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东 刘 亮 范慧玲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和属性,它的普及渗透对人们,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社交方式。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媒介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新媒体给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拓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域与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和大学生的客观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对于做好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1)正面影响。新媒体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对于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让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学生生活,这是一个新的机遇。与传统的电台、报纸、杂志、海报等校园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更加快速的传播方式,这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传播力。新媒体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设备通过图片、视频、微小说、有声文字等形式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容易被其所接受,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更多的新内容。
(2)负面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速和随意,而且新媒体信息发布主体也以个人居多,信息的发布传播也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没有经过严格的发布审核,难免会有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出现。因为信息的海量涌入,而大学生对于信息有效性和真实性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不良信息传播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对于积极的校园文化带来冲击。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沉溺于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网络社交之中,脱离现实学习生活,长此以往对于大学生性格和生活也带来很大消极影响。
(1)要强化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新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新媒体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是因为其发展快,学生接触时间短,很多学生还只停留在会用的阶段,如何培育大学生不仅会用,还要用好新媒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多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是载体,大学生是主体,学生工作老师是引导者,学生工作老师要帮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新媒体和用好新媒体,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媒介观念,能够自主明确地将信息价值加以辨析,形成良好的媒体道德意识,将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面影响得以传播,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2)要善用新媒体拓展校园文化宣传渠道。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是速度快、信息大、内容广、互动强,但又因为其发布者的角度和观点使得单个发布者信息往往片面和带有自我观点。所以利用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一定要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需求特点,将已经成熟的传统媒体形态与新媒体相融合,积极打造全媒体的、交互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全媒体宣传网格。一方面,要发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论坛、贴吧等传统的校园主流宣传媒介的作用,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和挖掘微信、微博、微信、知乎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实时播报,强化互动效果,使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相融合,满足高校师生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将传统媒体宣传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知乎、QQ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二次发布、二次传播,开放评论和增加互动。这样融媒体传播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社交需要,接受度更高。
(3)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会有更多的延伸拓展。学生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要摒弃校园文化活动的传统形式,把实践活动、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权放到学生手中,通过利用“口袋校园”等新媒体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系统,让学生自主进行活动策划、宣传、报名、监管和反馈。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知乎等平台进行社会问题的热点讨论,学工管理老师参与其中进行正向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交流互动气氛。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积极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利用新媒体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优势,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新高度、新内涵。同时要全面提高高校师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正确认识利用互联网平台,正确判断互联网优劣内容,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只有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拓展校园文化宣传渠道,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平稳过渡,才能更加有利于打造更加丰富多彩,创意十足的全新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