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涌
(肇东市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肇东 151100)
新闻记者在电视中的出镜,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内容,使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更强。同时,通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人的人际交流,可以在新闻挖掘的深度上获得更好的效果。但在其现场采访的过程中,与电视媒体的常规工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采访效果,必须对其特点进行研究。
出镜记者在镜头前,首先要注意的是自身仪表的端庄整洁。其次,是其使用的语言、神态、动作要能够被受众人群容纳接受,并且与电视节目的整体风格保持同步。
记者在进行出境采访时,被采访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个性、文化水平、镜头感上都有着明显不同,所以在面对尽头是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并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这就要求出境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心理特点,通过不同的人际交流方式展开采访工作,使其受到更好的效果。
1.摄像头效应
当出镜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同时出现在镜头中时,其整体的背景大多数都属于公共场合,而在两者之前的摄像头就是一个无声的观众,在面对摄像头时,无论是记者还是被采访的对象,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压力。所以在进行采访信息的采集或是现场直播时,记者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控制,这过程中难免会增加自身的压力。同样,被采访者也会有一种“上电视”的感觉,而过于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得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无法正常进行思考,更谈不上清晰的语言表达。
2.交流信息的特殊性
在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是一种声画具备的综合信息交流。这其中不仅有语言的表达,在神态、肢体、动作、表情、环境上,都传达着有效的信息。
3.“一遍过”原则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整个过程往往是一瞬间的捕捉,随着时间线的推进而前进,无法实现重复采集。这其中,特别是产生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更是无法重复地进行场景模拟、工作人员摆拍的情况。同时,这种重复性的拍摄过程也在降低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浪费了被采访者的情绪效果和沟通,无法达到新闻原始采集的水平。
出镜记者通过相关的信息渠道,获得相关的新闻采访内容,并通过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和采访,实现对信息内容的采集和求证。在对多个受访者的采访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明确新闻事件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事情的脉络,获得新闻真相。
在镜头前,采访双方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约哈里之窗”清晰地表现出来,并针对开诚布公的“开放区”、无知的“盲目区”、封闭的“秘密区”、盲目的“未知区”四种类型完整地呈现。通过记者与被采访者掌握信息情况的不同进行有效的区分,并以此为依据,对新闻事件的原貌进行还原。同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采访双方在人际关系上的转换。
新闻采访的核心目的是获取新闻事件的真相,并收集获取评论。被采访者在受到采访时,往往只会发表对自己有利方面的评论。所以,记者在展开采访行动时,首先要对被采访者践行调查,使其具有相似动机、相反动机、动机缺失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展开采访工作。
另外,还应当注意容易对采访产生影响的人际交往因素。第一,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在准备方面的不足。第二,记者与受访者的个体差异性特点。第三,“霍桑效应”即受采访者在镜头前的表演成分。
其中,前两点在采访中属于常见的因素条件,只要记者在进行准备工作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然而“霍桑效应”在采访中,会造成采访结果明显的偏差,直接使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记者在进行采访工作时,要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发生“霍桑效应”,以求获得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记者在做好日常知识的储备与积累的同时,在采访中,应当不断转换提问的角度,运用突击式提问的方法,实现对信息的真实采集。另外,与被采访者实现良好的沟通,也是充分保障信息真实性的优秀方法。
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应重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心理关系建设,并采取相应的情感吸引,根据具体的采访内容,以及采访对象的差异性特点,更具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方法。
在新闻采访中,主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出境记者在工作中,应密切注重受采访人与事件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合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实现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交流。如在对普通市民进行采访的过程中,由于对象缺少相关的镜头经验,往往会表现出不安、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即便是比较健谈的人,在语言的表达上也会出现问题。同时,普通市民在受教育程度、经历、个性上都存在着突出的差异性,在面对镜头时,对自己的表述无法达到清晰扼要。所以,采访记者必须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情况,以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为依托,合理的设计访问提纲,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通过情感吸引的心理互动,鼓励并帮助其克服心理阻碍,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心理互动的前提下,记者通过有效的情感引导,实现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尝试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使采访对象能勇敢的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采访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贴近被采访者。
记者在展开采访工作之前,必须要针对具体新闻内容和事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同时,要在采访之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在进行采访时,要首先表达出自身的感受,完成情感传递之后,再从受访者那里获得情感的反馈信息。在得到信任之后,通过事件内容实现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互动,让整个的采访环节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下顺利进行。例如,记者在对普通市民进行采访时,要尽可能的使新闻内容、提问形式更加接近日常生活,让受采访者能更好地感受到记者带来的理解和尊重,以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面对采访,视新闻采集和现场采访获得更好的效果。
出镜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寻找与受访对象之间共同的话题。通过共同话题的建立,可以迅速地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也是实现心理互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陌生的,甚至在之前没有任何交集,尤其是针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采访工作中,被采访者本身就受到时间的冲击性影响,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不自觉中,与记者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相应地对采访工作的配合程度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要急躁,可以适当地放缓采访的节奏,先与受采访者建立起共同的话题,适当地缓解其压力,并消除戒备心理,减少两人之间的隔阂与阻力,尝试获得对方的认同和好感,为开展良好的新闻采访工作建立必要的基础条件,使采访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保障。
心理是引导行为和语言的基础,在出镜记者与受采访者人际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互动的作用,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实现破冰,让受采访者更快地进入状态,完成采访节目。同时通过特点、方式、过程的分析,使对人际关系的分析更加深入透彻,不仅为相关工作提供方法,更是促进新闻工作发展的主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