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江西 九江 332000)
记者深入基层采写新闻稿件,是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三贴近”的根本要求,要坚决做到“五不怕”和“四不做”,“五不怕”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不怕痛、不怕死;“四不做”就是不做材料记者、不做电话记者、不做邮箱记者、不做署名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采写鲜活的新闻,切实增强新闻稿件吸引力、感染力,以优秀的新闻稿件引导人、鼓舞人和塑造人。
笔者作为江西日报社一名驻地记者,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敏捷的思想、锐利的目光不是天生的,它来自实践,来自基层,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脱离了基层,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麻木和迟钝。
何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的鉴别、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和分辨,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时候,及时地捕捉这个“蜻蜓”,即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如何增强新闻敏感性?我的体会就是:涉深水者缚蛟龙。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说过:“入之愈深,见之愈奇”。新闻采访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只有像“生活里的钻探机”,不畏艰险,深入地层深处,才能钻探出物质的宝藏。
为此,在新闻采写中,我坚决做到“五不怕”和“四不做”,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运用群众语言写新闻,文风清新朴实、语言鲜活、言简意赅,读者爱读爱看。《光明日报》《江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对笔者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当今社会,尽管交通工具发达了,通信工具也先进了,但作为记者,不能坐在办公室打电话采访,或坐着汽车采访,汽车进不去的农村就不去采访。如果这样,记者就很难亲身感受到群众生活的变化,真切聆听到群众生活的真谛。记者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真正关注到群众的生活,才能把新闻写在群众的心坎上。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天刚放亮,笔者就爬起床,洗刷后就背起包裹赶到九江长途汽车站坐中巴车到瑞昌市农村采访。
由于事前和瑞昌有关方面进行了联系,到瑞昌市后坐朋友的私家车赶到采访的点——桂林街道上丰村。到上丰村后,笔者一边看,一边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得知瑞昌市边远山区——范镇东山村七房曾家村民小组,1998年以前由于电压低、电费贵,大部分村民重新点上煤油灯。为此,新华社记者还专门写了一篇内参稿件,引起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并批示要求当地解决农民用电问题。如今,七房曾家是新农村电气化试点村,不少村民家买了空调、冰箱、热水器等电器,而且都能正常使用,夏天村民夜晚开着空调睡觉,过上了美好生活。
听完后,笔者觉得那里的村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有新闻性,希望到范镇东山村七房曾家采访,但陪同采访的当地有关人员对我说:“那里正在修路,道路坑坑洼洼,汽车无法进去。”当时,我就笑着说:“汽车进不去,就走进去。”在场的人被我的精神所感动,汽车进不去的地方,就下车走路。走到东山村七房曾家村民小组后,我看到村民曾雪虎家里的空调正在使用,就走进曾雪虎家,与他促膝长谈。他告诉记者:“如今,农村与城市里一样,电能正常使用,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和卫生厕所,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采访完后,我当天就发回了《山区农民用上了空调》稿件,第二天作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首篇配编者按在一版显位刊发。
如果我没有深入到范镇东山村七房曾家村民小组采访,就没有采写《山区农民用上了空调》稿件的新闻敏感性,也写不出现场感强的稿件。为此,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3日在10版,江西日报2011年8月24日在一版对我下基层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其中江西日报用我说的“汽车进不去,就走进去”做标题。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要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如果他们切身利益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越来越突出,长期如此,社会就会不稳定、不和谐,就像“火药桶”一样随时都可能爆炸。
因此,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记者最起码的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底线。记者只有经常到社会的底层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及时了解到困难群众的真实生活现状和喜怒哀乐,才能增强新闻敏感性,才能真实地反映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社会现实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王依萌家住瑞昌市码头镇梁公村6组。她3岁的时候,妈妈患癌症去世;2011年12月20日,爸爸又因胃出血去世,留下她和大她1岁多的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王定东。自从她的爸爸去世后,王依萌就照顾她哥哥,帮她哥哥穿衣服、洗脚,还给她哥哥喂饭吃,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得多。
2012年1月中旬,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前往王依萌家采访。一到王依萌家,我看到她和她的哥哥在一起玩耍,她对我说:“我的爸爸、妈妈不在了,哥哥是我最亲的人,我一定要照顾好他!”在采访中,我被王依萌的言行感动了,回到办公室后立即赶稿,当天晚上就把《有爱的冬天,不冷》稿件发到报社,并与记者部和出版部的值班主任、编辑进行了沟通联系,使稿件及时刊登。
文章见报后,许多新闻记者也赶到王依萌家采访。王依萌的不幸遭遇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经过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大江南北,许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截至2012年2月8日,社会各界为她捐款近28万元。如今,王依萌在瑞昌市城区的一所中学读书,成绩优异。
社会热点问题在社会上容易引起广泛共鸣,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正面引导,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党报记者,必须要有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力营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舆论氛围。同时要说实话、说老百姓的话,让新闻报道可信、可读、耐看。
今年春节前后,由于持续低温天气,九江时鲜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困难群众家庭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鲜蔬菜价格高是事实,是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党报记者,不能跟风,更不能深挖时鲜蔬菜价格为什么这么高,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这样,必然会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1月25日早晨(正月初三),我来到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永安蔬菜基地采访,详细了解九江市政府如何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的具体情况。采访完后,我把主题定在“农超对接”上,蔬菜基地直接把时鲜蔬菜卖到九江的大超市,减少中间环节,在保障供应的同时,降低菜价,让利于民。这样一来,让市民知道,尽管当前时鲜蔬菜价格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是为民办事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主题确定后,我以《“农超对接”保供应》为题,把新闻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时报道九江春节期间,菜农积极卖菜,市场时鲜蔬菜价格稳定的情况。在文章中,我以菜农彭民强为例,他每天把2000多公斤的大白菜、包菜、大蒜等时鲜蔬菜直接运到九江市区的10多家超市销售,既保障春节期间市民菜篮子供应,又增加了收入。彭民强是群众身边的人,他做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样写新闻,见人见物见事,真实可信,群众容易接受,宣传效果才好。
职责与道义同在,真诚与使命共存。如果我不是下到基层,亲身体验生活,与群众坦诚交流,就没有那么强的新闻敏感性,就写不出如此鲜活和感人的稿件。我将保持“为民情怀”,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百姓,沉在基层,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性,力争写出更多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实践的稿件,让群众读到更多原汁原味、鲜活生动的新闻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