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纪实作品的拍摄过程中,航拍被越来越多的使用,从最初的摄像师在直升机上用摄像机拍摄到现在的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拍摄,从最初的大制作到现在的低成本,航拍镜头已经在纪实作品中大规模运用。
航拍镜头现阶段分为传统的直升机上摄影师用机器拍摄和现阶段蓬勃发展的运用无人机航拍两类,下面以无人机航拍为例,简单介绍航拍镜头的拍摄方式。
在拍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拍摄画面的平稳。就像摄像机拍摄镜头一样,镜头慢速的移动可以保证在操纵无人机时得到更好的控制,拍摄出来的画面也更加稳定清晰。如果在拍摄时无人机飞行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无人机炸机坠毁或画面的失真,由于高速而形成的抖动频繁很难在后期的剪辑中进行平稳化处理。
所以在拍摄时要尽量使用简单的拍摄方式,保证画面的稳定和无人机飞行的速度。在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拍摄的时候,拍摄的运动幅度越小,越会有电影大片的感觉,速度越慢,画面越平稳大气。所以在拍摄时需要慢一点,再慢一点,方能体现航拍镜头的价值所在。
在保证了画面的平稳和飞行速度的匀速情况下,便可以尝试一些无人机摄影的拍摄手法。比如平移镜头,只需要平稳慢速地向前推杆即可达到。或者是倾斜镜头、垂直升降镜头、推轨镜头、鸟瞰镜头、环绕拍摄镜头等,都需要平稳和慢速为前提,只有达到这个前提的情况下,才能去细微地操纵遥控器的推杆,达到想要拍摄的效果。但往往在拍摄过程中总是需要多次的拍摄方能有最满意的画面。
从高空鸟瞰地面会使一般观众体会到一种恢宏大气,万马奔腾的气势。
航拍镜头给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一般摄影摄像平拍的限制,打破常规镜头给人的束缚,将镜头升上高空,从空中让观众感受到“上帝视角”,让观众看到高空摄影带给人的视觉体验和视觉享受。可以表达拍摄现场的完整性,让观众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或是拍摄现场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拍摄青春人物微纪录片《漫世界》中,拍摄刘荣老师在校内作画的画面中,便运用了这种“上帝视角”随着无人机的向上飞行,将镜头逐渐降下来,让观众可以看到主人公作画的场景。
在拍摄过程中,若是拍摄一些高楼大厦,采用侧逆光,线条运用上借助高楼大厦的竖线排列结构,会给观众一种气势大、庄严、高耸的感觉,并会使画面上的被摄物体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例如在英国BBC公司拍摄的纪录片《地球脉动》中,驯鹿穿越冰封的荒漠的镜头,便是以很大尺度的俯瞰镜头来拍摄的,这种大尺度的俯瞰,将下面驯鹿迁徙的画面尽收眼底,给人一种十足的震撼。
《地球脉动》是由英国广播电视中心公司制作的电视剧纪录片,由大卫•艾登堡执导并解说,该剧于2006年2月27日在英国首播。
合理的运用航拍镜头可以使纪实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性。
在之前创作殡仪馆人物纪录片《朝朝暮暮》时,考虑到要展现整个殡仪馆的环境和在那边工作的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便在拍摄时,拍摄了很多的航拍镜头,包括殡仪馆里面的人文纪念园里也有很多的航拍镜头。但是在后期制作时,考虑到其实拍摄很多里面人文纪念园的航拍镜头实际上是无法运用到整部作品中的。于是便选取了航拍殡仪馆那幢楼的一些镜头放在了片子里面,选取这样的镜头并不是因为这里的航拍镜头要比之前在人文纪念园里拍摄的好,而是在这组镜头中,真正体现了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他们平常工作的地点,让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并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地点。这让我感悟到,其实航拍镜头在纪实作品中可以表达整个拍摄地点的整体环境,将该地的整体样貌展示给观众,从侧面反映了纪实作品的真实性。
其次,航拍镜头的使用可以表达创作者的一定思想感情。
例如在二更的一些匠人微纪录片中,片尾有很多便使用了航拍镜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城市黄昏的航拍镜头,运用黄昏的航拍镜头,侧面体现出创作者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无人继承,就像黄昏一样即将谢幕的惋惜和惆怅。但也有很多片子的结尾使用航拍镜头是在揭示主人公的精神,例如二更-更天津里面有一期讲述的是以为修桥老人20多年来坚持修桥的坚守,片尾的航拍镜头由近及远拉开,将老人和桥一同展示在观众眼前,让人体会到老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从侧面体现出创作者对于老人的敬佩和对于老人事迹的感动。可见,在影片恰当的地方使用航拍镜头可以抒发情感,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航拍又称空中摄影或航空摄影,是指从空中拍摄地球地貌,航拍的摄影机可以由摄影师操控,也可以自动拍摄或远程控制。
近年来,各种方式的航拍在电影,电视片的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王宝昌先生在《无人机航拍技术》一书中提到“由于航拍的特殊方式和要求,飞行器的选择对航拍的最终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航空拍摄与其他摄影的方式最大的区别。”现在我国的航拍多由多旋翼无人机来进行,凭借着优越的适应性和广泛性,成为了我国航空摄影的主要拍摄机型。比如说使用大疆筋斗云S1000+携带佳能5D3拍摄,就需要飞手和云台手一起携手完成拍摄任务。也有在直升机上进行航拍作业的,不过就需要在直升机上安装镜头或者是摄像师直接在直升机上使用摄像机进行航拍,但是考虑到起飞成本和安全问题,使用无人机航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题材新颖、拍摄手法多样的纪实作品不断涌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作者对于纪录片本身的画面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其中,航拍镜头因为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赋予了纪实作品很多鲜活的灵性,使许多创作者对在影片中添加一些航拍镜头的画面情有独钟。
随着科技的发展,航拍镜头已经运用到各类纪实作品当中,在人文类、自然类纪录片中都可以见到航拍镜头的使用,随着制作团队对于成片质量越来越高的追求,在现在的很多纪实作品中都会出现航拍镜头。
例如展现我国手工艺匠人的人文社会类纪录片《手造中国》中就使用了一部分的航拍镜头,例如片头周勇明驱车前往300公里外矿工老乡家的画面中,就使用了航拍镜头来进行跟拍,让观众们看到主人公的不易。片中垂直向上拉伸展现景德镇全貌的画面,运用这样的拍摄方式让观众对于景德镇现在的风貌尽收眼底,并给观众一定的视觉震撼,而且运用这样这种大场面的航拍镜头便于转场,将故事转到下一个主人公的身上。
包括在一些历史文化纪录片中,也使用到了很多的航拍,例如《大国崛起》中讲述欧洲各国历史时,也会穿插的使用现在的一些景象在其中,运用航拍镜头拍摄的欧洲古城堡和之前讲述的历史电脑动画结合在一起,让观众们体会到历史的变迁,体现影片中大国崛起的历程。
《手造中国》前后摄制历时三年,采用全方位的拍摄手发,画面质量达到院线标准,是一部满含“匠心”的人文类纪录片。
纪录片《航拍中国》是近年来随着航拍技术的发展,我国独立制作完成的一部由航拍镜头所组成的纪录片。其中囊括了地形、气候、生态各领域和六个各不相同的省份,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和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历时一年多拍摄而成。
《航拍中国》中运用了很多的航拍技巧来拍摄我国的河山,分析并研究这部影片将会对航拍有一定的认知和感悟。
以第一集中“海南”为例,在拍摄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先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地将飞机慢慢飞向发射塔,随着与文昌航天发射场距离的拉近,也拉近了观众对于文昌发射中心的理解,在解说词“准备发射前,火箭被推送到发射塔架”时,画面运用前跟,飞机由发射塔公路慢慢飞向文昌发射塔架,模拟了火箭被发射时推送的感觉,俯瞰的画面让观众们一眼便看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整体环境,随后运用三个环绕镜头,运用无人机的环绕刷锅,由近及远地切换三个不同景别的环绕镜头,将观众的视线牢牢锁在发射塔上,在这段画面中,最为突出的是环绕镜头的运用,使用无人机拍摄环绕镜头,需要缓缓推杆,保持航向和方向舵量平衡,才能飞出平稳的环绕镜头,而且环绕镜头可以使画面以一件事物为中心,使画面重点保留在主要拍摄对象上,锁定了观众视点,以一种给人更全面地展示被拍摄对象的出人意料的拍摄方式来展现,表现出史诗般的大场面效果,体现文昌航天发射塔楼的宏大气势。最后的环绕拉远镜头的运用配合解说词的运用以及壮丽的配音更加体现出文昌航天发射场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环绕镜头的运用也便与加深观众对与被拍摄对象的理解和感悟,便于影片中情感的抒发。
在《航拍中国》中,有很多旋转拉上的镜头,其中第二集在拍摄大雁塔和西安塔楼第四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时都运用了这种垂直向下的拍摄方式,然后倾斜地推动航向和油门杆使无人机旋转垂直向上飞行,画面随着飞机的运用,而形成旋转拉远的特殊效果,可以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拍摄的建筑物如大雁塔和塔楼顶部都是轴对称画面,运用这样的飞行技巧拍摄的航拍画面也相对是对称且稳定的,而且让观众看起来觉得新奇亮眼。
在当今的纪实作品创作中,已经有很多的纪实作品中运用到航拍,而航拍镜头将会以其独特的优势立足于纪实作品之中,将来会有更多的技术手段运用到航拍镜头当中。但我们要牢记,使用航拍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的是使作品的内容更上一层楼,而不是为了炫技而去使用航拍,在使用前也一定要考虑好作品中是否真的需要航拍镜头。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受众对纪实作品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人们不单单想看到好看精彩的作品,也更多地想看到很多有思想有品位的纪实作品。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继续努力,敢于创新实践,学习别人拍摄的优秀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水平,方能拍摄出属于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