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昕瑜 赵丽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那么编辑工作者可以称得上是灵魂工程师。自从有了编辑活动,“编辑”就肩负起立言、存史、育人、咨政的使命,在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春秋时期孔子编纂《六经》,意图通过教学培养合格的儒家从政人才;近代编辑巨匠梁启超主办《时务报》,以启发民智、开风气为宗旨,使其成为变法强国的阵地和工具;现代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在编辑《小说月报》时,慧眼识珠,发现《幻灭》和《梦柯》等作品并及时发表,他们的作者分别是后来享誉文坛的作家茅盾和丁玲。时至今日,编辑在文化生产中仍扮演着把关者和优化师的重要角色,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继将建设文化强国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以来,党的十九大再次发出推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号召。新时代呼唤编辑大师,新时代编辑要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细论古今,文化的海洋浩瀚无垠,而彪炳千秋的经典之作屈指可数。到底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传世之作呢?商务印书馆的于殿利总经理认为,“能够迎合大时代、反映大思想的作品具有传世的价值”。细数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他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无一不是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具有伟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与作品内容同等重要的是,编辑在出版过程中承担起了艰巨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纵横考量文化的深度。放眼大局,胸怀政治抱负,以高远的眼界和理性的思维进行文化选择。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历史精神一路走来。从创店初始的张元芳、陈原、夏瑞芳等老一辈出版家,始终将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己任,直到今天,一代代商务人传承着这份可贵的理念与担当,策划并出版了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著作,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钱锺书手稿集》等;做了大量文献古籍的整理工作,如《四库全书》复原工程、《百衲本二十四史》等;更不用说《现代汉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等经典工具书的再版。这些作品内容各异,形式不一,但是永恒不变的是品质,这一切都源自商务人的初心和责任,源自商务人对出版精品这一终极目标的不懈追求。我国的出版业是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信息传播、舆论宣传的思想阵地和重要工具。新时代编辑应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出版战线上的士兵,肩负守卫祖国文化疆域的职责。严格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政策,思、言、行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工作中涉及政治原则和历史问题时,自觉提高政治敏锐度和社会责任感,以高度的警觉和严密的逻辑把好政治关和历史关,维护祖国文化安全。
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技术使用的普及,各种信息漫天飞舞,鱼目混珠。文化市场上难免出现一些内容空虚、缺乏文化品位、包装形式花哨的出版物,无非哗众取宠,吸人眼球,是盲目跟风的产物。这些只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给市场带来了文化垃圾,甚至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这正是文化使命感缺失带来的恶果。在出版活动中,从主体(编辑)到客体(内容),从内涵到形式,都围绕着“文化”进行,整个出版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主体——编辑在传播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主观创造力,起着导引舆论方向、带动文化潮流的重要作用。被赋予“特权”的同时编辑也应时刻牢记,三尺案头之上悬着一条红线:坚持出版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倡导精品出版,传承先进文化。既是使命,也是底线。
新时代编辑要自带文化属性,也可以说赋予编辑一种文化人格。这里的文化不仅表现在深厚的学识、高超的技能上,还要有高尚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编辑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内储知识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编辑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因为文化底蕴决定文化品位。有了扎实的根基,才会形成独立准确的甄别力和判断力,在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文化价值;才能够思维创新,将内容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呈现;才能够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形成大文化格局。最终呈现出的文化品位既是编辑赋予作品的,也是作品回报编辑的。人文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地对个体、集体乃至整个人类道德情感层面上的关注和关怀,是为人类获得幸福所做的不懈追求。它内涵丰富,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群体的责任,将其放之出版业,体现的正是编辑“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即把出版事业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审视,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幸福为根本目的,完成生命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统一。近代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在极其恶劣艰难的政治环境下接手《生活》周刊,面对重重质疑,他始终坚持编者“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心中没有大爱,不会有发自肺腑的关怀。有了文化情怀,才有可能生产出既有品质又有“温度”的出版物。
“出版业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历史文化、创造现代主流文化、建设先进文化都离不开出版业的力量。”(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2017年8月21日在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出版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面推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号召下,要做有社会担当的出版人。作为出版队伍的核心力量——编辑,更要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传承先进文化的承诺。编辑在进行文化选择的时候,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出版能够引导正确文化方向、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精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就是既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也要对优秀的外来文化给予接纳和吸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巩固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致力于让我们的优秀文化“走出去”,走上国际舞台,寻求国际多样性合作,以高昂的姿态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我们的声音,让我们的精品力作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发出回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伪科学和低端商业行为。学术文化的泡沫化、媚俗化,新媒体的高调介入,传统出版遭遇前所未有的“边缘化”挑战,甚至“存在性”质疑,其尴尬的生存困境直接考验着新时代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归根到底,是一场对从业者内心的拷问。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境,固守超越世俗的赤心,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安贫乐道宠辱不惊的情操对于新时代的编辑来说是非常难得,也是至关重要的。刘杲先生曾这样评价编辑工作者:“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又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又寄托心情的文化殿堂。”诚然,编辑工作总被认为是“为他人作嫁”,鲜少风光。其实为他人作嫁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为自己作嫁衣?只是自己的这件颜色低调,内涵却不减。做编辑就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和气魄,保持学术良知,激浊扬清,呵护理想,抵制诱惑,拒绝浮华。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曾言:“办刊物不仅要有风格,更要有风骨。”只有编辑具备黄金品质,出版物才会现真风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和诚信,是衡量做人做事的标准,也是对个人职业道德素养最简单准确的诠释。爱岗敬业,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方式,忠于职守,敢于奉献,才无愧于自己的职业。
怀大局在胸,知世事波澜,晓大众所欲,既具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又有实践家的踏实奋进,此乃编辑追求的最高境界。“优秀人才反映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和发展潜力,优秀的文化产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和水平。”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编辑的作为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薪火的传承,建设业务精干、素质过硬的高水平编辑队伍对于打造有特色的健康文化格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激烈的环境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重要而艰巨,编辑要发挥好纽带和桥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队伍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西平.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担当与作为[J].现代出版,2017(2).
[4]吴成福.现代编辑的文化使命感[J].新闻爱好者,2009(11)(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