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勇担当
——讲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员干部的奋斗故事

2018-03-28 09:43:02
传媒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党员干部群众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引言

2018年伊始,一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奏响了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在改革发展的主阵地,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有无数的基层党员干部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清正廉洁、务实进取,用不懈奋斗换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被群众点赞为“最美基层干部”。作为主流媒体,如何讲好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奋斗故事,如何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地讲述他们以好作风树起好形象,用新理念谋求新发展,笔者以为,需要从理念创新、手段创新等方面发力。

二、理念创新——从喊话县委书记成“网红”看受众对基层干部报道的心理新期待

2018年6月,安徽阜南县委书记崔黎手持大喇叭向来访群众喊话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崔黎公布手机号码,交代政府苦衷,表达解决问题的决心。相较于那些对上访群众唯恐躲之不及,或是即便站出来却大打官腔的官员,崔黎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情绪激动的上访者摆事实、讲道理、表决心,让人感受到一位基层干部的满满诚意。这样的“亲民”之所以富有感染力,一是颠覆了民众对官员的刻板印象;二是抓住了焦虑的民众最现实的诉求。掌声和叫好声随着视频的传播,延续到网上网下,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基层治理智慧成功展现,引发舆论共鸣。

从这一事件可见,受众希望看到的官员新闻,真实和对现实的回应是第一位的。再如,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实力“圈粉”,之所以获得超高的收视率和观众认可度,与这部作品对当前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表现得比较精准、比较得体分不开,剧中呈现很多现实的矛盾、现实的问题,也是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欣赏期待。

多年来,我国主流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日常新闻生产中通过挖掘、塑造、建构起符合民众期待的“基层党员干部典型”,以此达到党心民心的高度凝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新闻媒介中塑造的基层干部形象和塑造策略都呈现出鲜明的历史色彩:建国初期多为“高大全”的基层党员干部典型;改革开放之后的八九十年代,伴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时期媒介中表现的多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德+实干的双料典型干部。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基层政治生态和媒介技术发展程度的改变,对基层干部形象塑造上又集中在改变作风上。随着改革的深入,笔者以为,主流新闻媒体要体现出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推动改革开放进程,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的表率作用。在讲述基层干部故事时,要在反映当代现实,讲好故事上下工夫,首先不能回避人心的痛点、社会的难点,需要深入地关照现实,做到有曲折的情节、有生动的角色刻画,用问题意识、建设心态和专业精神去诠释社会敏感话题,带来触碰人心的真实感。在做到理念创新后,采制编播手段上都需要提档升级。

三、手段创新——以姿态的坚持、语态的变化带来触碰人心的真实感

(一)不忘初心走基层——用新时代眼光重新发现新闻

“走基层”一直是新闻界的光荣传统。当年采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记者之一周原,就曾撰文介绍过这篇通讯采写的经过:那是在河南灾区包括兰考在内的最基层蹲点奔走许多时日,多方调查,多方采访,在后来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等的细致具体的指导下,几上几下,几易其稿才完成的。而正是这样的“走基层”写出的精品,才能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新时代给了新闻人新的视野和眼光,记者应当不忘初心和新闻界的优良传统,更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要能捕捉到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感、所议、所愿,要能讲述基层党员干部察民情、解民忧、排民困的点滴小事,通过展示他们如何履行职责、为民办事,如何直面问题、化解矛盾,让观众增进对基层和基层干部的理解,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二)人物塑造去完美化——警惕“高大全”有可能“高级黑”

“高大全”文风对当今新闻界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喊话姿态往往不能与大众形成有效话语沟通,容易让报道陷入说教痕迹的窠臼,甚至于有些报道对象从“高大全”被“高级黑”。因此,在当下基层党员干部的报道中,人物塑造去完美化仍需重视,避免用单纯的批评或单纯的表扬来报道人物。要坚决克服扁平化、片面化、绝对化、脸谱化倾向,不拔高、不杜撰,实事求是地“还原报道”,让读者“平视”而不是“仰视”,树立基层干部更加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有时不有意回避报道对象某方面的缺点,其目的反而是为了让人物更具思想性,感染力更强,宣传效果更好。

(三)更加注重情感因素——从旁观者变为“融入者”

故事化报道的情感“温度”与新闻的速度、新闻的深度、新闻的高度、新闻的力度同等重要。记者只有设身处地去感知报道对象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苦与乐,用心体味其平凡普通中的艰辛与困惑,才能使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观念得以呈现,丰富而立体地还原了他们的日常状态,才能用真实、质朴、自然的情感打动观众。记者从旁观者变为“融入者”,通过真心诚意的采访,报道带来的一定是“触碰人心的真实感”。

(四)探索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新闻产品品牌

2017年7月11日至18日,一向善于创新的《湖南新闻联播》栏目重磅推出献礼“十九大”特别节目——《为了人民》,该系列报道用8个扶贫故事,讲述了一批扎根基层、忘我付出的扶贫楷模,以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坚守在扶贫前线,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用践行诠释了忠诚和担当。节目播出后,引发舆论热烈反响。《为了人民》仅是项目化运作的一个代表,它是湖南卫视2013年以来连续第五年推出年度新闻大片,与《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湖南好人》和《初心璀璨》一起,构成了湖南卫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部曲,也成为湖南卫视在典型报道中的品牌。由此可见,以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新闻产品品牌可以更好地助力主流媒体讲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员干部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更好地在公众中树立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主流媒体形象,更能有效提升媒介自身的品牌形象。同时,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最终发声,还应再通过新媒体进一步放大,实现传播的融合,打通不同的舆论场,使报道形成多形式、广覆盖、全媒体的影响力,从而掌握引导公众舆论的主动权,引发全社会的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从当下报道的手段来讲,如何让广大基层干部从“身边好干部”身上,看到信仰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看到自身的差距,看到人民的期待。如何让基层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可亲可近,典型更加深入人心,报道更有针对性、感染力,不断输出正能量,电视媒体仍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党员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8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8:06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8:00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2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34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1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4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