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世界正向信息时代快速迈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普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网络,极大地改变着教师的学习、思维和教学方式,也为教师的互动学习、交流合作、成果共享提供了广阔天地和发展契机。传统的面对面常规教研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研平台,拓展现代化教研的时空和手段,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王钊数学工作室”以“云空间”为桥梁,在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启了数学学科现代教研的新模式。
在云端建立工作室的初衷源于2012年初,作为江岸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王钊老师在日常开展教研时发现教师们存在如下所述的共性问题——
问题一:来自江岸区最偏远学校——谌家矶小学的明浩老师,每次参加教研活动,往返几乎得花2—3个小时,耗时耗力,身心疲惫,区内像他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新村小学的李伟老师,四十多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但有想法常在QQ上私信给王老师,教研活动中很少发言,像她这样的情况多见于中年教师。可见,传统的教研活动,大家换课调课,从四面八方赶到某一个地点,路途上花费不少时间。活动中,教研员、教研组长是活动的主体,其他教师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有想法又碍于面子不便公开表达。
问题二:育才实验小学袁传明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经常上网寻求优秀的教学资源,但网上资源众多,逐一翻看选择,要花去好多时间,而且难以找到适合班级学生学情的配套资源。有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找资源、查资料,常常课前花很多时间还不能找到符合学情的教案、课件,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问题三:岱山小学,每个年级只有一或两个班,配备一名数学教师。该校杨石云老师,工作年限不长,面对教学存在困惑,又没有同年组的教师商量,请教其他学校的教师有时因回复不及时常常会错过教学的最佳时机。这样的学校,专家型教师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想听听专家学者、教研员和其他同行的建议,却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和帮助,常常心存遗憾、无可奈何。
老师们反映的这些普遍问题常常困扰着王老师:如果有一个网络平台,让教师在各自学校就能开展教研活动,该多好!这个想法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后,王钊老师立马开始了行动。她初步拟好网站的设想,深入教师群体进行调研。一次次走访、调查,愈发坚定了她在云空间开设工作室的决心。她调查了区内四十三所小学低、中、高年级的86名教师代表,其中也包含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她们对在云端开展教研活动的支持率达到100%,纷纷表示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新模式。同时,教师们献计献策,希望把工作室云空间打造成江岸小学数学教师的网络教研之家,成为学习前沿理念、共享优质资源、交流教育感悟、解决教学困惑的“研教中心”。
教研的种种问题、领导的大力支持、老师们的期盼和热情,激发了王钊老师筹建工作室云空间的动力和信心。她将工作室云空间建设理念界定为“半亩方塘”,让教研员、老师们、专家学者徘徊其中:它既是王老师个人数学教学研究的空间,更是区域性教研、研教的平台;它以教研员为中心、数学工作室成员为核心团队,向全区甚至全市辐射;它应站在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角度,解决他们教学、教研的根本性问题……
2013年初,王钊老师在云端的教研平台——“王钊数学工作室云空间”成立了。工作室云空间成员由最初组建时的12人,发展到现在区内、区外近800余名数学教师,列全市工作室成员人数第一,可以说凝聚了江岸数学人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云空间的点击量破百万余次,受到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
基于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王钊老师借云之力,利用数学工作室,架起区域教学研究之桥,力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工作室云空间”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空间上的优势让不同区域的教师能在同一时间开展网络协作教研活动。在“工作室云空间”,从面对面的教研,改变为“云”中教研,促进了区域内的学校及兄弟区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提高,使老师们少了许多路途奔波。在“工作室云空间”,从“一言堂”转化为对话、沙龙、论坛等“多言堂”,鼓励更多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的研讨氛围。云空间下的教研活动,面对一个话题,各校教师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畅所欲言,交流起来更畅快。
云端教研,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工作室云空间,王老师把丰富、权威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源呈现给教师。上至先进前沿的教学理论,下至具体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辅助,尽量全面覆盖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与一线教师访谈,了解她们的需要后,工作室云空间设置8个一级大栏目、14个二级小栏目,由“名师引路”“教研活动”“学科建设”“学科资源”“课题研究”“在线交流”“习题集锦”等板块组成,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工作室的动态信息和课改成果。截至2018年8月25日,“工作室云空间”共收录了由王老师本人执教和指导的全国、省、市级的精品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优秀教学资源654件,由王老师撰写和指导完成的学术论文、教学案例、课题成果等文章665篇;同时分享了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著名数学专家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解读及多位名师分享的教育智慧,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们查找资料起来方便、快捷,他们打趣儿说:“王老师的数学工作室云空间就像我们教学的百度啊!方便我们拿来就用!”
教研要想不再萎缩灵性和创造力,回归常态,存养真气,就必须营造安全、自由交流的氛围,就必须有不断更新的勇气。
针对教师有问题不能及时沟通的问题,工作室开设“在线交流”栏目,大家在空间里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对教学的困惑,其他教师可附之、可驳之,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正如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一个人把很想讲的话说出来,便会得到一种新的解放,内心复归宁静、完整,也更肯定自己,更愿意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在云空间创设的“名师引路”栏目中,每个年级的“教材分析”,让教师们清晰地了解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发表文章”节选和获奖“论文案例”,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精品“教学设计”,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希望以王老师之教学经验现身说法,带给教师最亲和的教研。
有需求,有回音;有交流,有争鸣;有新手,有专家;有理念,有实践。“王钊数学工作室云空间”是我区数学工作者的精神之家,恰似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王钊数学工作室云空间”得到了教育部科技司,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关注和肯定,已作为名师工作室样板在全市、湖北省及全国推广交流:2015年5月,在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王钊数学工作室云空间”作为典型进行了大会交流。2016年11月24—26日,2016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展示活动在武汉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负责同志,2016年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典型区域和学校代表600余人参加经验交流会,近万人参观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览。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马嘉宾、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在会上,王钊老师介绍了“工作室云空间”的创建过程,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首肯。同时,国家教育信息化网、省教育厅官网、教育新闻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和《中国教师报》《长江日报》《湖北教育》《成才》等纸媒对“工作室云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多侧面的报道。
“工作室云空间”发展到今天,如缕缕清泉,滋养了数学教育者的心田,滋养了数学教育这片热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钊数学工作室云空间”成立后,在市、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其规模正在一步步向前迈进。同时,“工作室云空间”受到区内外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截至2018年8月25日,网络工作室共有注册成员812人,访问量已达110万余次。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各级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总是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强大的团队是“工作室云空间”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数据资源库,由王老师本人作为管理员提供核心数据支撑,数学工作室十二名成员及七位骨干教师担任的教育联盟片长辅助支持,网站运营商提供后台服务。一方面教师加入工作室作为成员共享数据资源,享有界面浏览、资源下载、评论研讨、分享建设、网络会议等权限,另一方面游客用户也可进行界面浏览,且全免费享受空间资源。这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云端共享优质资源的做法,极大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由“教研员——数学工作室成员——全体教师”“教研员——七个教育联盟片长老师——全体教师”两条主线双管齐下,以点带面,实现了全员参与,共学共研的目的。
“云空间”的维护和建设离不开技术部门的支持和长效机制的构建。为此,我们尝试着建立了云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教企合作模式”。工作室导师及成员负责深化拓展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运营商负责提供平台支撑和优化、保障服务器设备等正常运作。二是规范管理。实行资源审核优化制度,保护空间纯净环境,保障资源质量,逐步形成成员学校成员教师考勤考核制度。三是建立核心团队。以教研员为核心全面运筹空间,专人负责技术维护支持和新用户的培训引导。四是开拓激励带动机制。以工作室云空间牵头,带动并支持成员发展完善个人的空间,设立“云空间建设大比武”等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云教研的热情。
回首走过的路,王钊数学工作室云空间力求让老师们足不出户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自由畅快的研讨……工作室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观景台,云中教研,以研促教,让老师们登高望远,收获教育生涯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极致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