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000)
2016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强调“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后“工匠精神”大热,从制造业扩展到各行各业和学术研究中。徐国庆、刘晓玲、庄西真、王丽媛等在研究中都提出,“工匠精神”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张坤晶、成海涛等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了考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中央对“全民阅读”的大力倡导,图书馆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第二课堂,其作用日趋凸显,教育功能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尤为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在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的基础之上,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工匠精神培养的服务路径,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关于工匠精神的学术研究,国内大致起始于2000年,欧阳鸣在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观后感中描述了对“工匠精神”“能工巧匠”的赞美和尊敬。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已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是指工作态度的一丝不苟和严谨负责、工作方法的推陈出新和积极学习、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精益求精。
德国、日本是制造业的翘楚和典范,十分重视在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养成,许多学者也论证了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等行业内需要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2016年,Sun Ming在EBMEI人类与社会科学国际会议上做了《高等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的报告,首次直接提出工匠精神要在教育中培养和传承。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图书馆领域,学者们从基础理论上分析了图书馆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王世伟、傅宝珍分析了图书馆工作与“工匠精神”结合的原则和思考,汪敏、曾建勋、申菊等也研究了图书馆工作中的“工匠精神”,证明了工匠精神与图书馆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年龄的轻质化,导致当前图书馆在资源、服务及技术体验等方面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并深刻影响着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
对于大部分图书馆来说,文献资源建设主要以采访馆员为主,或辅助少量读者现场采购,渠道单一,覆盖面窄,读者参与率低,不能及时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资源建设重量轻质,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不利于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传统图书馆的主体还主要是以保存纸本资源和自主学习的物理空间为主,功能缺失,体验单一,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对于实验、研讨、创作及设计等拓展性学习都无法开展。学习还是自主个体行为,无法形成头脑风暴的相互促进行为。
当前高等院校图书馆中,读者教育培训多围绕资源的使用、图书的简单借还、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等,不注重实验实训资源的建设以及实验操作与技术应用的指导。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高,单一的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重培训轻人文的培训教育活动,已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也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也忽略了精神文化的熏陶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围绕“人”开展研究,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整体思考,探讨和实践,将“工匠精神”培养与图书馆服务创新紧密结合。
在图书、报刊及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开展教师读者亚马逊荐购服务、定期公布荐购进展、聘任学生馆员及时传递阅读需求、邀请学生参与资源共建、邀请专业教师参与二级学院资料室创建以及进行问卷调查、网上征集意见、读者座谈等,拓宽资源建设路径,建立灵活的资源建设工作机制,实现读者资源需求与采访工作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资源建设专业性和实践性以及师生读者参与度和覆盖面,增强采访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升读者满意度,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推进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从增强读者体验为抓手,将各个楼层不通透的隔断换为采光较好的玻璃隔断,提供采光、视野更好的学习体验;充分利用过道、立柱四周、拐角等区域增加自主学习空间;根据课程教学拓展教学的需要,设计小组学习研讨间;依据高职学生业余活动比较丰富的特点,设立多媒体学习及电子竞技体验空间;配备苹果电脑、双屏电脑,安装图形制作软件,新增ipad、kindle移动阅读平台,带给读者创作学习及电子阅读的全新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空间资源的使用,实现不同活动类型的空间需求。帮助读者在图书馆也可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真正实现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在保留传统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拓展品牌阅读推广活动。如,①“传播•传递•传承”朗读角。每周三根据实事、节假日等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主题朗读,提倡读者欣赏经典,品读美文,接受文化精神熏陶。②“生活•读书•新知”微讲堂。通过读者自主报名,每周四组织开展讲座活动,主讲人围绕一个“微”话题,讲授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时事热点、文化礼仪、历史传统等。③“经典•文化•艺术”影视站。每月围绕不同主题的经典、热播电影,每周五、周六进行免费播放,丰富读者的阅读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此外,还有每月好书推荐、每学期学习示范区建设、不定期摄影展等,提供读者学习阅读的沉浸体验,营造良好的人文化学习氛围营造。
基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企业迫切需求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应积极作为,将自身服务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创新服务,着力于图书馆自身资源建设、空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探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和机制,丰富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理论,提升图书馆德育功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