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爱红,吴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互联网传播的无形性、迅捷性使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享受到网上冲浪的畅快淋漓。网络信号和数据使得物理空间、边界、国界概念淡化,网络空间似乎成为一个失去传统地域束缚,甚至是国界束缚的范畴,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这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平台,也为世界各地的网民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跨国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因此,培养互联网社会的世界公民便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面对的现实任务。作为中国互联网的生力军,也是未来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提高他们在互联网社会的世界公民身份认同也成为中国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身份内含着公民对自身与国家、社会及其他公民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世界公民身份不是一种单独的身份,而是国家公民的一种补充身份,它使国家公民具有了世界胸怀、全球视野和人类意识,成为具有全球观念和人类意识的国家公民。因此,本文将互联网社会的世界公民定义为:在互联网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认知国家和世界赋予的权利,同时自觉承担对国家和世界的责任和义务的中国人。
网络空间的世界公民身份丰富了国家公民身份的内涵。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民族国家公民的信息交流和体验分享已经超越了现实的国界,为各民族国家的公民感受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同时,面对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环境保护、贫富差距,战争与冲突的爆发等共同问题,面对不同民族、宗教等背景下的文化差异,网络空间也给予各民族国家公民围绕上述议题构筑更为便捷的对话和交流,一个个由网络连接所形成的“全球公共领域”也因此形成。用全球视野去观察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去关注文化差异引起的共同体包容和排斥,便也成为了各民族国家公民在网络“全球公共领域”定位身份、建构民族认同、树立国家观念的共识。
网络空间的世界公民身份表达呈现符号化特征。网络空间是一个以数字符号形式表现的空间,在网络空间的资源共享不受传统的地域、民族、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现实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网络信息的覆盖范围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让更多不同层次的民族国家公民共享网络信息。所以,现实中因地域、文化差异、受教育程度、话语地位等因素隔断了的民族国家的公民,因网络空间的符号化表现可以实现全球层面的连接,成为网络“全球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在这个网络“全球公共领域”,现实中处于边缘群体的少数族群可以籍此增加文化交融实现跨国结群,遭到打压的弱势团体可以籍此实现共鸣而壮大自身。这些形成于网络“全球公共领域”的虚拟社群,打破了原有的现实社会秩序,实现了超“我”及超“真实”的增权。
网络空间的世界公民身份实现了传统公民身份理念融合。“共同体和个体”是构建传统公民身份理念的核心。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以共同体来规定公民身份,提出公民作为共同体成员必须将公共事务和利益置于个人事务和利益之上,强调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对共同体的忠诚与奉献。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立足个体来规定公民身份,提出私人领域优先,保护私人领域自由是公共领域存在的价值,强调在法律框架下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网络空间的世界公民身份以增强各民族国家公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性和民主性为核心,既是属于国家或民族的,又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这一公民身份不是限制和剥夺民族国家公民的权利,而是为民族国家公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公民身份实践,促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和认同建构,从而使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公民身份传统理念实现融合。
认同是个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在构建自身和所在共同体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情感和认识。网络公民身份认同是指对网络公民身份从情感和理性上的认知、评价和行动。主要包含开阔的世界公民视野、理性的世界公民意识、尊重差异的世界公民态度、负责的世界公民行为等等。当代高职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获取信息、展示自我以及建构社会关系都离不开网络。与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为他们的世界公民身份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的支持力,同时,互联网又让他们的世界公民身份认同面临着新的潜在风险。
(一)认知困境。正确的认知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就应该对公民网络参与的国际范围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活动,从个体层面、国家层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来综合把握的其应有的权利和责任义务。然而互联网虽为高职大学生构建个人、国家与世界关系提供了比现实世界更为便捷的平台,为其建构世界公民身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高职大学生更多的是从个人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分享以及参与的便捷中,去认识和把握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的。首先,高职大学生理解的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表征,就是能更快地从网络了解国际时事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和文化特色,能和不同国家的网民互动交流,能实现世界范围的消费购物等。其次,高职大学生对世界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流互动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国家公民责任,该如何履行国家公民的义务,认知是令人担忧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对网络跨文化交流互动中出现的那些所谓“世界公民”对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要么是“没意识到”,要么是“不知咋办”;二是他们对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维护存在“误解”,认为国家的网络监管限制了网络空间世界公民活动。再次,高职大学生对于世界公民在网络空间应该履行的国际义务,其认知也是欠缺的。一是对于网络空间有哪些涉及世界共同利益的组织平台,他们基本上都不了解;二是对涉及世界共同利益的公共领域活动,例如世界环保组织、救灾组织发起的各项活动等,很多同学都认为虽然这涉及全球利益,但是和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他们也基本上不去关注,就更不用说参与了。
(二)情感困境。网络空间公民身份的认同不仅意味着要以公民身份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关注涉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和平事业。还意味着要从思想认识上愿意接受网络空间的国际规约,并在规约协调下,自愿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虽然很多高职大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比现实世界更能激发自己的世界公民身份意识,但是其以世界公民身份参与网络空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网络空间的跨国公共领域交流活动中,无论是作为世界公民身份的权利表达,还是作为世界公民身份的责任履行,高职大学生基本上不承担网络参与的发起人角色,他们基本上是被“精英”吸引而予以关注。同时,他们虽然关注一些公共事件和公共议题,但大部分同学仍吝于开口表态,只停留在“围观”阶段,扮演着“吃瓜群众”和参与分享的角色;二是高职大学生参加的大都是涉及个人利益的公共议题,但是却对网络中关于世界公共问题和国际事务而形成的跨国公共领域几乎是“不感兴趣”,尤其是涉及政治类的。即使是在涉及他们个人利益的跨国公共领域的分享,也大多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记录、游戏合作等等。三是高职大学生既缺乏对网络空间国际规约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的了解热情,也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规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持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的国际规约的约束力有限,遵不遵守网络空间的国际规约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他们认为国际规约只有符合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时候才有用,否则就不必严格遵守。
(三)行为困境。高职大学生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他们对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正确的认知和情感上的接受和赞同转化为积极地世界公民行为。这就需要高职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积极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要具有国际视野的批评监督能力。然而,面对网络空间的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高职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缺乏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信心和勇气,认为跨文化交流都是精英人士参与的活动,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由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缺失,他们对于网络空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信息利用率也比较低。同时,面对网络空间日益增多的涉及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高职大学生以国际视野进行批评监督的能力也明显缺乏。一方面,他们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缺乏国际视野下的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判。面对网络空间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评析,他们对我国官方的此类评析认同度较低,相反他们反而会被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论所吸引。于是,在一波波“逢中必呲”的舆论风波中,你都可以看到他们盲目跟风的言论;在一轮轮网络发起的“非理性”的爱国行动中,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另一方面,他们很少对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产生疑问,也很少立足本土的实际情况,去观照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国际大事,对国际大事形成自己的认识见解,对世界上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判监督。于是,在一次次涉及国家利益的网络世界的公平正义交锋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支持,也看不到他们的评判。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在互联网空间培养高职大学生具备世界公民素养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面对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种种困境,我们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破解对策。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分析
公民身份认同是公民在教育引导下,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造成当前高职大学生面临的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的认同困境的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主要有:
一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世界公民教育缺失。网络时代,全球互联互通,我们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应该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内容。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教育却呈现出“线下不足,线上缺乏”。所谓“线下不足”,就是指高职院校的世界公民教育并没有正式的纳入公民教育的体系之中,既没有相关的平台让他们学习关于世界公民的基本知识,也没有使他们内化世界公民知识的相关实践;所谓“线上缺乏”,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对高职学生的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缺位。网络空间是实施高职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然而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这个平台对高职大学生世界公民身份教育的作用,当然也就没有网络空间的公民教育引领了。线上、线下对公民教育的缺位,其后果就是高职大学生的对世界公民知识欠缺、世界公民道德情感和公民实践能力不足。
二是网络空间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积极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的正能量不足。其主要体现就是“网络霸权”对高职大学生的误导。这种误导体现在:垄断互联网技术和拥有英语优势的霸权,成为某些国家肆意向别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他们渗透的重点对象,这不仅损毁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削弱了包括高职大学生在内的我国网民对国家的认同;网络空间的商业霸权,绑架了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物质文化和消费文化成为其价值倾向,削弱了在网络空间社交关系中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消解了网民对国家和社会价值共识的认同情感;大V把持网络公共话语的霸权,使网民不可能平等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互动,沦为“沉默的螺旋”,这一霸权混淆视听,造成网络空间的价值观混乱,极易诱导网民陷入精神上的迷失,并落入错误思潮的逻辑陷阱。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认同困境的破解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当前,提高高职大学生网络空间世界公民身份认同,必须加强世界公民教育和增强网络空间的积极引导。
一是“线上线下”结合,加强高职大学生世界公民教育。要充分发挥公民教育课程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开展高职大学生世界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公民教育课程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整合线上线下的世界公民教育资源,树立高职大学生多元公民身份意识,培养高职大学生对世界公民身份的正确认知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既要明晰作为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和国家公民应遵循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与程序,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行使知情权、传播权、舆论发表权、隐私权并履行相关义务,也要具备作为世界公民的价值观和跨国家、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以互信、妥协、宽容、协商的参与理念,以积极、明事理、负责任的世界公民身份平等地参与到网络空间的世界公民实践之中。
二是强化网络正能量引导,营造培养大学生网络空间世界公民意识的魅力“网域”。坚持治理和引导两手抓,为大学生的世界公民实践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治理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从而消解各种“网络霸权”,坚持网络空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网络引导要立足高职大学生特点,通过采用网络话语范式、转换话语路向、创造话语优势,将意识形态核心思想及其表现方式和网络信息传播逻辑进行有效结合,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话语体系,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主导权,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网络空间的精神力量,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