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霞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校园贷”现象曾一度引起社会的热议,尤其是不良校园贷款,例如“裸条借贷”事件,就是女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向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以裸照等为借款条件,进行借款消费的行为,如果不能如期归还,被逼无奈,往往造成许多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该现象反映出的是大学生消费观念和道德品质问题,值得深思。“校园贷”进入高校,不是偶然。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购买力旺盛等原因,在巨大的诱惑下,很容易就范。但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理财能力,消费观产生偏差,最终成为畸形消费行为的牺牲品。破坏了高校的学术氛围,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序良俗。透过“校园贷”现象找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消费观出现了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借贷方式,它的影响作用应该辩证的看待。一方面,它给急需资金的学生们提供帮助,缓解他们的部分经济压力,这是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给那些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学生提供机会,使大学生因高额借贷无力偿还,最终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身败名裂等负面影响。校园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校园贷”之所以能在大学校园蔓延,被大学生接受,主要是因为贷款程序方便快捷。首先,贷款的程序便捷,不需要任何实物进行抵押,也不需要任何担保人,就可以轻松办理。其次,贷款的手续简单,借贷平台大多数采取的是非现场申请方式,大学生只需要将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信息提供给平台就可以了,例如身份证信息、学籍信息等,有些平台还要求进行视频对话进行认证。最后,放款迅速。信贷审核周期短,贷款的放贷速度快。平台对借款大学生的资质审核要求比较松懈,限制条件非常少,有的时候,别人代为办理也可以,只要走完程序,资金就能到账。
“校园贷”的诱导性主要体现在:宣传贷款门槛低、放款速度快,把很多隐性的、变相的费用加以掩盖,鼓励、诱导学生借款消费。为抢占市场,各大校园借贷平台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来推销自己。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网络广告,有专门的信贷广告宣传,还有一些消费分期付款提示,先花钱再还款,大额商品分期支付等等。二是发传单、贴广告,招收勤工俭学的学生,在校园内发放传单,张贴广告。三是招聘校园代理,多数“校园网贷”平台都会招募校园代理,利用大学生身份,在校园里开展宣传及推广工作,校园代理从中获取业务提成[1]。
“校园贷”宣传的是方便快捷,打着无需抵押、无需担保、零利率,只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一天即可放款等旗号,实际上隐藏了很多其他的费用。例如收取高额的服务费,条件远远超过正常的贷款利率,形成了变相的高利贷[2]。如果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就要收取高额违约金。潇洒消费之后,面对的是巨大的还款压力。没有收入不能如期归还,放贷人就会使用多种粗暴的方式催款,比如短信轰炸、恐吓父母、人身威胁、公布裸照等,给借款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业荒废、诚信尽失,甚至家破人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受社会、家庭、同辈群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亦是如此。“校园贷”的特点既满足了大学生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校园贷”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不单单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校园贷”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其之所以被许多大学生接受并得以盛行,是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发生了改变。当代大学生处于消费观不断形成和成熟的时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观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种类不断增多,西方的消费观念也随之传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再加上知识面广、眼界开阔,不可避免会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观直接产生影响的网络媒体,往往没有发挥自身正面引导的作用,给大学生消费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引导。比如大众传媒,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商品进行过度甚至虚假的宣传,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等等,他们利用大学生追星的思想,通过名人效应对产品进行宣传,达到商业牟利的目的。对名人的崇拜,演变成大学生对名人使用商品的喜爱,并想占为己有,认为那些是时尚的象征、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虚荣攀比之心渐渐产生,为达目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还很不足。关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容没有列入教学大纲或者很少涉及,主要在经济学领域有部分涉及,比较浅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方面的传授内容也很缺乏,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没被重视起来。大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消费观念不稳定,如果不能很好地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加以引导,就很容易受大环境的影响,产生有悖主流消费观的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盲目跟风;受虚假广告的诱惑,或者同学的煽动,冲动消费。买回来的东西往往没有实质性的用处,随意丢弃或闲置,造成浪费并带来经济压力。不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建立。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消费观的教育很缺乏,甚至是错误的。对于那些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父母群体,当时经济落后,商品匮乏,生活艰辛。他们不愿意让孩子承受类似的感受,所以,在物质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满足孩子,有求必应。生活上,所有的事情代办,替孩子挡风遮雨,错过磨练他们的机会。这样,就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独立性很差。考上大学后,孩子就成了家长的骄傲,更怕委屈了孩子,不让他们“输”给别人,给孩子买各种昂贵的商品。这往往使大学生产生炫耀的心理和拜金的思想,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消费的习惯。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着大量不健康的消费观念。正确消费观对他们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如若想要培养他们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就需在了解不良消费观成因的基础上,发挥社会、高校、家庭与个人的力量,彼此配合,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让他们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首先,杜绝不良消费风气和消费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加大,攀比浪费的消费方式也随之产生。社会上追求物质享乐、迷恋奢侈品牌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渐渐腐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面子消费、人情消费等不良消费比比皆是。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也是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要传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鼓励大学生健康消费,杜绝不良消费。
其次,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科技发展到今天,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使媒体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快。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还不成熟,生活阅历还不丰富,极其容易受到外界消费观的冲击和影响,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在这种形势下,媒体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诸如因“校园贷”引发的许多恶性事件,为了追求超前消费和享乐消费,借款消费,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被逼无奈,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通过媒体的曝光,使更多人了解“校园贷”的借贷性质和存在的风险,能够避免此类事件的再三发生,减少伤害。
再次,加强对市场体系的利用和监管。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断加大,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调控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受大环境的影响,难免会产生偏差,形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这就需要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首先,为了避免生产者和销售者向大学生传播不良消费观念,或兜售含欺骗性的商品,误导大学生消费观,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加大打击力度,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其次,我国征信机制不完善,让一些商人钻空子,诸如因“校园贷”引起的多起恶性事件,征信系统的不健全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这个环节把关严格,此类事件就很难发生。加强对市场体系的利用和监管,能为大学生构建正确消费观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校园氛围的营造,例如,改善校园的生活配套设施,对校园内的商业个体户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校园醒目的位置,贴上一些关于培养正确消费观的宣传海报和名言警句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思想决定行为,只要消费观念端正了,消费行为就不会发生偏差。高校需要多设置一些关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课程,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不断追求精神层次的进步,提升自己。
其次,发挥教师队伍的力量,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进入高校,老师对大学生就负有监督、教导的责任。所以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大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思想觉悟提出极高的要求。高校的老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可以取众家之长。老师们知识渊博、观念正确,起的是灯塔的作用,给很多在黑暗中摸索的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再次,重视大学生社团的间接作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演练场。社团活动很受大学生欢迎,是大学生掌握消费技能和培养自己消费观的好地方。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其带有目的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文艺活动,主题是培养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可以由社团组织、邀请相关老师或专业人士,开设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并以此督促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消费[3]。利用大学生社团,间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简单朴素的生活氛围。从牙牙学语,到进入大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影响着家庭消费观念,使其发生了从勤俭节约向奢侈浪费的观念转变。现在的许多学生家长,追求奢侈的生活,铺张浪费、虚荣攀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虚荣、攀比的观念无意识的传递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不良的消费观念。相反,如果父母自己生活节俭,不铺张,不浪费,那么这种良好的消费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其受用一生。所以,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金钱和幸福中间不能画等号,让孩子体验简单生活带来的幸福和乐趣,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其次,家长需改进消费观念,加强对孩子消费观的教育。社会上流传着一套不成文的理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父母这种做法本身没错。可如果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苦心,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懂感恩,那么就会使他们养成懒惰、享受、浪费的恶习。家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养成虚荣、攀比的不良消费观。“校园贷”大多数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家长要改进消费观念,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可以让他们分担家务、做兼职、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大学生已成年,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家长在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之余,应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体谅父母,珍爱生活。
再次,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督。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人才优胜劣汰,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胜出,必须有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品质。正确的消费观就是不可缺少的品质之一。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怎样使自己有限的收入最大化被利用,这些都需要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作为支撑。所以,父母对大学生的关爱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要经常跟孩子沟通,清楚他们日常生活的开支如何分配,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要适时制止、教育、纠正,告诉他们怎样消费才是科学的、健康的,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首先,培养正确的消费观,把握好消费的度。消费观,不单纯是个人的观念问题,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品质。大学生要具备节俭、健康、适度、绿色的消费观,杜绝奢侈、攀比、超前、过度的消费观。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喜欢购买名牌服饰、新款手机、品牌化妆品等等,这些都已经超出满足学生基本生活的范畴。大学生在培养正确消费观的同时,还要把握好消费的度。学生几乎没有收入,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要量入而出,合理支配,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更好。生活有保障,没有经济压力,学习才能安心,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
其次,增强大学生的勤俭意识和感恩意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有钱人不少,但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者仍占多数。一个普通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父母要付出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学生也许并不能体会父母的苦心。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时尚,盲目跟风,从不考虑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会给家长带来困扰。要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增强大学生勤俭意识是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勤俭意识,消费观教育就是一句空话[4]。
再次,学会自我反省,纠正不合理的消费观。“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的消费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大学生要不断的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健康、科学。与此同时,要抵制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享乐消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都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多学习关于消费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辨别什么是正确的消费,什么是错误的消费。大学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阅历,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以此来指导自己。摒弃不合理消费观,弘扬科学消费观。
“校园贷”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是没有时间限定的。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该教育都必不可少。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寻找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标准。
[1]郭纳.校园网贷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90-191.
[2]吴再发.陷阱与跨越:校园贷视阈下的大学生消费引领[J].福州大学学报,2017,(2):105-108.
[3]邢燕.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高扬.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