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2018-03-28 16:11李冬梅
船舶职业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船舶校企

李冬梅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0 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制度。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出台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应共同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施课程,将学校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企业的师徒培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1]本文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入探究。

1 校企合作共同探讨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要求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应共同确定专业岗位,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然后根据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确定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要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就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需求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确定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岗位。之后,进一步确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其次,根据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分析总结,对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与企业合作,设计教学情境,引入船舶职业岗位标准,采用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建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2]

2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案例等资源及学校实训条件和课程建设资源,由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和合作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构建满足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坚持以实用技能为根本的原则,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开发。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船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全面推进以典型船舶动力装置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项目为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课程开发。

2.1 课程标准的确立

根据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座谈等多种渠道,按照船舶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

2.2 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将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利用校中厂和厂中校设备,以项目为载体,创设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合作企业提供生产案例或生产项目,学校专业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2.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引入、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的过程实施,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合作企业按照实际生产任务,安排技术人员对核心课程中的典型任务进行实际操作、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学习,进而提高职业技能。

3 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课程

3.1 人才培养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在校内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在教室和校内实训基地交叉进行。在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船舶动力装置人才企业岗位所需基本能力。第二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针对船舶动力装置工程生产中具体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主要完成船舶动力装置工程生产中的设计能力、加工技能、安装技能、调试技能的培养。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学习站,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以船舶动力装置人才企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真实工作情境,把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将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融为一体,[3]采取项目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中级船舶钳工、中级船舶管工等岗位证书,为就业打下基础。第三阶段,职业拓展能力培养阶段。针对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从事船舶修造、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第五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工学交替,轮岗实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船舶修造规范和检验、船舶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从业后继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第四阶段,顶岗工作能力培养阶段。第六学期,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掌握船舶动力装置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

3.2 多元化课程实施方法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建设。实施现代学徒制就是要做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对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进行分析,把微视频教学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即把理论知识点与企业核心技能有机结合起来。[4]采用虚拟实训室等方法使企业环境与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企业师傅定期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可利用企业工作站让学生到企业实际生产中学习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网络课程、网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能够与企业师傅、专业教师实时进行交流,进一步领会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技能,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3 多种渠道进行考核评价

为了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校企合作课程顺利实施,考核评价体系应采取多种渠道进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学生实操考核、学生的工作表现及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等。在考核过程中企业师傅与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考核、实操过程考核、工作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企业师傅主要负责实习实训及专业技能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应把行业企业标准糅合到学生考核标准中,考核结果可分为优秀学徒、合格学徒、未出徒三个等级。考核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考核评价、专业教师考核评价、企业师傅考核评价组成。

4 结语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需要,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合作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企业师傅与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应充分发挥学徒自身的特点,以人为本,对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学徒思考、小组研究的方法自己解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专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船舶校企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