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剑文
戊戌年仲夏的某周末,笔者如往常到云洲去兜一圈,给紧张工作些许放松。
会友过后,到辉哥的店里喝茶。辉哥为人豪爽,资深古玩人,不吝提携后学。和辉哥闲聊会后,他拿出些最近的收获来欣赏。一方装在锦盒中的墨盒映入眼帘。辉哥自豪地介绍,这个是他在岚灵花鸟市场淘来的。起初并没太在意,只是觉得诗文有意思,后来考证出来是黄埔军校的同期师友互赠的礼物。其中被赠人,即物主,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将军!心向往之,请辉哥匀于我。辉哥成人之美,惠让!
回到家中,顾不上吃饭,仔细把玩端详墨盒。盒子白铜质地,盒面主题刻诗文一首,内容是:
“昔山记昔观云海,足底青云头上天。山下岂无人望我,云中何必尽皆仙。”
关于诗句的内容我曾请教玩刻铜的前辈杨未君老师。杨老师分析:此诗首句以回忆开头(起兴)。第二句实写(承),写当时的景色。按诗的传统作法,第三句要转即(升华),所以虚写:我们站在高处也是被人仰望的。最后一句很传神,是全诗最精彩的,也算是诗眼、警句吧,意思是时代变了,云中不只有神仙,也有英雄。两位热血青年已经有杀身成仁的决心在字词之外。所以说此诗和所考证的人物很相合,有时代气息。
如图:
上款:介藩仁兄雅玩
下款:体仁持赠
查阅黄埔军校学生名录可知:
龚体仁和徐介藩同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队学员,更巧的是他两还同为安徽老乡!
介藩是安徽灵璧人,体仁是安徽合肥人。(两地相距大约125公里)
这是怎样一种同学情谊啊!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热血青年为了报效祖国。两个老乡相聚在千里之外的著名学府——黄埔军校。
亦或他们在安徽时就已经互相仰慕。徐介藩将军就是安徽本地非常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
百度上关于徐介藩将军的介绍很多,大致精简如下:
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安徽省灵璧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科学习,黄埔军校毕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曾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作战参谋、科长,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33年,徐介藩与单位同事、苏联女青年马尔多夫斯卡结婚。1948年3月,徐介藩回国。1950年2月,前妻去世。徐介藩1948年回国后,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任《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同时转为中共党员。后任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驻苏大使馆参赞、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2年入朝,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经过周恩来的物色,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参加了开城谈判,获得过朝鲜方面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2年11月,受黄埔学长、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院长陈赓之邀,徐介藩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任在西安的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同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晋衔命令:晋升徐介藩为装甲兵少将军衔。1956年,徐介藩与林彪的前妻、曾经旅居苏联的张梅结为伉俪。
1965年徐介藩离休,文革时被诬为“苏修特嫌”被关押。1979年平反。1981年,徐介藩享受正军级待遇:次年,中央军委又批准他享受副兵团级待遇。晚年的徐介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特邀人士)。1983年4月16日,有着传奇经历的徐介藩将军在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终年82岁。
将军一生传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两点:
一、少时志向远大,敢作敢当。
将军少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经常对同学说:“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令人仰慕,我必步其后尘!”后在“六二学潮”运动中担任骨干,在安庆民主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联合会为争取教育基金独立,反对前安徽督军倪嗣冲之侄倪道烺伙同军阀马联甲侵占教育经费,组织安庆全城各中学学生向省议会请愿,史称“六二学潮”)。
192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为第三期步兵科入伍生,和他同期的既有王耀武、戴安澜、刘安祺、熊绶春、石觉、毛邦初等国民党军名将,也有朱云卿、吴光浩、常乾坤、刘铁超、姜镜堂、唐赤英等后来叱咤风云的我军一代战将。
二、将军毕业于军校,而后又致力于军校建设,成绩斐然。
1952年11月,徐介藩被黄埔学长、志愿军原副司令员陈赓选中招回国内,赴哈尔滨协助陈赓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陈赓看来,徐介藩是个留学苏联的空军专家,所以,一开始就要他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后调任装甲工程系任主任。在军事工程学院创院的艰难时期,徐介藩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作风,拒绝搬进为他准备的高档楼房,坚持住在两间仅24平方米没有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里。为了培养装甲兵工程技术干部,徐介藩制定了严格管理、从严治教的方针,提倡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学习和战术学习并重。
1958年5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筹建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11月,徐介藩兼任主任,赵敬璞兼任政委。徐介藩是黄埔三期出身,比林彪还早一期,但是他在同事、学生面前平易近人,从来不摆老资格。他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上艰苦朴素,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成为了哈军工老同志当中“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徐介藩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领导装甲兵工程系的师生和员工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最终研制成功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陆两栖坦克,为我军装备的正规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8月,徐介藩被调往西安负责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1961年5月15日,装甲兵工程学院在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王振祥任院长,王再兴任政委,徐介藩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
1961年,以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在西安扩建装甲兵工程学院,徐介藩任副院长。
令人遗憾的是,墨盒的赠送者龚体仁,网络上暂时找寻不到更多的资料,但根据“20万黄埔生,8年战死19万”的初略統计,龚学生为国捐躯或许是个大概率事件。
回到墨盒的诗句,昔山很可能是黄山吧?他们两个热血青年,在学习的空闲,相约游历黄山。在云海之巅,指点江山,豪情万丈。谁又能预料,他们一位未来战死沙场,另一位流离颠沛,经历了国内外的战争洗礼后,最后以终身所学报效祖国的军事院校的建设,彪炳史册。
将军已逝,墨匣犹存。
笔者默念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题写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心想,即便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黄埔的精神依然值得我辈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