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文化视角探析金庸武侠剧风靡原因

2018-03-28 09:43:02
传媒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侠义移情武侠

(武汉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金庸剧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剧中那些刀光剑影、侠义情长的世界让人领略了别样的魅力。如果起初向往的是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和新奇华丽的打斗场面,那么褪去这些,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对金庸剧的喜爱呢?相信金庸武侠剧对受众的吸引不只停留在视听的刺激感和新奇感上,而是更加内在的精神层面。

一、金庸武侠剧与大众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文化共存格局的逐渐形成,以感性愉悦和消遣娱乐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主流。而金庸武侠剧本身具备了大众文化的诸多特点:

(1)其商业盈利性质明显。电视台播出的所有金庸武侠剧都是期望以高收视率为回报的,收视率代表着商业利益,这其中的商品性和盈利性不言而喻。

(2)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武侠剧,其目的、效果都指向娱乐,立足于对大众审美、娱乐要求的满足,具有迎合大众审美娱乐情趣的特点。

虽然如此,透过金庸武侠剧带来的视听审美娱乐,我们时常能体悟到极具理想主义的人文价值和崇高的生命体验。这是在获得娱乐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的一种精神洗礼。也许正是这种娱乐背后的深层内涵,才使金庸武侠电视剧具有了一般精英文化难以到达的独特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反观以上这些特点,可以说金庸武侠剧是大众文化产物中的精品。

二、金庸武侠剧与大众文化中的娱乐功能

艺术本身是具有娱乐性的,其产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需求。但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民间文化逐渐向精英文化倾斜,人们开始忽略艺术本身的娱乐审美价值,过分强调启蒙教化作用。而文化是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物质条件不断变化而流变的。9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渐渐涌入人们的视野,其带来的思想冲击也激发了大众个体娱乐意识的回归。金庸的武侠世界为期待感性愉悦和消遣娱乐的大众制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审美娱乐空间。

金庸从不否认他小说的娱乐目的,而根据小说改编的金庸武侠剧目的与效果也直指娱乐。武侠剧中扣人心弦的故事,鲜明生动的人物以及想象奇异的武功都是追求娱乐效果的产物,也是金庸剧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金庸武侠剧在契合了大众娱乐审美需求的同时,展示的人格、情操与理想,最终使得观众折服其中。

(一)宣泄心理

因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现代人常陷入疲劳压抑的状态,诸多不良情绪需得到释放。故人们常选择轻松愉快的电视剧减压。通过观看娱乐性强又不乏正确价值取向的电视剧,在得到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能在艺术世界中放松紧张的大脑,精神压力随着观看过程中情绪的跌宕起伏顺势宣泄而出,灵魂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重新激活,有利于人们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姿态投入生活之中。

金庸武侠剧中,不管是兵临城下岿然不动死守襄阳的郭靖、命运坎坷却行侠仗义终不负世人的杨过、还是不拘礼法快意率真笑傲江湖令狐冲,都是历经了种种生命考验和内心纠葛后才成仁成德,达到侠之大者的境界。各种各样的侠之道义折射出的世间百态,是我们不可能去一一体验的奇妙。金庸武侠剧给了我们一个别样的空间,通过视听语言使人感受着剧中江湖世界里的恩怨情仇、爱恨厮杀,体会到侠者英雄的困境和其走出困境的坚持和勇敢。故事中的他们面对危急情况尚能应对自如,坚守原则、追求侠义正道,推己及人,现实中的我们怎能为了一己悲欢而怨天尤人、郁郁不振呢?

人类作为感情动物,有表达与宣泄的基本需求。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要以生活理性克制情感,压抑表达渴求。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主人公的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观众与剧中虚拟武侠江湖之间建立了某种精神联系,这种联系像是一种渠道,疏导了观众因生活压力导致的不良情绪。金庸武侠剧使人们任性使气、以暴制暴的本能欲望在扬善惩恶的前提下得到了艺术的释放,让观众在理性规范下体验了生命本真得以实现所带来的兴奋。金庸武侠剧也因此成为了观众心灵得以舒缓、情绪得以宣泄的现实文化平台,通过将观众引向虚拟的文化历史空间,使他们得到精神的放松。

(二)移情心理

在观看金庸武侠剧时,受众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剧中人物身上,自身情绪随剧情冲突变化而起伏消长。这就是“代入感”,而这种感觉就是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心理。

艺术作为人类思维的升华,能营造一种别样的氛围,使人从中追寻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金庸武侠剧的虚拟性和超现实性为观众移情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往,人们的移情心理往往表现在对武学技巧、身体潜能的挖掘上,轻功、内功、拳脚功夫都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扩张。相较于这些,金庸武侠剧带给观众的移情心理则更多地表现在对侠义之士的崇拜和认可上。

江湖梦,是一怒为红颜,仗剑天涯边的轻狂;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淡薄;是纵使侠骨死,不惭世上英的豪情。金庸武侠剧中的英雄侠士身上或多或少有着受众所仰慕崇拜、心之向往的“人格魅力”。在欣赏剧集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语言的立体烘托,观者极容易将自己的主观人格代入剧中主角的品格特质和侠义风范中,当和角色情绪达到统一时,剧集给观者带来的那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感无疑在潜移默化中使观者获得了震慑心灵的崇高体验以及人格的提升。

在社会生活被允许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抗争奋进,但是并不能完全打破这道藩篱,“笑傲江湖,率意为之”。这样的“循规蹈矩”让我们失去了某种质朴的天真和不羁的自由。所以在观看金庸武侠剧的时候,生机勃勃的武侠世界很容易让人通过移情得到审美上的满足。随着影视剧拍摄技巧和手法的不断革新,带给受众的视听震撼也越来越逼真,越容易让人将自己的情绪代入到角色本身,在艺术的虚拟时空里经历着他们的人生,一切的恩怨纷争、爱恨情仇的背后,我们在移情审美的旅程中体悟到了别样感动。

(三)补偿心理

汲汲营营的人生旅途中,到底该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自身追求?面对这样的迷茫和疑问,金庸武侠剧作为梦的艺术为受众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侠义情仇构筑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使受到限制约束的情怀在幻境里得到了补偿满足,成为了一种发泄抑郁、安慰失败的精神平台。

江湖世界虽是虚拟的,但其中却不乏现实社会的影子。当江湖陷入血雨腥风时,总有一种至情至性、直爽率真的侠客会挺身而出力求在一片混沌中重构和平秩序。面对强权和束缚人性的礼法教条,他们绝不退缩,即使拼尽一腔热血也要燃烧自己的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亮。侠客承载的是拯救和希望,他们能由困境中探寻自身存在的价值,于黑暗中率领民众寻求迈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在现实社会中,受众同样期盼英雄,金庸武侠剧中的英雄多是平凡的普通人,纵使来自社会的底层,面对炎凉世态,他们仍抱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凭借自己的努力勤奋,最终成为一代大侠。金庸武侠剧中展示的是平民奋斗的成功史,是英雄成长的历练史,主角们通过世间的种种磨砺,最终实现了自身价值。

这样的设计与模式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满足了其理想追求上的缺失。和剧中的主角一样,我们都是尘世中普通的一个,面对人生的艰辛与考验,我们也需奋斗。侠义仁者们坚信幸福成功是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获得的,困境苦楚只是暂时的,而我们通过视听语言代入他们的经历感受,体验到角色身上的苦辣酸甜,也使得自己的理想追求在虚拟的武侠世界中得到了补偿性的满足。这样的心理满足感,加强了观者对自身理想追求的肯定与对现下社会环境的认同,减少了抑郁的情绪,有利于观者不断加强自身对成功的信念感。

四、结论

金庸的武侠世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现实世界的剪影,也是中国人梦想与追求的反映——历史与现实不乏污浊压抑,梦想与追求长存曲折。当我们将自身代入到这个理想化的疆界,自由驰骋思潮,解放精神上的疲累时,是能在这个乌托邦里得到心灵慰藉的。金庸武侠剧给了我们一场视听上的盛宴,一种灵魂上的松弛,透过人生百态、侠义情长,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生命对照。高尚的人格精神和博大文化传统由此传承而深入我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侠义移情武侠
武侠风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嘿!这才是武侠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34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6:08
武侠影后郑佩佩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9:00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武侠教室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体育科研(2016年5期)2016-07-31 17: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