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艳
(河北沧州广播电视台,河北 沧州 061001)
广播新闻转瞬即逝,要想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让听众“过耳不忘”,音响的运用就格外重要,就像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柯里姆斯说过的,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让读者感觉到它的存在。在广播新闻中运用恰到好处的音响,可以传递出单用文字表达不出或表达不到位的新闻内容,从而起到渲染气氛、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环境、强化广播新闻的感染力的作用,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把最新的新闻和最新的新闻动态,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听众,新闻内容在任何时候都尤为重要,这是抓住听众耳朵并留住听众的不二法宝。即时播发是广播的优势和特点,所以在写作广播新闻时,需要具有更强的新闻意识,广播新闻在第一时间对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往往是通过新闻核心内容所具有的重要性、新鲜度所实现的。
丹麦广播特写专家尼尔斯·彼得说过:“音响和解说就像两条腿走路,可以稳稳当当地步入佳境。如果二者结合得好,会犹如一对恩爱夫妻,难分难舍,给人以美满的感觉。”由此可见,解说和音响的有机结合,可以真正发挥1+1>2的效果。声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捕捉到并利用好它,能使广播新闻焕发出新的生机。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有助于讲好身边的故事,把故事讲精彩,让广播声音更响亮。
音响所起的作用是“活灵活现”的,是文字报道无法替代的,不呆板、不空洞,是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常,在广播新闻中使用的音响分为两种,即主题音响和背景音响。主题音响能直接反映新闻事物特点和本质,在报道中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并要求文字适当铺垫。背景音响在报道中用来体现事件发生的场景、气氛,它使人们听到之后,立即联想到现场的情景,它们所起的是辅助和陪衬的作用,是为烘托主题服务的。例如农贸市场的嘈杂声,文艺汇演的锣鼓声等。
一般情况下,新闻报道是记者从第三者角度,使用文字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转述表达。在这种转述中,很多内容是记者主动选择的结果,每个人表达方式的不同,这也就是同一事件在不同记者笔下会有不同呈现的原因。这种转述会使新闻报道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有的还会变得模糊度增加、准确度下降。而音响中直接使用新闻事物、新闻人物自身的声音,这是事物、人物的“自述”,是事物自身直接信息的一部分。记者所要做的,是发现并把它们真实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亲耳听到事实本身的发展过程,这与亲眼看见很接近,能够直接获得事实自身的信息,这种信息质量是高的,也是客观的、可信的。音响可以“再现场景”。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俗话说“眼见为实”,把它们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身临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胜利油田采访有关油田周边村庄农民偷窃石油的批评报道《油田硕鼠几时休?》中采录到了这样的音响:
正当记者准备作深入采访时,这时小土炼油炉的主人走了过来。这位叫郭泽芝的村支书对我们说。
郭:“你们给我站住!”
记:“怎么了?”
郭:“把摄像机拿过来,小王,通知民兵,把他们铐起来。”
记:“这炼油炉是你的吗?”
郭:“是我的。”
记:“是合法的吗?”
郭:“合法不合法这个事儿你别管,我要是犯了法,我就戴铐子。现在我也不怕……”
这段音响不仅真实记录下村民偷盗原油的行为,而且展示了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是比谁说都更令人信服的事实的展现,是胜于任何“雄辩”的。
广播新闻报道的光彩来自音响的运用。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要把新闻写得“好看”。所谓写得生动,通常是指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这些体现在广播中,就是要让广播新闻“好听”。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山东平邑“1225”石膏矿垮塌事故第六天发现8名被困矿工救援加速推进》完整清晰地记录了发现被困矿工时方方面面的反应,“再放一点儿,有人,有人,有个手,哈哈哈……”(现场欢呼声)“你们几个人啊?三个人。你们三个人耐心等待,一会儿给你们放牛奶、放食品。要矿灯?一会儿就给你们下矿灯。”“底下几个人?八个人。(欢呼,掌声),太好了”,将人物语气由意外、惊喜到确认的感情变化递进式表现出来,救援进入第六天,当救援人员终于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被困人员,并且收到来自井底的回应时,现场沸腾了。
音响所包含的丰富的声音还传达了现场的气氛,即在场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不用语言修饰、渲染,它便能迅速唤起受者的相同感情、情绪,使人产生情感参与,受到感染。音响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即兴谈话,由于其内容、感情的真实,表达的独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音响除了提供现场感受,还能提供对现场空间方面的感觉;声音的远近大小的变化,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运动感和空间感,使声音具有更大的表现力。
音响,“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它可以像潺潺的流水,把新闻事件娓娓道来,让报道春风化雨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可以像跳动的音符,刺激听众的兴奋点。报道中在恰当的位置加入恰当的细节音响,可以充分发挥广播“绘声绘色”的优势,提高听众的收听兴趣。音响或是紧张,或是舒缓,或是喜庆,或是悲伤,或是高亢,或是低沉,或是清脆,或是悠扬,都服务于报道主题,牵引着广大听众的情绪,增加了听众的心理期待指数,让听众感到耳目一新,从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总理向我问灾情》,真实地记录了雅安芦山地震时,李克强总理深入震区一线的场景。记者:总理辛苦!总理:谢谢你啊,你也辛苦了。你是哪个台的?记者:我是四川台的,我们刚刚到了宝盛……总理:宝盛你去了吗?总理:那就是你亲眼看见他们进去了?总理:伤亡情况怎么样?……李克强总理和记者之间的对话录音,真实地还原了李克强总理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关心和对人民群众的牵挂,声音丰富,音响细致,给人以空间感,使整篇报道听起来有血有肉,带着温度,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
一段段恰到好处的音响,胜过记者的长篇大论;一段段恰到好处的音响,可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一段段恰到好处的音响,可以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总之,在广播新闻中恰当地运用音响,就可以使报道如虎添翼,不仅可以传达更多的新闻信息,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同时更能极大的发挥广播“绘声绘色”的传播优势,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让广播在当下的融媒体发展中守住一席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