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2018-03-28 19:21李艳荣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维度生活化价值观

李艳荣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230011;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精神层面的重要阐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实际的价值遵循,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之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与行为准则。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回归于生活,有必要通过与生活融会贯通,增进群众认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到、认同强、体会深”的共同思想认知[1]。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就是以生活为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导向,使之能够影响群众生活、引导群众生活,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实践养成和精神层面的传播引领功能。

一、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文献分析

通过对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结合实地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发现,目前理论界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献不多,与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构分层和理论特色的研究。周顺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分层初探》中,利用社会学的分层理论与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层次进行衔接,提出应将两者的层次进行对应,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形成社会影响力。使得群众能够理解不同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成为精神引领和行动指南[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性,决定了其对生活维度的依赖。群众只有更易于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活原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其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是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维度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纵向维度基础上,又划分为“理论、实践、生活”等横向维度。刘泽雨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一文中,重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进行了研究[3]。李辉和任美慧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活维度》一文中提出:生活维度,就是要使价值观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影响生活方式、引领生活观念;有必要加强教育宣传、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陈甘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维度》一文中,论述了实践维度的价值观传播应实现理论作用于实践,并使实践进一步丰富理论,最终才能够实现其核心价值观的包容度,影响和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5]。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研究。此类文献通常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内化、养成的过程,其传播有必要将其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性”,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民群众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贺志红在《日常生活维度下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主要体现在:一是日常生活的重复性习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二是市场经济和多元意识的冲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影响;三是群众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的非理性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渗透[6]。

二、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意义

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活,反映了新时代群众生活中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主流。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活。价值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娱乐、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共同观念、态度、立场的集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取向。价值观的产生基于社会公民的生活实际,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关系中利益与需求的展现,是人们对事物的原生看法和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核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反映出人们在新时期的精神诉求[7]。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其意义就在于还原生活,使得人们在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解读中找到价值认同。把抽象的价值观阐述与形象的价值观体验相结合,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源自生活,更对生活起到引领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价值判断、审美标准于一体,建立在人们的基本思想诉求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反映出新时代社会思想意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思想意识升华,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强化人们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基本认知。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对其产生影响最为持久、最为有力的就是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对国家和民族精神追求的承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事物判断和判别的重要标尺。”[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生活、引领生活的同时,又超越生活,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的智慧结晶,为社会生活提供实践指导,形成根本的思想价值观和方向。

(二)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9]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集中体现社会价值观的习俗传统和行为方式的集合。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国富民强,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文化是社会特有的价值观、规范、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集合。文化在思想意识上对人们起到桥梁的作用,是社会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意识。在意识形态不断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活认同,提高文化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键期,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助于将文化强国战略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增强文化影响力,用文化感召群众、内化精神、养成实践,达到宣传工作“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目标。

(三)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够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10]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平台。中国梦不但包括了国家战略,更包括普通群众现实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推广,有助于实现中国梦与群众的现实需求相融合,有助于将每个公民的“个人梦”与国家层面的“中国梦”相衔接,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凝神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如果说“中国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必然途径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活化的改造,使人民群众在共同的理念——通俗易懂、丰富形象、较强亲和力和生动性的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有更高尚的共同追求,勃发更强大、更激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存在的“远生活化”问题

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过程中存在着“远生活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传播语境的宣教化、传播场景的生硬化、传播机制保障的薄弱化等方面。

(一)传播语境宣教色彩突出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语境宣教色彩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有关部门的照本宣科与单纯地充当上级部门“传话筒”的特征明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通常是“自上而下”“点对面”的权威发声,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不够“接地气”,与群众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虽然宣传的覆盖面较高,但是传播深度不足,缺少“点对点”的传播与“心与心”的对话,语言不够活泼、生动,使得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中,有些宣传主体认为只要悬挂相关的标语,打出相应的口号,就已达到宣传目标,不重视群众的主体体验。二是忽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被动性较强,个别地区的宣传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和“微传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中的意义,甚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项“务虚”的任务,在工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不能适应当前“分众化”和差异化的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要求。

(二)生活化场景构建不足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群众生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解决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问题,但是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生活化场景构建不足,往往采用落后、陈旧的方式进行各类宣传活动,以政治性宣教为主,行政色彩仍然较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主体缺少对宣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人民群众自我体验、自我开发、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机制没有形成。另有一些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对各类宣传活动态度较为漠然,表现为观望甚至置之不理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缺少必要的契合点。各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同质化特征明显,宣传工作创新不足,没有挖掘群众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相结合,特别是与庆典、饮食、历史、宗教、民俗、文艺、体育等社会活动的结合明显不足。

(三)传播机制保障薄弱

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形成合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目前总体上看,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在宣传工作中,缺少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与整体合力的形成。缺少必要的考核制度和必要的责任追溯与督导考核机制。特别是个别宣传部门不能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宣传责任,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干部素质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了解民情、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熟悉宣传政策的高水平干部不多,宣传工作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干部工作动力不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中照本宣科、推诿了事、拈轻怕重,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限。

四、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应从舆论氛围的营造、利益分配格局的优化、现实场景的构建、保障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着手。

(一)构建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

应不断加强传播语言、传播方式的完善及优化,实现和丰富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

一要注重官方舆论传播与生活化叙事相结合。要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统领,传扬、聚焦社会正能量。要改进传统的“自上而下”和权威式的发声,学会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达并引领价值观,从人民群众生活出发,关注百姓生活,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传播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声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话筒”。不但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更要增加宣传“深度”,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解决群众现实问题,创新宣传的载体,充分调动普通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的积极性,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自媒体舆论环境。与传统的信息传播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媒介资源便捷,网络的出现使得每个网民都成为一个“自媒体”。在网络环境中,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舆论表达,表达渠道公开、透明、快捷、广泛、互动性强,公众拥有了更真实、更充分的表达空间,体现了自媒体环境下媒介传播的新特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注重网络自媒体作用的发挥,更加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信息传播趋势,构建起更加自由、开放的舆论生态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格局。将自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相结合,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例如:嘉兴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自媒体舆论环境构建,在手机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平台上设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展 “践行红船精神”“最美嘉兴人”“家风家训”等网络文明主题活动和网上公益活动,将主流思想和家风家训展示出来,使得网络自媒体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又如:福州市开发“四报一网四栏目”媒体平台,重点对台湾民众和海外华侨宣传福州家乡的新变化,启动“节日送祝福”活动,使得远离家乡的福建游子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关怀和温暖,在浓浓乡情中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可程度,真正实现了价值观的“走出去”。

三要发挥意见领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做好宣传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因此,有必要及时发声、培养意见领袖。应进一步树立舆情理念,对热点事件必须有鲜明的观点与正确的立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力量的塑造,培养“意见领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大V”,积极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效应,引领网络舆论方向。增强广大群众的是非判断能力,坚持理性、公正、客观、谨慎的态度,避免不良信息误导大众,更要提防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构筑起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的钢铁长城。

(二)构建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格局

物质决定意识,要实现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就必须构建合理的利益格局,使人民群众在利益分配中切实增强获得感,从而在根源上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应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结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一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引领经济向高质量阶段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使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民生。

二要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生活环境。只有社会公平、公正,才能够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与情感认同,应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只有消除地区间、地域间、行业间的发展不均衡、不平等,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加快精准扶贫力度,使得群众能够充分就业和创业,推进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如期摘帽出列。特别是要改善偏远地区人居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谋利益,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的基础和动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接受、拥护、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

(三)构建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场景

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有必要构建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场景,尊重人民主体性,使得人民群众在场景影响中,潜移默化地接纳、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还是传播学的规律性来看,价值观和理念的传播必须与现实场景相结合,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应以生活场景为依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迁移、内化”,加强以生活场景作为传播载体的建设。树立传播的主动性,消除和摒弃传统宣传工作仅仅靠口号、标语、宣传牌的形式主义工作方式,将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对待,充分认识到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全面性。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取向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融会贯通。

一要注重家庭生活场景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家风”的重要性以及“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国风之本在家风”,应注重家风的引导和塑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家庭道德品质和正确的审美标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与家风相融入、相衔接,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使得传统文化反作用于核心价值观,成为“润滑油”和“催化剂”。

二要注重社会生活场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要立足基层、服务社会,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场景构建的规划与统筹。针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政府干预较多、行政性色彩较浓的问题,应积极转变思路,走好“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和挖掘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作用,更加注重各项社会活动的群众性、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使得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并真正融入宣传和传播活动中来。加强在人民群众婚礼、节日、庆典、饮食、历史、宗教、民俗、文艺、体育等社会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通过社会生活场景构建,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契合点”。加强“重大典型、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事迹”的典型榜样传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接地气”。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活动的策划、组织过程中,应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并能够放手让群众基础好、能力较强的热心群众自主管理,根据不同群体人员的特点来开展相应的活动,讲好普通群众自身的精彩故事、树立人们群众认可程度较高的典型榜样,营造出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感动人心、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氛围[11]。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作为平台,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更加多样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例如:福建省福州市将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传播。利用本地特有的“拗九节”传播尊老爱幼的精神;以“七夕节”为契机,挖掘邻里文化,推广和谐邻里关系;利用清明节矫正传统丧葬文化习俗,提倡并促成文明丧葬新习俗;广泛开展“走进美的小区”“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群众文化活动,搭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利用地缘、亲缘优势,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增强两岸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受到海峡两岸群众的广泛欢迎,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覆盖面,增强了宣传工作的渗透力;在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中,形成了文明活力新风俗、宣传新动力。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南宁市的自身需求和风土人情相衔接,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做南宁标识”和“讲南宁语言”,连续多年举办“讲文明新风”公益性广告比赛,以及开展“一群好人、满城春风”等系列项目,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增进认同、在互动互助中形成价值观的凝聚力,在移风易俗和文明和谐中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观的实际魅力。福州市和南宁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推广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区进行借鉴。

三要注重网络生活场景构建。根据学者马斯瑞斯对价值观传播中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他认为:“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就是增强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和使用能力,树立公众的理性认识。”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推进“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使得网民能够积极、理性、正确地使用网络工具,牢牢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缓解当前多元化的网络意识形态、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舆论抨击等不良影响。利用好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根据“微时代”媒体传播的新特点,建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站、论坛、微信、微博,要加强微访谈、微直播、微话题、微博、视频、动漫、图解等正面信息的宣传力度和传播效果,构建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平台,使得群众在畅所欲言、互动讨论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增强价值观引导的吸引力与回味力。

(四)构建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通畅的责任任务落实、信息沟通、部门协作是必然条件。只有形成常态化的制度保障机制,才能够有利于产生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执行力。

一是要落实好党的宣传部门和各级党政机关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将常态化的宣传工作与专项式的宣传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度任务承诺制和目标任务考核奖惩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层层落实好责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的 “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加强组织机构和责任组织体系建设。把相关宣传和教育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明确责任、量化指标,建立健全反馈、沟通机制。

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协调合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宣传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良好配合,才能够高效地整合各方传播资源,形成协同合力。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引导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制定相关传播策略。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媒体传播矩阵,构建立体化、多层面的舆论引导传播机制,使不同类型、不同平台的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中优势互补、联合互动。构建责任权利边界清晰、责权分明、各司其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工作体系。落实目标任务,建立执行好督导、督查、考核与责任追溯制度体系,加强考评宣传和传播工作开展情况,对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检查。

三是要加强高素质宣传工作队伍的培养。要大力培养政治坚定、综合能力较强、素养较高的宣传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动作用和价值观传播中的“中枢”与“解说员”功能。加强宣传干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应积极引进既熟悉地区民情,又具有较强宣传、组织和创新能力,熟悉党的宣传工作的工作者。使其能够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工作目标,积极有效地开展宣传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等工作。最终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结构稳定的高素质宣传工作党员干部队伍。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实际价值遵循,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和精神向往。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应力求核心观与生活无缝衔接,融入群众生活、影响群众生活、引导群众生活,达到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形态的实践养成和传播引领作用。基于生活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意义体现在:生活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动作用、基于生活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是中国梦生活化的平台。

猜你喜欢
维度生活化价值观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的价值观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光的维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