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亚琼
(池州市广播电视台,安徽池州247000)
2014年,媒体融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融媒体时代下不仅让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有了更多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也促进了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主持人向新媒体领域的转型。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形态迅速兴起,并占领中国媒体舞台。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各级电视台的门面和招牌,是一个台、一档节目的标签和象征,而在当前环境下,传统媒体主持人所受的“禁锢”较多,并没有真正实现采编播一体的工作方式,所以这种转型是必然的。因此,身处传统媒体中的重要制作环节,电视节目主持人更需要在新环境中,顺应全媒体时代背景,逐步转型升级为与媒体环境要求相对应的复合型人才。
1978年《新闻联播》开播,人们由最初的看书读报了解讯息,到打开电视看新闻。“打开电视看新闻”,一度成为各大媒体新闻节目的标志性话语,不可否认的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主战场,其声音加画面的编辑模式,比起纸媒的单调,曾经带给受众新鲜刺激的感受,在很长一段时间,电视媒体“统治”着人们的“信息世界”。
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合一为媒体发展提供海量资讯和互动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全媒体环境下,全新的传播模式被大众接受并喜爱,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满足受众对信息不同的需求。受众无须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来获得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任意、反复、自由浏览。大屏幕(电视)的优势正逐渐被小屏幕(手机、平板)等所取代。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得传统媒体资源在互联网上也能同步呈现,信息获取更为便捷。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31亿,其中大部分人都用手机上网。各种互联网应用平台应运而生,人们不再局限于观看传统媒体通过电视传输发布的新闻,更多选择从各大门户网站、APP上了解信息。转发一条朋友圈或者微博,可以让几十、几百甚至上万人知道,信息呈“滚雪球”式的发展蔓延,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家喻户晓”。
无庸置疑,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受到了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削弱。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变得模糊,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说过:“如今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以图片、文字、影像、声音等元素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地展示传播内容的全媒体化,已成为世界传媒业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主持人的媒体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也受到影响。
从业务理论的角度来划分,播音主持形式分为播报式、宣读式、谈话式三种。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在业务实践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播报式和宣读式两种方式较多。其形式上具有严肃性,不允许播音员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的观点进入新闻播音当中。要求吐字归音准确到位,字正腔圆,这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1998年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开创了我国说新闻的新闻播报形式,主持人以轻松自然的口吻为观众说新闻,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
去官方话、去程式化,更加亲切、口语式的表达一直是节目主持人思考的问题。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级媒体纷纷采用大屏幕为背景的说新闻方式,一改过去坐播新闻的样态,节目主持人利用身后的大屏,和观众互动,带领观众了解新闻、通读新闻。在说新闻的同时,加入了故事化的处理,语言更加通俗易懂、表达更加接地气。
在这方面,网络媒体进行了更为积极大胆的创新,很多网络媒体的主持人在网络平台上,创立话题吧,讨论各类热点话题,与网友进行互动。因其独特的播报风格和交流方式,深受网友喜爱。
1981年,我国电视界首次出现“节目主持人”一词。直到1983年《为您服务》栏目才正式推出我国电视史上第一位固定栏目主持人——沈力。纵观广播电视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媒体大多为学院科班出身,接受过播音主持和新闻业务的专业训练。不可否认,这类主持人有着突出的优势:形象良好,语言表达流畅,有着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但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电视媒体主持人长期处于话语表达的至高点上,缺乏创新和变通,在交流上容易形成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
在全媒体时代下,人们追求信息的最快速传达和内容的最直接表达,具备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节目主持人是收视率的重要保障,当下,“跨界主持人”应运而生。《今晚80后脱口秀》由相声演员王自健担纲,王自健说话并非字正腔圆甚至有时口齿不清,但节目辛辣讽刺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金星秀》中的主持人金星,言辞犀利,个性泼辣,说话一针见血,观众直称“金姐”,强大的气场让人深深着迷和信服;《最强大脑》的主持人蒋昌建,口才流利,经验丰富、阅历超群,在舞台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当下,节目主持人“科班”出身的戒律已经打破,传统媒体的主持人群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和转型。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发展关乎媒体和受众,并且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主持人需要顺应全媒体时代需求,逐步转型升级成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是节目内容的直接传播者,并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与受众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重任。但在很长一段时期,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仅仅只是节目的参与者,对一档节目而言,主持人只是起到串场和衔接的作用,主持人真正的价值作用并未得到体现。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主持人中心制”初见端倪,出现了《一丹话题》《实话实说》等一系列优秀的节目,一批优秀的主持人也逐渐站到了节目运作平台的前端,但在我国,真正实现以节目主持人为核心,通过节目主持人掌控节目生产流程的媒体几乎没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持人的发展,全媒体时代来临后,节目主持人的核心地位必须更加凸显。
全媒体时代下,想要真正成为掌控节目的核心人物,其一,前期必须参与节目采制全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采编播”一体化。主持人要具备编导身份,对于整档节目有独立的编排意识,又要有记者身份,必须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同时深刻理解稿件内容、参透稿件精髓,这样才能了然于心,把控全局。以《爸爸去哪儿》中的主持人李锐为例,在整档节目中他既是以“村长”的角色参与节目,同时还参与到整个节目的前期策划、录制、配音、后期剪辑播出,正是他对于整档节目的渗透和了解,才能使节目呈现出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二,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主持人在前期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主持是一种能力,不同的人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节目主持能力,“台前”的主持能力,是实现其节目所达效果的关键所在。全媒体时代下,节目主持人要求是一个“全能主播”,既要具备策划的能力、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提问采访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编辑稿件的能力等综合素养,又要有强大的语言表达功力,言辞幽默、谈吐优雅、机智应变。良好的业务素质并非与生俱来,平时的积累、发现、总结尤为重要,要做一名“复合型”的“专家”。
其三,训练有素的团队是主持人成为掌控节目的“核心人物”的关键,它要求主持人及其创作集体,在充分调动播音这个手段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和调动前期其他手段,如采编、制作等,使围绕主持人节目目的所进行的播音活动获得最佳效果,以满足还搜中需要。优秀的团队要了解主持人的想法,并能迅速打造出符合主持人特色的节目。媒体要为主持人配备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各个工作环节上的人员具备较强的执行力,能迅速领会并贯彻主持人的采编意图。
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异军突起,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媒体一票否决,相反,主持人的转型发展还要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相结合。传统媒体的“深度”与“权威”是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主持人如何通过自身的转型发展体现传统媒体的深度和权威?笔者认为要深刻践行“三深”,即深入一线,深入报道,深刻点评。
深入一线,要求主持人应密切联系群众,第一时间介入,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让新闻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深入报道,意味着不能浅尝辄止,主持人此时应是调查者,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深入地挖掘新闻题材外在和内在的诸多联系,通过角度更大、范围更广的调查来展示事件的全貌和动态过程。主持人参与程度越深,主持节目就越有主动权。
深入一线是前提,深入报道是手段,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为的是在主持过程中对事件脉络了然于心,准确把握稿件基调。笔者从事民生新闻报道4年时间来,深刻感觉到传统媒体必须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主持人在演播室深刻剖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见解独到,点评有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明星吸毒事件做了一期专题报道,节目末尾点评如下:人是不是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里是不是怕,不悔往往是因为不怕。不怕首先是引文不在乎自己种的恶果,特别是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的公众人物。如果抓到说认错,出来不悔过,甚至今天讲戒毒明天又吸毒,这种恶果就尤其之大。如果连这也不怕不悔,那岂不就成了无可救药。不怕还可能是因为收到了纵容,这种纵容更可怕,毫无疑问,公众人物没有特权,法律没有赋予他们特权,任何人也无权赋予他们特权。深刻点评不仅有利于主持人树立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且有利于传统媒体权威性的展现。
深入一线,深入报道,深刻点评三者缺一不可,因为亲自参加节目采访、编制等程序后期播出中就有运筹帷幄之后的顺畅自如感,整体节目的质量与播音员主持人参与程度成正比。
新媒体环境下,多种媒介渠道让传统电视节目主持的竞争平台发生了多样性的改变。而传统媒体的主持人的优势在于公信力和权威力,但与新媒体联系不够紧密也是亟待破解的问题。传统媒体主持人应转变思路,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向全媒体主持人的角度转变。可以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是“鲲鹏”的关系,传统媒体是“鲲”,新媒体是“鹏”,“鲲”化而为“鹏”,才能展翅高飞,同时,没有“鲲”的存在,高飞的“鹏”也是空中幻影。
首先,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主持人窗口,每周定期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让观众近距离和主持人进行互动。主持人利用新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从而提高节目传播力。还可以不定期开展主持人见面会,面对面和观众进行交流,快速渗透品牌影响力,抢占新媒体领域。
其次,打破文字独占的局面,运用互联网手段,注重在节目中加入科技元素,缩短大屏幕与小屏幕之间的距离。例如许多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身后的屏幕由实景演播区变更为触摸式大屏,主持人不仅可以自主支配图片、分析图片,同时还可以利用图片介绍新闻、讲述故事,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让观众耳目一新。当然,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始终为王,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能够深入报道的优势,对内容进行专而精的的打造。
最后,越来越多的节目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动方式,观众既可以在电视屏幕上观看节目,也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回看,打破空间限制。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媒体叱咤风云的时代被“解构”,新媒体的加入,传统的传播体系被打破,传播媒介更新换代,一个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传播时代已然到来。身处传统媒体环境中的主持人,应把握时机、转变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完成转型,从而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肇燮.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思考[J].电影评介,2016(6):101-103.
[2]王贞.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68-69.
[3]陈奅.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生存发展的路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137.
[4]陈思洋.“全媒体时代”下我国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升级探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5]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6]曾志华.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