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堃,徐珂璠,张晓林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100)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注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时,应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1]。
为全面了解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笔者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644名学生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在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依据。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64人对“学好专业课就意味着提高了文化素质”持“比较赞成”或“完全赞成”的态度;而有536人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非常重要”持“比较赞成”或“完全赞成”的立场,且有47.7%的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话题和最新进展“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可见,大多数高职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虽说学生普遍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文化素质活动(参观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 的学生只占12.5%,20.9%的学生从不参加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活动,66.4%的学生只是偶然为之,可见高职学生存在文化素质教育意识不强的现象。由于很少或根本没有参加过有关文化活动,直接导致其人文知识的贫乏,高职学生对课外有关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此外,23.3%的学生认为“为自己而活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在处理个人与个人关系方面,25%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彼此利用”。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23.7%的大学生选择“相对偏向于个人利益”甚至“完全偏向于个人利益”,而认为“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学生仅有9.7%。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却又怠于工作。57%的学生期望自己未来能够进行物质享受,29%的学生认为“人生在世没有必要不停地奋斗”,对未来个人在职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方面,13%的学生表示“毫无信心”或“信心不足”。可见,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亟待提高。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互联网的普及,让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肆意传播,而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青年人必然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尤其是尚未树立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高职学生自律性不强,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次,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不完善。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与我国时代的发展是不协调的,与新时代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目标是不相符的。高职院校需加大力度,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世界形势背景下,各国都认识到其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对现实经济、政治和技术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军事力量,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利用文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战略选择。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是对五千多年璀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高职院校应有效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使高职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与文化艺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对高职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具有内在推动作用。从社会、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专业型人才除了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理性思考问题、正确判断及符合集体的价值选择等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有利于社会、他人及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新时代的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名好老师既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新时代教师有新的神圣使命,要进一步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主动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人、塑造生命的重大使命,履行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神圣职责。既要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大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既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也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而高职院校也应在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快速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以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等文件通知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就是要加强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不同层次院校的不同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有针对性、指向性[3][4]。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本质任务和责任,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各类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如开设选修课程模式、第二课堂模式,引导大学生组织社团、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锻炼、节庆文艺活动演出等,各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文化素质的评价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社会阅历和人文环境等因素。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评价机制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形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要体现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综上,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探索构建一体化德育新体系,提升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