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一词,对于文字间描写的那种境况所洋溢的幸福感,不仅羡慕得要死,甚而想问问欧阳公:这可是真的吗?
辛巳四月,永玉先生盛情相邀家乡弟子四人往北京万荷堂画荷。接信后,我辈雀跃不已,曾记少年时家乡文昌阁小学石桥月池,花大如缽,然离我家太远,难得一暏。所幸吾家附近小教场早已荒废,山泉无人料理,地势低洼之处,积水成塘。也不知何时,或有好事之人扔残藕于其中,竟至于长出田田绿盖、尖尖莲菂。两三年后,野荷满塘。我正捕蝉钓蛙年龄,常与几个玩伴下水采摘红莲。然彼时只知顽皮嬉戏,哪里顾得上去观察研究。及至年长从艺,喜画花鸟,然对荷之形象生态认识肤浅。形既朦昧,神将焉附?为此常愧于心。
永玉师常告教吾辈需深入研究对象,此次邀约,亦是促使我等深下功夫,用心良苦多矣!
我们被安排住在万荷堂之东院,五栋木楼以迴廊连接,围绕住一个硕大的荷塘。院门一开,清新的荷气扑面而来。我自小长在山里,之后又当知青多年,有太多的山上的见闻;而这湖滨的气息,使我有一种久违而又全然新奇的感觉。这荷塘的气息,使人舒畅爽洁,有净化身心一般的味道。这穿透肌肤的意味,有如月光,有如清泉,有如优美的音乐,令人贪婪地呼吸,令人兴奋地微微颤凛,令人把灵魂也归置于明洁静怡的空冥之中。
天刚刚露出一点曦微,成百上千只麻雀便叫醒了我。荷塘尚有一滩雾气,灰色的围墙环抱着浓艳的碧翠。深碧的是荷叶的正面,浅绿的是倾覆的叶的反面。正面的叶脉是凹陷下去的,看似比较深的颜色;背面的叶脉是凸起来的,似乎用双勾法表现比较合适。长长的带满小刺的叶柄,支撑着倾倒翻覆的荷叶,让人感到风的力量。更有一些被风神之手雕刻过的荷叶,如同残破的绿伞,更具沧桑的美感。
就在绿浪翻覆间,荷花箭俏俏地从水中伸出,我坐在廊上,有机会看着在些花蕾在阳光里在微风中在露浴的呵护下,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朵朵红花。它们端庄、妖冶、活泼、绚丽、潇洒、婀娜、恣肆、娴静、别致、娇媚、窈窕、轻盈……各具一格,我欲用尽各种文学辞汇,均不足以描写它们的资质品貌。感叹唯有用这纤巧的画笔,方能娓娓道出她的丽容芳姿!
说到风,倒是真要感谢这调皮的家伙!连日守护在荷塘边,对莲花生长的仔细观察,方知它从花蕾到盛开的过程。初绽时,每逢日暮傍晚,这些花瓣都将依照原先排列的秩序收合聚拢,翌晨又重新生长张开。直至完全成熟盛放,到时候,花瓣无力收拢而走向衰败。而风,有时会吹乱它们天生的秩序。尽管每一花瓣的中心,都有一脉较厚的柄,但因风的过分,某些花瓣往往难以回归原位。花儿肯定是难受的。却不知正是风的不经意,却成就了荷的千姿百态。正因于此,这种极其丰富多样的美,吸引了多少眼光的注目,吸引了多少流连的脚步,勾起了多少迁客骚人的缕缕文思。对它的反复歌咏吟唱,以至成了中华文化浩浩文脉中的一丝不断的琴音。
写生使我得以看到莲花的生命过程,看到它最后的一片花瓣如何顽强地坚持到生命的最后,像勇士一样地苍凉地坠落。生命是多么的值得尊重!我之所以爱画花鸟,也是因了歌颂生命一直是我永远的主题。
万荷堂的荷池中,尚有若干不知名的水草植物、鱼虾昆虫蛙类,继而引来若干的飞鸟,生物鏈的宏大乐章在我们的眼前上演。荷花在我的眼前静静地展示着生命的力量。
我在记录生命时早已陶醉,陶醉在这红颜绿波的盛宴中。四天写生,得尺八屏纸七张,计二十余米。幸甚!
依依惜别荷塘之余,又憶起永叔公的那首采桑子词: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辛巳五月望日
刘鸿洲记于湘西凤凰一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