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研究

2018-03-28 16:11:08
船舶职业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建设

刘 凯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品质,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以下简称为“双创”) 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到新高度。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拓展培养“双创”人才的有效渠道,积极打造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平台,强化与地方区域经济的紧密衔接,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在大学生“双创”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不断深化区域产业群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度,着力提升融合互动的正向效应。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现状

国务院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意见》以后,为了做好大学生“双创”工作,许多高职院校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同时也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探索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大学生“双创”平台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双创”平台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衔接不够紧密;“双创”平台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融合度不够;“双创”平台建设的运行管理及保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基于“双创”平台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待于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的热情度和参与度不够;大学生“双创”团队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指导;教师参与大学生“双创”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的参与热情低。[1][2]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帮助有志创业的学生将梦想孵化成创业项目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一方面,将大学生的“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良好的衔接和融合,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双创”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土壤和环境,真正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孵化成创业项目。

2.2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近几年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走低。但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融入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通过大学生“双创”平台的建设,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好点子进行引导和培育,通过平台扶持和帮助,将会培育多个创新创业项目,会很大程度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2.3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基于工程过程”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考虑较少。通过双创平台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双创”能力培养同步推进的有效措施。

2.4 提高教师“双创”能力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及指导,“双创”平台的建设及良好运行,对指导教师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政策,必将倒逼教师积极主动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渠道,提升自己的“双创”能力。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具体举措

3.1 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宗旨,在院团委组织领导下,学院成立大学生“双创”办公室,由院团委书记(或副书记) 担任办公室主任,并成立由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创”指导委员会。

其次,建立系部创新创业工作室。各系部在学院“双创”办公室的指导下,成立大学生“双创”工作室,作为系部常设机构,隶属于系部团委。由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组成,“双创”导师队伍,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和可行性评估。学生可以不定期向“双创”工作室提交团队创新创业方案,“双创”办公室定期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比,对于优秀的方案,由导师帮助其进一步完善,推荐其参加学院及省市比赛。对于具备转化条件的,系部给予一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帮助其申请专利,需求合作伙伴和投资[3]。

3.2 合理衔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教育教学

首先,将大学生“双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融入新的课程体系[4]。在教学项目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考核过程中,将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项目选择方面,应契合最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体现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学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实施分层次教学。将教学项目中学生完成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能力提升创新任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提升类创新性任务。教学实施方面,打破传统的“以教定学”的单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提出质疑、主体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在学生获得更好体验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评价考核方面,将学生的“双创”能力纳入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根据不同的课程,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

其次,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各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开设“双创”类课程,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由学院的“双创”办公室、系部“双创”工作室、专业负责人、教务处共同商讨决定,大学生“双创”课程设置遵循以下几点:第一,重实践,轻理论。“双创”类课程更多的应该是围绕实践项目展开,实践项目分为实践体验型和案例型,对于实践体验型项目,可根据专业的特色设置实践项目,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创新创业灵感。对于案例型的项目通过具体的成功案例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第二,将成功的“创客”作为课程兼职教师。成功“创客”可以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学生共享,这样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同时,避免走弯路。第三,增设项目模拟环节。通过项目模拟,撰写创新创业的方案或计划书,完成创意性或创业性项目的设计,并进行模拟答辩。尤其对于创业型项目,需要考虑项目的背景、投资分析、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和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因素,这将为日后的真正创业打下理论基础。第四,课程中融入“互联网+”创新创业新思维的培养。在课程设计及项目设计时尽量融入“互联网+”的思想和理念,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手段、渠道和途径[5]。

3.3 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建设

第一,制定有关学生的激励机制。对于学院评选出的优秀“双创”方案,由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学生进行策划并寻求合作企业和融资渠道,同时学院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帮助申报专利,推荐参加省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6]。对于取得成绩和成效的优秀“双创”团队,学院进行重点帮助和扶持,争取能够打造精英的“双创”团队,在学校内部起到促进引领作用。对于“双创”的优秀选手和优秀团队,在教学考核和奖学金评定方面给予一定激励奖励政策。

第二,制定有关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带领学生“双创”团队,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创意设计和创业方案策划,对于团队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带领“双创”团队参加省、市、学院的各类“双创”大赛,对于取得名次的团体指导教师学院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职称评审时给予相应的加分。对于具备转化条件的“双创”成果,如果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成果转化并取得经济效益,一方面学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企业的相应奖励。

3.4 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确保教师紧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步伐,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指导、扶持和帮助[7]。为了提升教师的“双创”能力,学院定期开展“双创”活动周或“双创”活动月及“双创”论坛等多种创新创业组织活动,聘请企业专家或成功创客走入学校,以讲座、项目指导、经验分享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观摩、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研发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双创能力”。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团队的“双创”比赛,并将比赛结果作为学年考核、评优评先的一项参考指标,促进教师的学习交流和能力提升。

3.5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各系以各个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学生实训中心建设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融合,建设集学生实训、对外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创的综合性创新实训平台。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将实训中心进行功能性提升与改造,使其成为具备学生实训、科研项目研发、创业体验、自主创新的多功能平台。第二,环境设置方面,实训中心增设研发讨论、创新创业体验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好创意、好点子进行讨论,对于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创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孵化。第三,运行机制应采用一定程度自主开放式的运行管理模式,对于通过“双创”导师审核的项目,学生可以随时在“双创”体验区进行项目研发设计,产生的耗材费用可由学生自行负担。第四,在人员配备设置方面,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一方面要配备必要的实训指导和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要配备“双创”兼职导师,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并成立“双创”导师办公室。第五,教学设计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并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第六,对孵化基地创新项目进行阶段性的评比,对于优秀的项目,专业教师和“双创”导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帮助其完善项目设计,提升项目品质。对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方案,推荐给企业或推荐参加省里或学院的创新创业大赛。

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列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多方参与,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内涵建设。要以学校为主导,政府、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扶持,为21世纪新青年提供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将创业梦想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建设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