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男,王华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业取向的路径
余胜男,王华敏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 创业取向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 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形成、创业行为的实践起着指引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取向,是新形势下高校有效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要任务。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取向存在的缺乏艰苦创业意识、缺乏社会奉献思想、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和缺乏发展性评价标准等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取向,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维度探索有效的引领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业取向;大学生;思想引领;路径选择
为了满足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于2015年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在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具有复制推广可行性的制度成果,要求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①。然而,在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课程建设逐渐加强、弹性学制得到落实、政策推力明显加大、受众对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却不足1%,盲目创业、非理性创业现象层出不穷,创业中的功利心态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制约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找出高校创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取向和健康的创业心态,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长足发展,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先行任务。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试点探索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多元引导,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支持下,众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而这其中的首要任务便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创业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1]。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要解决高校大学生创业取向中的思想误区,就必须用核心价值观②来引领,把大学生创业发展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紧相连,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发展规划,坚定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意愿和艰苦奋斗的意志。一方面,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宝贵人才基础,创业取向是培育正确创业价值观念的关键。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取向,能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少走弯路,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误入歧途。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业取向,能帮助大学生将创业目标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移,切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有关大学生创业取向的研究也在近两年成为热点。但现有研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创业取向”相结合的研究付之阙如,已有研究多数是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融合以及核心价值观对创业实践的指导等相关主题。例如张宝强认为: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引领存在不足,表现为面对未来,理想信念模糊;面对竞争,诚信意识淡薄;面对压力,社会责任缺失[2]。张志雄等认为,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有重视个体利益,忽视社会奉献;价值取向多元,消解创业意念;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等误区,并提出了基于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创业实践的引导路径[3]。在当前的研究中,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创业取向的引导存在不足,对引领大学生创业取向的路径探索没有形成系统性。
为了科学把握当前大学生创业取向的真实状况,本研究基于概念的操作化和经典测量学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编制了问卷,并选取重庆市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 100份,其中问卷有效率95.4%。调研对象涵盖各层次高校的文、理、工、农、艺等各学科专业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以及个别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并对其中6 所高校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学生辅导员等教师和个别正在创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我们尝试通过访谈和对回收数据的分析,分别从创业意识、创业目标、创业手段、创业评价等方面掌握当前大学生创业取向的现状,了解大学生创业取向中的思想误区,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径。
创业取向是指大学生创业者对自身的创业意识以及对创业目标、手段和评价的选择取向。随着新形势下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和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有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的队伍当中。但现实情况却是,高校创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可创业成功率却一直很低。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创业取向中存在着思想误区,如缺乏艰苦创业意识、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创新观念等。
创业意愿是蕴藏于大学生创业者头脑中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描述的是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情况以及大学生对创业的能力把握和态度取向,是一项重要的创业取向指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高校也纷纷创建了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园等,加深了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使得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明显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问卷调查发现,有79.4%的调查对象赞同大学生在校创业和62.9%的调查对象有强烈的创业意愿。但从“是否赞同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人不赞同休学创业,不愿承受创业的风险。一方面,大学生虽然对创业具有强烈的意愿,但是对国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这一政策尚存疑虑;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仅处于“想创业”的阶段,怕吃苦怕失败,缺乏创业的勇气。访谈发现,即使是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很多时候也会感到很辛苦,认为真正开始创业才发现并不是自己当初想的那样轻松,“也曾想过放弃算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决心。以在校期间参加过的创业活动为例,44.5%的大学生仅选择了“搜集创业信息”,36.9%的大学生选择了“系统学习理论”,只有35.8%的大学生选择了“接受培训”等关于创业知识的理论学习活动,而“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团队”“参加竞赛”“开办商店或企业”等创业实践活动选择的比例不足总人数的1/3。可见,虽然学校开展了很多与创业相关的活动,也创建了校企合作的创业平台,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创业仍然仅是观望,很少主动参与。大部分大学生停留在创业冲动阶段,对创业处于理论了解层面,缺乏创业的勇气、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冒险的精神,尚未将已有的创业意识付诸实践。
创业目标是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所思考的、创业过程中所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它涉及大学生“为什么”创业的问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动因,是创业取向的核心。大学生的创业目标多种多样,一是追求经济利益,如有的为了赚钱解决生计问题,有的则是追求更高利益,想过更好的生活。二是谋求个人发展,如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选择创业是因为受学历或所学专业限制,比如就业市场设置了毕业院校是“985”或“211”的门槛,他们感到就业前景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成了改变他们自身命运更有效的途径。三是实现自我价值,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或者是希望挑战自我,他们选择创业来证明自己,以求实现自身价值。四是希望帮助他人,获得名望和地位等。这种利他性表现在其创业是为了帮助他人,满足他人的利益,让自己的创业成果惠及他人。但这并不是社会心理学上定义的不考虑个人利益的纯粹的利他行为,因为受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会考虑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例如,对于“如果在校期间创业,你主要基于什么考虑”这一问题,71.3%的大学生选择“获得名誉、地位或声望”,62.2%选择“挣钱,改善生活条件”,而选择“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仅占总人数的30.2%。在访谈过程中,有大学生创业者表示自己选择创业是受政策驱使,因为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有政策上的优惠和帮扶。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创业目标取向多元,但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目标取向属于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谋求个人发展的范畴,缺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
创业手段取向是指大学生创业者选择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来达到创业目标。它涉及“怎么样”进行创业的问题,是创业目标的实现路径。调查发现,在创业行为认知这一问题上,超过70%的调查对象认为只有“创办工厂或企业”“创办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园”“开办民办教育机构”“开办小商店、网店”这一类的实体创业行为才居于创业行为,有13.5%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国家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做出一定成就”也是一种创业行为。这表明,大学生对创业手段的取向更倾向于开办商店、企业等商业创业行为,较少选择岗位创业或者利用技术和创意进行创业,说明目前大学生对创业手段的认知尚存在局限,取向单一。访谈发现,不少创业对象选择了跟自己所学专业或者兴趣特长相关的实体创业。一位摄影专业的大学生说:“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学摄影的,是艺体生,所以就几个人合伙,各出一点钱选择了证件照的项目。”在拍证件照的项目上有了一些成效以后,面临项目的后期发展,他们却没有更具体的想法。虽然这些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行业进行创业,但是却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模式创新。有受访者解释,现有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大学生的思维,导致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畏首畏尾,放不开胆子去专心做事情,就更谈不上创新了。这反映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缺乏,在创业手段取向上往往缺乏创新性,使得创业手段陷入了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创业环境中脱颖而出,更无法体现大学生创业的本质。访谈还发现,在创业手段上,大学生创业者也存在一些投机取巧和不诚信的表现。据受访者表述,有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或者减轻税赋压力,会采取虚增可扣除成本或者不开发票等手段逃避税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但认为这是行业“潜规则”,因为小本经营迫于无奈才这样做的。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创业者在价值认知和行为取向上存在矛盾心理。
创业评价取向是创业者对创业价值的评价,它涉及到“如何评价创业成功”和“如何评价创业失败”,以及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行为等问题。笔者对大学生创业评价取向的考察,主要是基于调研对象对身边创业案例的感受,结合对其他创业大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考查一般大学生对他人创业成功和创业失败所持有的看法和评论。调查发现,对于创业成功案例的评价,83.5%的调查对象选择“他具备优秀的创业精神品质,是我学习的榜样”等积极评价;而对于创业失败案例的评价,67.9%选择了“建议放弃创业”等消极选项。对于创业失败,则持“各方面条件允许才可再次创业”的保守态度,更有部分大学生对创业失败持消极的评价倾向,与创业成功的积极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受访者肯定了创业会给自己带来经济、人脉、经验等方面的收获,认为创业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快速成长,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另一方面,受访者又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一时冲动、头脑发热,缺乏冷静的思考,认为大学生往往过于盲目乐观,对创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会遇到的困难认识不足,因此一定要条件充足、经济充裕时才能选择创业。这反映出大学生对创业评价的取向表现不一致,对创业的价值认识不成熟,缺乏发展性评价标准,仅靠眼下的创业成败来评价创业的价值,忽略了大学生创业这一行为本身具有的意义。
大学生创业取向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价值观存在偏差,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支撑个人的创业,普遍存在取向多元化的问题,因此需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引领大学生创业取向的过程中,要符合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行为践行的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切实做到通过认知学习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意志锻炼端正创业目标;行为践履促进正确创业手段;情感认同形成积极的创业评价。
认知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业取向的开端。其中国家这一层面的目标,也应该就是大学生群体创业、共建美好中国梦的追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引领创业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推动“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
首先,充分利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党团组织活动、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以直白简明的语言、轻松活泼的表现形态,通俗并且充分地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大学生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从而具有明确的价值认知,科学有效地引领创业意识,在创业取向中悦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景作为创业的动力,拥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能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抗压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增强艰苦创业意识,进而坚定创业意念。其次,强调以大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确立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核心价值观中的创业意识要求,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他们的创业意识取向,提升大学生创业者追求成功、追求自我实现的创业意愿。同时,赋予创业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开展创业的机遇。引导他们清醒认识创业过程的挑战与风险,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不怕艰苦的精神克服创业道路上可能遇见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执着追求,不忘初心,奋勇前行,树立不怕吃苦、不怕艰辛的创业意识。
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是创业者个人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国家富强了,才有可能维持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大环境,才会长期维持经济上总体向好的整体局面。也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营造创业市场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才能稳步提升。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创业者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体现时代价值的目标和追求,自觉树立科学的创业取向,克服目标取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误区。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业目标取向,首先需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以自身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出一份力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将国家层面的目标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将实现自我价值与伟大复兴中国梦密切结合,从集体利益出发,端正个人创业义利观。引导、培育其社会责任意识与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光明前途,注重在创业获利与自我实现平衡发展的同时,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意识,不应该将创业视为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无奈之选,为创业而创业。引导大学生端正个人创业目标取向,经得起创业过程中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不能只局限于个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要拥有更远大的精神追求。引导大学生创业者文明创业、和谐创业,自觉把个人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经济目标同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发展自我,同时让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展示。
行为引领的关键问题在于大学生能否在创业手段的选择和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努力外化为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大学生必须要扣好“德性”之第一粒扣子[4]。因此,必须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创业取向全过程。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自主创业,更应该摒弃那些投机倒把和不诚信的创业手段,为维护平等、公正、法治的创业环境出一份力,体现出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业手段取向,就是要通过行为践履,用“敬业、诚信、友善”来规范大学生的创业手段,帮助其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业人格。大学生应将敬业、诚信、创新等“匠人精神”内化于心,并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在学校搭建的实践平台中将理论落地,检验自己。坚持敬业取向,将敬业作为发展壮大的根本,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坚持诚信取向,将诚信作为自己创业的无形资产和创业成功的必要保障,脚踏实地地将创业进行到底。坚持友善取向,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中进行合理评估,保障其在创业中不被利益蒙蔽双眼,不会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让大学生在公平有效的创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大学生创业行为中,通过理论学习把创业的公平、法治、诚信等基本要求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创业者自己的认知,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的情感担当,使社会要求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的创业准则和行为指南,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来规范创业手段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引领大学生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采取合法合规的创业手段,保证依法办事,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最后,还要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创业思维,敢于用互联网+知识、大数据时代先进的技术以及和风投资金合作等多种途径创立新的工作岗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引领创业评价取向的过程,就是对创业者动之以情的过程。大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是他们在创业取向中追求、内化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推动力量。只有抓住“情感”这一激励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激起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引领创业评价取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教育,在激发创业意愿的同时,让创业者根据现实情况客观评价创业行为。在鼓励大学生不怕艰苦、敢于竞争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创业的风险,引导他们在创业评价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创业,并充分理解创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蕴含的意义。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能够成功创业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创业评价取向上,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创业成果观的教育和引导。在创业评价中,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影响、创业行为对大学生自身或团队的影响、为学校形成的示范效应等内在精神要素,以更好地增强其创业认同感。改变当前只重视创业成果,却忽略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的评价倾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创业失败,提高其创业素养,建构大学生的创业理性,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是否盈利作为评判标准,关键还在于能否在其工作岗位和创业环境里不断创新,是否符合敬业、诚信、法治等取向,能否坚持服务社会与国家。因此,应该真诚关注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以身边的创业典型为案例,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对创业成败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归因,进而形成正确科学的创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业取向不仅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情感的培育,强化意志的锤炼,最终更要落实到日常的行为践行上,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创业取向的引领作用,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创业取向,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偏差问题,切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
①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② 为不过多赘述,下面所简写的“核心价值观”均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
[2] 张宝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1):86-89.
[3] 张志雄,许海燕,张怡.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思想误区与引导路径——兼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问题[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38-40.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 05-05(01).
[编辑:苏慧]
2018-04-10;
2018-06-05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16SKSZ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重点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培育路径研究”(SWU170925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研究”(SWU1709507)
余胜男(1993—),女,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联系邮箱:yushennan2727@163.com;王华敏(1971—),男,四川苍溪人,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1
A
1674-893X(2018)04−0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