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虎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教育,古贤家训很多。其主体内容是为家族成员指点修身齐家、治国理政、人际交往、读书治学之道。从现存资料看,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繁荣兴盛于宋元明清。家训作者,上自帝、后,下至官僚、士、民,实繁有徒;种类从单篇到专著,佳作如林。其中,张英的《聪训斋语》因被曾国藩多次推荐,很引人注目。兹以该书为据,介绍皖江桐城先贤张英的修身处世思想,分析其家训思想来源及该家训的特色。
张英在家训,要求自己的孩子立志做个善人。所谓的善人,就是有操守和道德的君子,言行与心理活动,都坚守自己的一套准则。一言一行都要想到、做到有益于人,无损与人。这种人,谦虚、谨慎、稳重、安静、宽厚、廉退,安分知命、与人无争、无羡纷华、俯仰无愧,享有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他有承受能力,而且品质无瑕,规行矩步,没有骄伪、乖张、刻薄、轻佻、钻营等各种缺点。张氏认为,这种人的美好品质比人世间的荣华还要贵重,有德的人会受欢迎,得到钦敬与效法,得到得到天地和神灵护佑,收获好的福报,成为有福气的人。
他说:“所谓道德者,性情不乖戾、不溪刻、不褊狭、不暴躁,不移情于纷华,不生嗔于冷暖。居家则肃雍简静,足以见信于妻孥;居乡则厚重谦和,足以取重于邻里;居身则恬淡寡营,足以不愧于衾影。无侮于人,无羡于世,无争于人,无憾于己。然后天地容其隐逸,鬼神许其安享。无心意颠倒之病,无取舍转徙之烦。此非道德而何哉?”
他要求家人子弟,一言一行都要对人有益。“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若参苓,必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
他认为,一切都是命定的,每个人上天赋予的运气不同,而且有盛必有衰,有得必有失,理有乘除,物无兼美。所以不必事事追求美满,费心钻营,趋利避害。孔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格言,及朱子对该句的注释,成了他的安分知命说的注脚。
他说:“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啬于此则丰于彼,理有乘除,事无兼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章,朱注最透。言不知命则见利必趋,见害必避,而无以为君子矣,……既知命不能违,则尽有不必趋之利,尽有不必避之害,而为忠、为孝、为廉、为让,绰有余地矣。”“世人只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许多劳扰。圣贤明明说与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又曰‘修身以俟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知之真,而后俟之安也。”
他希望家人谦谨厚重,谨小慎微,不能像失意寒士一样悲歌放怀。“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惟有敦厚谦谨,慎言守礼,不可与寒士同一感慨欷歔,放言高论,怨天尤人。”
要平心静气,忍气而不动气。“《传》曰‘仁者静’又曰‘知者动’。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多不得寿。……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
要中规中矩,不要乖戾。“人能于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人要做个孝子和受乡人称誉的人,给后人留福泽,必须做好四件事,就是“立品”“读书”“养身”“俭用”,具备精金美玉的人品,所言被人传扬,所行被人效法,没有各种过失。
要节制欲望,以俭来养德、持家。《聪训斋语》反复宣传节俭思想。他告诫家人“一件儿戏事做不得,一件高兴事做不得”。陆梭山和苏轼节俭持家法被反复提及。他认为,“俭”为养生四法(慈、俭、和、静)之一,它可让福气结余,养神气养品德而且寡过节劳,减少许多烦恼。“惜福之人,福尝有余;暴殄之人,易至罄竭。故老氏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俭啬之义,方有余地。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
要重视读书,尤其是经书。读书为修身之法门,只有读书,才能明理,能养福,养心,安顿身心,增长道心,在遇逆境时,能以书中古贤事迹宽譬自己,处顺境时,能以往昔大人物“炙手可热,转眼皆空”的事迹警惕自己,从而以平淡心对待得与失。他指出:“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赏。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
他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助人立品,培养温和的德性,懂得做事规范之外,还可以使家族保持兴旺,获得他人尊重敬畏,获取阅读之乐。他说,“读书固可以取科名、继家声,然亦使人敬重。”“家有子弟,则强暴为之改容。岂止掇青紫、荣宗祊而已哉?”他认为自己的家训,可用四句话来概论,就是“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惟读书与对佳山水,止有乐而无苦。”
张英在阐发古圣贤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时,再次申说读书妙用:“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意思是说,人的嗜欲之心,很难约束,却容易纵逸,得通过读书来涵养义理之心,再用义理之心来制约嗜欲之心。
他以自己为例,宣扬“安心之法”。用此法,能助人守住心灵的净土,保持其纯净与自由,不受外在的杂事和各种情绪的干扰。“就是凡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只以五官四肢应之,中间有方寸之地,常时空空洞洞、朗朗惺惺,决不令之入,所以此地常觉宽绰洁净。”
他希望人要圆润涵融,因为万物以圆为美。“凡天地自然而生皆圆,其方者皆人力所为。盖禀天之性者,无一不具天之体;万物做到极精妙处,无有不圆者。圣人之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要体悟古人佩玉和设琴瑟之意。他认为,古人佩玉,朝夕不离,义取温润坚栗,君子爱设琴瑟,义取和平温厚。所以他的几个孩子取名,特意都带玉字旁,如廷瓒、廷玉、廷璐、廷瑑,而自己暇时则操琴一曲,陶冶情怀。
要克制欲望,循理安命,乐生、乐道,获取精神上的快乐。他指出:“圣贤仙佛,皆无不乐之理。彼世之终身忧戚,忽忽不乐者,决然无道气、无意趣之人。孔子曰‘乐在其中’;颜子不改其乐;孟子以不愧不怍为乐;《论语》开首说‘悦’‘乐’;《中庸》言‘无入而不自得’,程朱教寻孔颜乐处:皆是此意。若庸人多求多欲,不循理、不安命;多求而不得则苦,多欲而不遂则苦,不循理则行多窒碍而苦,不安命则意多怨望而苦。是以跼天蹐地、行险侥幸,如衣敝絮行荆棘中,安知有康衢坦途之乐?”
张氏一直倡导谦敬忍让、卑己尊人的处世观。对此观点,他从多个侧面展开阐发。他认为:从宇宙规律看,“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地都不能长盈,人更不可能长盛不衰。从哲理来看,天地人鬼之道,都是忌盈益谦。从前圣往哲懿行看,都是谦恭容让的典范。从个人阅历和社会实例看,能忍能让,就会化解矛盾,反之,就会酿成大祸。
张秉彝曾告诫其子张英:“敬者德之基,俭者廉之本。”秉彝本人也是生平无疾言遽色,待人宽厚,见乡里人煦煦以和,多行隐德。秉彝之兄秉文,中万历己酉进士,其时乡人荣之,赠以嵌字格联致贺,联云:“张不张威,愿秉文,文名天下。”可知张氏一门谦敬家风,渊源有自。
“谦敬”的内在表现,就是具自省能力,能换位思考。其外在表现,就是不傲慢,而能端庄自重,谨慎、谦让,能吃亏而不占人便宜,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在言辞语气上加意小心,唯恐冒犯对方。遇责难及不友善行为,会心平气和,予以谅解,或诚恳致歉。“思所处之时势,彼之施于我者,应该如此,原非过当;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君子敬小慎微,凡事从小处了。”“《易经》一书,言谦道最为详备:‘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又曰‘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地不能常盈,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古昔贤圣,殆无异词。尧舜大圣人,而史称之曰‘允恭克让’;孔子甚圣德,及门称之曰‘恭俭让’。况乎中人之才,能越斯义?”“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此事甚不费钱,然彼人受之,同于实费;只在精神照料得来,不可惮烦,《易》所谓劳谦是也。”
张英认为能吃小亏方能不吃大亏,受得小气则不致于受大气。只有谦让,才能不招人怨,灭祸灾于萌芽中。如遇拂意之事,逆耳之言,要心平气和,完全看开,似乎与己了不相干。要谅解别人,得意人让失意人,方能成就自己的福德之相。“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
他要求世家子弟,要比寒士加倍地谨饬、俭素、谦冲小心、勤苦读书、乐听规劝,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被人认可、接纳。
当然,他也提示,谦让不等于毫无原则的迁就。“小人固不当取怨于他,至于大节目,亦不可诡随,得失荣辱不必太认真,是亦知命之大端也。”
古人注意到家庭与社会环境在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等说法。重视交游,谨慎选择交往对象,亲贤人远佞人,是古代贤哲的共识。
张英认为择友是人生四事中(立品、读书、俭用、养身)最关键的一环。“持家莫如择友”“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他指出,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渐远于严师与父母的教训,还不算真正的成年人,此时知识大开,识见未纯,德性与气质尚未定型,父母老师的训示和妻子的劝告都不能听进,却乐闻朋友之言。假如结交了匪友,会有样学样,堕落下去,这类例子他见过许多。他曾将昔人四条箴诫(“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增益了四条,“友不择便交”便是其一。他认为,如果交往的友人水平不高,人会“临深以为高”,变得傲慢而不求上进。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有善相勉,有过相规,有患难相救”的人,否则只能算是熟人,同事而已,这种“友人”只会带来“耗精神而荒正业,广言谈而滋是非”等种种祸害。
如何择友?要看他是否做到了四件事(立品,读书,节俭,养身),做到了才算是。此外,他对杂宾门客也很反感,认为这种人喜欢生事,狡狯万端,收留他们,会败坏一个家。
如何才能“齐家”?张氏认为,“治家之道,谨肃为要。《易经·家人卦》,义理极完备,其曰:‘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嗃嗃近于烦琐,然虽厉而终吉;嘻嘻流于纵轶,则始宽而终吝。余欲于居室自书一额,曰:‘惟肃乃雍’,常以自警,亦愿吾子孙共守也。”
“家人嗃嗃”为《易经·家人卦》第三条爻辞,该句大致意思是:“家人嗷嗷愁苦,悔恨,危险,转化为吉。家人戏耍作乐(趋向淫逸),最终仍然艰难。”所以他希望家人要勤劳、早起,兄弟相亲,家内气氛严肃,井然有序。
张英的家训思想,小部分为他从自身阅历中提取的经验总结,大多则是借鉴、吸纳了古代典籍、古贤家训和处世类作品中的思想精华。我认为,这些作品含如下几类:
先秦儒道典籍。如《四书》《五经》《孝经》等,这些书是士子求学晋身的必读书。
传统蒙学和家训、处世类读物。如《颜氏家训》《柳氏家训》《安乐铭》《袁氏世范》《千字文》《昔时贤文》《呻吟语》《小窗幽记》《朱子治家格言》等,这些书是影响范围很广的大众普及读物。
古代名家书信与诗文名篇。如马援《与兄子严、敦书》、诸葛亮《诫子书》、傅山《己未七月二十日书教两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
族规、乡规。明清时期,每个家族都修家谱。家谱里所载族规,族内全体成员必须遵从,不从或者犯规,会受到族法的处分。张英之父热心编写族谱,张英自然熟悉族谱中的族规。
帝王训谕,如“圣谕十六条”等,这是士子与乡民必读物。当时士人被要求背诵并正确默写这些圣谕。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儒行》《学记》等单篇,包含教育宗旨、立身处世之道、人格精神的追求等内容,《论语》《孟子》《老子》《荀子》等经典亦对人格、修养方面定下标准,它们构成了我国修身处世思想的源头,《聪训斋语》立论之大端,即根植于此。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治家、童蒙养正、兄弟孝友、省事止足等方面的思想,得到张氏传扬。
唐柳玭《柳氏家训》中,提出“门第高者,可畏不可恃”观点,张英见解与此完全一致。他提醒孩子们“以席丰履盛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富贵者众射之的也、群妒之媒。”只有谨饬俭素,谦下勤苦倍于寒士才行。
明何伦的《何氏家规》中交友、读书法(“与不如己者处,常自以为有余,则日损。故取友不可不谨也,惟谦虚才能得之。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味出,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被张氏传扬。
明董燧在万历二年订立《董氏大祠祠规》,计“遵圣谕、供赋役、崇礼教、敦俭朴、广储蓄、息争竞、积阴德、善貽谋、修武备、勤职业、端蒙养、宗正学、禁邪巫、禁仆佃”十四条。桐城张氏家族族规,亦与此近同。张氏《聪训斋语》中,对崇礼、俭朴、息争、积德、正学等规条的意旨,做了阐发。
清康熙九年颁上谕“圣谕十六条”,其中,敦孝弟、重农桑、尚节俭、明礼让、笃宗族、和乡党、黜异端、训子弟等规条意旨,在《聪训斋语》中得到宣扬。
蒙学读物《昔时贤文》中宣扬谦退、和气、利人、谨言慎行、庸言庸行、谨交游等养身处世的金句,《朱子治家格言》中关于读书、守分安命、治生持家、饮食器用、忍让、戒言、慎交等名言,均为张氏家训所采纳。
《归田赋》《归去来兮辞》《小窗幽记》等赋文和小品文,对幽居生活的赞叹,在张氏心中产生了共鸣,张氏在家训中也有浓厚的归隐故园之思。
因此,《聪训斋语》可称为家训处世类书籍的集大成之作。
《聪训斋语》中,张英鼓励孩子要精通八股文,读书进取,光耀门楣,传承家声。另一方面,又宣示了自己的淡泊恬退,疏远官场的心态。进退背反,体现出作者心理上的矛盾。
他反复开譬,盼望孩子努力做人、读书进取。认为读书有成,方可维护家族地位和声名。书中提示的读书法、习字法和八股文写作法,为个人经验之谈。书中阐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短文,推衍铺排,注意起承转合,带有演示八股文作法的意味。
他认为,一个人在十七、八岁至廿三、四岁的作为,是决定这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因为到了十七、八岁,年青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束,多了交游和各种嗜欲,会成家,分心事务多,容易养成骄横气性,荒废修学进德,“弃幼学之功,贻终身之累”,特意告诫儿子,对此要存谨慎畏惧之心,要让自己成为龙虎而非蛇鼠。
作者本人对富贵则保持清醒意识和疏离感。他生性淡泊恬退,其故乡龙眠山芙蓉溪、垂云沜,石壁倚天,空潭碧落,佳山胜水,为张氏梦绕魂牵的归隐佳处。他觉得,归隐山村,才能全其性,得浑忘、天真之乐。他曾说过,“夫人生如梦,信矣。”“人既在梦中,则宜税驾咀嚼其梦,而不当为梦幻泡影之嗟。予固将以此为睡乡,而不复从邯郸道上,向道人借黄粱枕也。”
《聪训斋语》中所宣扬的安分知足,沉密寡言,及早抽身等主张,是一种贵柔守雌,明哲保身的个人主义思想。身处康熙盛世,持此思想虽嫌消极,但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大夫,多谨守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的古训,常怀临深履薄之惧,加上政治风波险恶而不可测,生性恬退的他,京宦生活的孤寂与辛劳,张氏萌生退隐之心,非常可信。
不要珍玩所累。他告诫孩子们,“名画法书及海内有名玩器,皆不可畜,从来贾祸招尤,可为龟鉴。”
不要为富贵累心,要善处富贵。因为得与失,荣与辱是循环的,所以要平淡看待得失和荣辱。他说“(富贵为)忌嫉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况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但己身无大谴过,而外来者平淡视之,此处贵之道也。”财富会带来许多烦恼,那么,“则取之当廉,而不必厚积以招怨;视之当淡,而不必深恨以累心。”假如自己的财富被穷人攘夺或招致怨恨,要“平心息忿,庶不为外物所累。俭于居身,而裕于待物;薄于取利,而谨于盖藏,此处富之道也。”
不要为子孙累心。他认为,年龄大了,子孙众多,境遇不齐。只要尽了心力,给孩子应有的、有益的教育,“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那么,后裔的成败利钝、聚散苦乐,均不必忧虑。要相信,如果家长不是太刻薄、偏私、贪婪,那么,后代不会有出格之举。至于孩子们的运气不同,禀赋各异,“有才而不遇,无因而致疾,延良医慎调治,延良师谨教训。”父母因已尽心尽责,可以无愧。
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他用温室养花,花开旋萎为例,认为养花应顺应花的生长习性,“培以沃壤,灌以甘泉,待其时至敷华,根本既不亏,而花亦肥大经久”。实质是在暗示,对孩子的培养和建树事功,不必急于求成,要合科学,有耐心。
要省事、省心。他认为,“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大约天下事,万不得已者,不过十之一二。初见以为不可已,细算之亦非万不可已。如此逐渐省去,但日见事之少。”
《聪训斋语》认为人可以追求高雅之乐。张氏认为“人生不能无所适以寄其意”,而“歌舞声伎,古玩书画,禽鸟博弈之属,皆多费而耗物力,惹气而多后患,不可以训子孙。惟山水花木,差可自娱。”故其不吝笔墨,宣扬植花木、果树之乐,玩赏烟霞之乐,弹琴之乐。觉得这种快乐不耗财与力,同样可获取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当然,若想享受山林之乐,得兼具道德、文章、经济、福命这四种条件才行。此外,行善也可以带来快乐。“能多作好事一两件,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但在勉力而行之。”
《聪训斋语》中关于养生、起居、习书、读书、作文、吃亏、处富贵、赏山水、珍重人生十七、八岁到二十三、四岁时光等见解,多具新意。与多数家训只说抽象道理不同,此书持论时,会引身边和古贤行事之例来说明,行文显得亲切、可信。
今日看来,书中有的观念与当今时代脱节,有的则需要修正。比如,“为善有福”论被其子张廷玉补正,张廷玉认为,为善是人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在于本身,在于使自己品行端方,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外在的利益与福报。因为实事上,也有为善的人,并没有得到福报。就像科举考试被录取的人,文章多半会写得好,但也有文章写得好,有学问的人并没有录取。人不能因不录取而不写好文章,同理,不能因为没有得到福报而停止行善。这种见识,更合乎实际与事理逻辑,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另外,认定读书人行事就会恰当,略嫌偏颇。以知命说来抑制人的欲望,不尽合理。所言交友之道,还停留在孔子的“无友不如己者”这个层次,比较保守。相较而言,明末《温氏母训》里的交友观就开明得多,她告诫儿子温璜:“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勿计其短。如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遇骏逸人,须耐他罔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
另外,康熙皇帝对“敬”“慎独”“读书”等方面的见解,精辟圆满,可补张氏家训之略。其他名贤家训,各寓精华,亦可与张氏《聪训斋语》中名言精义相互发明、补充。
总体来说,张英的家训思想,值得今人珍视的地方还是很多。张英一门淳谨家风的确立与传承,无疑得益于这本家训。而良好家风,有又助养育英才。史载:自张英、张廷玉父子相继为相,其后裔张廷瓒、张廷璐、张若蔼、张若澄等人相继为文学侍从之臣。“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继入值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之久,此他姓所未有也。”传为历史佳话。
在道德观念日益多元,社会道德存在某种程度失范的今天,家训重新被发现,受重视,古贤家风受到好评和研究,凡此种种,不无匡救意义。习主席曾说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家训文化自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基。家训中蕴含的忠、孝、仁、义、廉、勤、让等伦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映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相通之处,弘扬优秀的家训文化,培育淳良的家风,是今日中国人急迫的任务。
[1]聪训斋语澄怀园语[M].江小角,陈玉莲,点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2]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李楠.中国古代家训[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4]魏怡.中华德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历史视野下的家风文化》编写组.历史视野下的家风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6]白话颜氏家训[M].闻远今,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7]治家名篇[M].张宝希,注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