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基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纬度

2018-03-28 09:12王红梅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纬度边界培育

王红梅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基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纬度

王红梅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保障。从文化、创业文化的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构成,提出了物质文化纬度方面要优化环境,夯实校园创业文化基础;行为文化纬度方面要突破边界,打造无障碍创业文化培育平台;精神文化纬度方面要加大宣传、树立榜样,营造创业文化培育的氛围,从而推进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

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建设纬度

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的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层次的基于文化底蕴的探讨和研究,即需要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从文化的本源入手,以物质文化纬度、行为文化纬度、精神文化纬度为视角,解读高校创业文化培育问题,可以深化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认识,推进具体工作的开展。研究高校创业文化培育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业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

(一) 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1](12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化行为的积淀;狭义的文化是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相较而言,从文化建设和培育的角度,广义的文化概念更易理解。基于此,文化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物质文化,是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物理实体上的凝结与沉淀。二是行为文化,是通过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三是精神文化,是由思维活动而形成的精神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二) 创业文化

国外将创业文化的界定分为微观论和宏观论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观点强调创业文化的主体是个人,其要素是个人的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宏观层面则强调创业文化是支持创业的一种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对待创业的认知态度和鼓励创业的氛围。我国学界倾向于将二者结合起来,突出概念的全面性。如仲伟伫等人认为,创业文化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以及支持企业创新与创业活动的社会意识总和[2]。朱广华等人认为创业文化是从事开创性事业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及其适应于此的社会心理总和,是在面向市场获取利润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特定的群体文化[3]。无论何种观点,其实质观点都承认创业文化的本源是文化,由此推论,创业文化是指创新创业主体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物质基础、行为制度及其与外界精神交流的结晶,即可以分为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和创业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三)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亚文化,也是创业文化在高校校园这一空间中的具体化,即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和创业精神文化在高校中的具体呈现和潜在孕育。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与创业文化除了空间不同,另一个不同点是前者更加强调创新。原因有二,一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源于高校的创业活动远少于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活动是创业活动的基础和源泉。二是如果单纯强调创业,有可能产生以猎取市场利润为导向的创业文化,这与大学教育目标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冲突。由此可见,创业文化进入到高校这一具体环境后,创新成为主流,尤其是在一般本科高校中,强调创新思维、创新活动更为重要。

(四) 文化、创业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三者间的联系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文化、创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精华,还形成了自身的三个特点。一是综合性。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在整合了创新、创业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了高校的具体属性,加入了校园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与内涵。二是融合性。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创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碰撞,融合生长形成的理念。三是渗透性。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显现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中,体现在高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形象气质上,渗透在专业文化、课程文化里,弥漫在积极向上、创新求进的氛围中,发挥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文化到创业文化、再到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三者之间一脉相承,都由物质纬度、行为纬度、精神纬度三个方面组成。因此,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本源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应该而且有必要从高校创新创业物质文化、高校创新创业行为文化、高校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建设三个纬度来推进,而不是单纯的某个方面。

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三个纬度

(一) 物质文化纬度:优化环境,夯实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物质基础

高校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是各学校在不同发展时期,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有形实体上的凝结与沉淀,也是师生实施创新创业行为、传承创新创业精神的物质依托和保障。这一纬度的文化,是创新创业文化的基础,也是相对容易建设的部分。

1. 环境育人,加快体现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有形设施建设

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环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有形载体,也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基础。推进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有型设施建设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可以通过建设创业成功人士宣传画廊、创新创业教育主题网站等,突出具有学校创新创业特色的标志;二是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咨询中心等场所的文化景观和环境建设。还可通过组织编写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史、校友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集,创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陈列室,丰富创新创业文化的物质载体[4]。

2. 丰富内容,充实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载体的内容和形式

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是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促进创新创业文化积淀、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丰富创新创业文化内容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做法可以参考翁细金等人提出的通过上好“一课”,即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创办企业的较为全面的基础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办好“一班”,即创新创业教育先锋班,对有创新创业意向或创新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的强化;通过办好“一坛”,即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用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体验、创业经历和创业成就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好“一赛”,即“挑战杯”创业计划赛,进一步发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行动,提炼、选拔有发展前景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挖掘有良好素质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创建“一园”,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让有创新创业想法和行动热情的学生或团队在园内开办创新创业工作室,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培育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5]。

当然,还有更多的创业活动的载体可以帮助师生开展创业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评估而活动,而要扎实进行,确有实效,不要使其成为捞取名声的载体和平台。

3. 提供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文化的高质量理论研究

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离不开高水平理论的指导,高校要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开展与创业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一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成立创业研究机构。通过高校自己自行组建、联合企业界共同创办等方式建立相关研究组织,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研究机构中。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如美国的创业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各有特色。颇有名气的机构包括哈佛商学院1850 年成立的创业文化研究组织、1919 年美国商界成功人士霍勒斯•摩西创办的“青年商业社”、19世纪70年代,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联合德克萨斯大学,创建的首家小企业创业研究院等[6]。二是要创办创新创业研究刊物、报纸、网络新媒体,为创业研究者发表学术观点、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展示平台。起步较早的美国已经有20 多种学术期刊,专门研究创新创业文化或者与创业文化相关的主题。国内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期刊,应该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交流合作。三是要积极组织召开创新创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推动创新创业文化方面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交流,掀起创业文化讨论热潮,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4. 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文化、专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的和谐统一

通过创新创业体系改变以往“教师、教室、学生”三位一体的传统学习方式,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实践,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创新创业文化与课程文化、专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将为这种基于物质纬度的教育内容融入提供优良的环境。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在课程设计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思维。通过科学实施课程设计,在情景要素、学习目标设定、教育评估设定等设计环节中纳入创新创业的内容,为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提供有效的保障。二是要在课程内容引入创新创业案例。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三是课程实践要围绕创新创业实践。对于课程实验项目环节不预设问题、解决方法,而将具体项目内容,由分组学生自行提出,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的培育就是要把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显形化、具像化,通过从展示学校自身形象入手,彰显学校创新创业的内涵和特色,以一种直观、明晰、可感的形式,让置身于校园的广大师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虽然相对于高校创新创业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培育而言,这一纬度的培育要容易些,但是,无论是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活动的组织,还是机构的设立、会议的召开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应有长远的规划,都应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目标实施和推进,都需要高校决策者拥有决心、勇气。如果只做表面文章,推政绩工程,或者长官意志,随意行止,就可能成为不知所云、不知所谓的花架子,而不能成为建设持续稳定、不易复制、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 行为文化纬度:突破边界,打造无障碍创业文化培育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行为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行为表现。这些行为会受到高校管理的限制,在实际运行中会受到有形、无形的边界限制。仿照韦尔奇对企业组织边界的描述,可以将高校管理的边界分为垂直边界、水平边界、时间边界、空间边界四种,虽然不同高校存在或隐或现的不同状态,但这四种边界都会对创新创业行为文化的培育造成障碍,要培育创业行为文化就要打破这些边界。当然,这里提到的打破界限,不是消除界限,而是要去除妨碍创业行为文化培育的障碍。

1. 打破高校管理的垂直边界,去除管理层级、管理权限的冗余

高校管理的垂直边界是学校内部严格的管理层次。目前,我国高校以行政权力为主轴的组织架构,具备着实质性的内部等级制度,界定了不同的职责、职位和职权,其结果就是信息传递失真严重、问题解决的响应时间延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机会稍纵即逝,层层填表、处处审批,无疑会对创新创业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减少学校行政管理层次、去除冗余性管理,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打造精简高效、助力创新创业行为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是打破高校管理垂直边界的应有之义。

2. 打破高校管理的水平边界,推进院系之间的交流、专业之间的融合

高校管理的水平边界是学校各院系之间、各专业之间的分界线。依据学科专业组建的高校组织结构,往往依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科研目标和社会服务目标,在各自的领域内实施职能。在社会活动联系日益紧密的现在,孤立、片面地解决问题已然备受诟病,而创新创业行为的产生、实施、实现更需要多方协作完成。因此,打破不同院系之间、不同专业之间阻碍创新创业行为的水平边界,实现院系协同、专业交叉,可以极大地推进创业行为文化培育。

3. 打破高校管理的时间边界,提供终身学习的专业资源、人力资源

高校管理的时间边界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长,时间边界因学制不同而有差异。目前,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自学生离校那一刻开始便宣告结束。按照高校现在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一做法毋庸置疑,毕竟学校已经完成自身的工作。而对于创新创业行为而言,毕业之时有可能恰恰是开始,如果因此而终止指导,无论对学生个体、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一种损失。学生个体可能会因缺少了学校的支持而失败。因此,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学生毕业离校那一时间界限,而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从创新创业行为持续培养的角度,持续关注、持续支持,毕竟毕业生永远是一个学校质量好坏最真实的评价。

4. 打破高校管理的空间边界,加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协同合作

高校管理的空间边界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界限。教室、宿舍是最小的空间场所,中间是校园,最外是社会。场所依次由小到大,边界涉及范围也逐次扩大,而管理的力度、涉及的内容逐次减弱。由此,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讲授处于最内层,其行为管理相对最容易,其次是校内创新创业行为的组织,最后是在社会上创新创业行为的实现。目前,高校管理的空间割裂还是较为严重的:一是课内与课外,关注课内而忽视课外。原因是课外活动的不可控性加大了教师实施管理的风险、不可考核性加重了教师实施创新创业行为培养教育的惰性。二是校内与校外,强调校内管理而尽可能减少校外活动。现有法律法规,尤其是舆论导向,倾向于学生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无论情况如何都要学校承担更大的责任,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学校在选择空间时必然会选择安全性更高的校内。求安求稳的思想导致空间边界趋紧,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行为。需要突破教育教学空间的束缚,让学生走出课堂、宿舍,走向社会。

(三) 精神文化纬度:加大宣传、突出榜样,营造创业文化培育氛围

在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外化和体现。精神文化是涵盖文化、道德、意识和价值等内容的观念体系,它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前提性、引导性和约束性等特征,是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思想保障。

1. 开放兼容,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理念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开放兼容,博采众长,传承和弘扬学校优秀的传统校园文化,萃取和凝练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汲收西方创新创业文化的精华与精髓,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先进的创新创业文化。以此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并为推进创新创业行为提供正确导向和精神动力。

2. 榜样引领,激发学生创业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领导人、在学科专业发展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学术带头人、在学校建设中发挥榜样作用的模范代表,他们的思想和治学理念,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扬弃和创新,铸就了不同学校特有的创新创业精神,他们是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创新创业精神导师的作用、引领作用、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自我意识,既是学校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在学校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营造氛围,提供创新创业文化弘扬发展的优良环境

思想环境对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其作用的持久性、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校需要在广大师生中努力形成鼓励、理解、支持创业的精神导向,营造讲创业、想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文化氛围,大力宣扬鼓励尝试、敢于冒险、理解冒险、支持冒险、容忍失败的心理认知和共识,真正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宽松、积极的氛围和环境,并将学校的创业精神文化与校园精神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的校风、学风、作风之中,使学校的创业精神文化真正入心、入脑[7]。

三、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纬度进行培育,从而激励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开展,培养学生个体的商业素养、创新创业技能,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充满冒险精神与探索精神的创新创业文化,与大学传统的、思辨的、形而上的、偏重理论和规范性的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

[1]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仲伟伫,王亚平,王丽平.创业文化对创业者创业动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9): 160-170.

[3] 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适[J].高教探索,2015(6):122-128.

[4] 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探索,2012(2):149-152.

[5] 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60-62.

[6] 程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3:18-19.

[7] 王贤芳.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5):103-105.

[编辑:胡兴华]

2018-04-25;

2018-07-1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应用型转变试点学校转型阻力实证分析与破解对策研究”(JG17DB237);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7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基于创业文化培育视角”(LMJK2017029)

王红梅(197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教育管理,联系邮箱:18940870062@163.com

G640

A

1674-893X(2018)04−0027−04

猜你喜欢
纬度边界培育
拓展阅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辅助纬度与大地纬度间的无穷展开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纬度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