是如虎添翼,跨越语言和文化鸿沟,轻松达成双向阐发。如他的《曹雪芹与莎士比亚》[12]《王熙凤和福斯泰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13]等研究,为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成功的研究范例,给同类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外,因为翻译家的身份,方平莎评对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用力甚勤,也做出了不俗贡献。
中国人读莎士比亚与英国人读莎士比亚必定不同,中国人评论莎士比亚同样不必雷同于西方莎士比亚评论。方平莎评的最大贡献在于开创了中国式莎评范式,即在莎士比亚评论中构建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用中国文学批评话语阐释莎士比亚。说到底,中国人读莎士比亚就是莎士比亚中国化的过程。
追本溯源,方平先生最早的研究专著之所以起名叫“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其实是大有深意的。钱钟书先生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莎士比亚作品对人性、艺术、社会的“文心”是完全可以跨越时空的。虽然“知音其难哉”,但“音亦可知”,方平所一贯倡导的就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知音论”。
与喜欢堆砌理论术语的现代评论不同,方平莎评从来不晦涩,绝无令人费解、似是而非的模糊论证。跳出理论迷魂阵,方平莎评文字鲜活生动,动情入理处让人拍案叫绝。如谈到莎翁喜剧颠覆了古希腊喜剧传统,方平评论说:“喜剧精神并不是鸵鸟精神,叫人逃避现实,视而不见;而是善意地提醒人们,人类社会本该是一个互相谅解的大家庭(尽管目前的情况远不是这样)。我们又多么需要这富于童心的喜剧精神展开它那幻想的翅膀,帮助我们暂时超越现代人所面对的困境,使人们正在变得黯淡、枯燥、老化的心境重新得到一点滋润和抚慰啊!”[10]
特别是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中的莎评文字,系统阐释了方平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辨。以评论《泰尔亲王配里克利斯》为例,方平特别强调了变幻无常的“大海”文学意象:“大海”是大自然的化身,既是“毁灭者”,又是“保护者”,大海的起伏是契合人物命运的交响乐。此外,方平又条分缕析阐明传奇剧的基本特征。在文尾的《考证》中,提供“版本和写作年份”“取材来源”“演出史”等详细资料信息,以供《泰尔亲王配里克利斯》的研究作为参考。
方平莎评是莎士比亚评论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完美邂逅,它们的相遇不但推动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进程,同时为外国文学的中国化阐释提供了可资效仿的文学批评范式。方平莎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明确方平莎评的地位、特色与贡献,或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方平莎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1]曹树钧.论方平的莎学成就[J].四川戏剧,2010(2):6-10.
[2]方平.两首优美的抒情十四行诗——兼谈十四行诗的艺术特点[J].名作欣赏,1982(2):27-29.
[3]方平.从《维纳斯与阿董尼》看年青的莎士比亚[J].外国文学研究,1983(3):31-38.
[4]方平.无情最可怕纵情胜无情——介绍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J].名作欣赏,1984(5):6-13.
[5]方平.从《第十二夜》看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J].文学评论,1980(4):106-116.
[6]方平.我是谁?——理查二世的失落感[J].名作欣赏,1997(3):28-31.
[7]方平.莎士比亚的社会问题剧《自作自受》[J].外国文学评论,1997(2):121-126.
[8]方平,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两章)[J].名作欣赏,1995(1):35-38.
[9]方平.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后记[J].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60.
[10]方平.莎士比亚喜剧和莎翁的喜剧精神[J].外国文学评论,1990(1):82-90.
[1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七卷[J].方平,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693.
[12]方平.曹雪芹和莎士比亚[J].文艺理论研究,1981(3):132-136.
[13]方平.王熙凤和福斯泰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J].文学评论,1982(3):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