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中提问技巧的初探

2018-03-28 17:19:48陈小中海口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电视记者移情层面

陈小中 海口广播电视台

电视采访一般指的是电视从业人员利用电视技术中一切可以兼容的手段,为实现新闻的大众传播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它包括拍摄、记者出境、画外采访。[1]

但很多人在镜头前心理趋于紧张或亢奋,出现“晕镜头”,此外电视采访还具有采访时空的现场性和不可更改性等特性,因此如何把握电视采访的节奏,尤其是记者的提问技巧,仍有相当多的地方值得总结归纳。

一、掌握采访提问的主动权

在电视节目中,采访对象往往是主角,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才是真正的主角,如何从采访对象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就要充分掌握采访的主动权。

1.明确目标 忌“万能式”提问

在采访前,记者必须充分了解采访对象,准备好问题纲要,明确提问的方向与主题。

1986年,阿基诺夫人刚刚就任菲律宾总统,但她并不想对媒体披露些啥,当她走到镜头前回复了几个客套性问题打算走开时,一家电视台记者借机发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请问,您打算重新审理阿基诺先生被暗杀的事件吗?”

“请问,你将怎样使给予新政权以巨大支持的民众摆脱贫困呢?”[2]

……

以上整个采访过程中,这名记者始终掌握着采访的主动权,可以肯定的是他事前做了充分的提问准备,所以能抓住被访者个人情感与国家政治的心理纠葛吸引被访者回答问题。

其次,在明确了提问目标后,提问要简洁,忌“万能式”提问,如“你有什么感想”之类话题。

2.心态平等 善于“移情”

无论是面对谁,记者都应持平等心态,不要因采访对象的地位显赫、学识高而崇拜万分,也不要因为采访对象是普通老百姓而自以为“高人一等”。

采访首先必须要获得信任,“移情”是个好办法,这里所说的“移情”,就是希望你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到对方身上,从而让采访者愿意推心置腹。

二、提问要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采访对象心理结构有两个层面,即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针对性提问,采访效果会更佳。

首先,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感性外向型 此类型采访对象健谈,但容易跑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追问式提问容易让谈话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2.感性内向型 此类型对象比较自闭,记者可以从其较熟悉感兴趣的话题着手引导,缓和对象紧张的心理。

3.理性外向型 此类型对象善于交流且具有较强理性思考能力,他都会主动将信息传递给记者,此时记者可以开门见山不必寒暄。

4.理性内向型 此类型对象虽然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但不能很好表达自己所想。此时记者可从双方感兴趣话题入手,获取一些独家新闻素材。

其次,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1.积极配合型

此类型对象往往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积极热情,他们深知电视是种有效大众媒介有利于宣传自己塑造形象等,记者此时就可以直入式提问无需浪费时间客套寒暄。

2.消极抵抗型

采访对象要么基于“人怕出名猪怕壮”心理、要么怕负面报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拒绝采访。记者应调整采访方式随机应变,例如可以采取暗访,先通过对周围邻居等人的提问和了解而从侧面获取信息再深入采访。

三、提问语言要规范化

采访问问题时,一帮有个“五不用”原则,也就是说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带有歧义的话提问以及不用生造词语。

首先,记者提问应尽量口语化。由于电视采访的特殊性,如果记者在提问过程中使用很专业、难以理解的生僻字词,不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无所适从,还会令广大受众对此节目失去兴趣。

其次,提问语言的礼貌性、客观性。尤其是在采访一些罪犯、贪污犯时。新闻采访虽然承担着辨别是非的重任,但是必须以事实加以佐证,记者在这过程中不能使自己越位成为对罪犯的审问者。

四、提问要注意人本思想

记者固然担当着辨别是非的使命,但记者同时也应尊重采访对象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某电视台曾播出一部关于女律师的片子,当这位女律师为逝去的丈夫心爱的花浇水时,女律师说了一句“这花是孩子父亲留下的”,很明显她回避了“死”这一残忍的字眼。而主持人却“不识趣”地问:“他怎么了……这花是他留下的是什么意思?”很明显,电视的胁迫容易使得她陷入痛苦回忆。

五、提问要有镜头意识

对于出境记者而言,镜头代表着观众,因此电视记者在电视采访的提问过程中必须与镜头配合。

首先,电视采访中的提问别浪费时间在提些画面中蕴含看得见的信息,电视采访应超乎视觉往深层次挖掘更多有价值新闻线索。

其次,镜头前的提问大多数情况下是即兴提问,要善于运用周围环境结合现场信息进行即兴发问。

最后,提问要与现场的气氛、音响、画面融为一体。电视采访不同于其他媒介采访,其可视性的优势和镜头前的采访往往要求电视记者的提问要与现场的气氛和画面等形成协调。

当然,电视采访的提问方式多样,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面对众多类型的采访对象和对方复杂的心理动机,记者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巧妙灵活运用,因此电视记者需格外讲究和格外训练。

猜你喜欢
电视记者移情层面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12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0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0
电视记者采访中的点面结合策略探析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