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模式在我国金融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018-03-27 02:57张夏青
商情 2018年2期
关键词:混业经营应用研究

张夏青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金融资本日益进入我国金融腹地,我国金融业将在时間紧迫、竞争残酷在条件下,全面地融入国际金融大市场。本文从我国混业经营的发展状况出发。对我国金融控股发展的经验和不足进行了重点分析,得出了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混业经营 金融控股公司 应用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的发展状况

(一)业务交叉与兼营

在我国首先出现的是银证合作,包括银行的搭桥贷款业务,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服务;通过货币市场和股票质押贷款等渠道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和债券回购等等。我国的银保合作主要发生在以下领域:银行存款(协议存款)是保险公司法定的资金运用渠道之一;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与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是目前中国最普遍的银保合作形式;包括汽车按揭贷款、履约保险、出口押汇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多种业务合作。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可预见的新型银保合作形式和发展趋势。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发展

在混业经营的国际大气候下,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已悄然开展国内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的股份制金融机构都纷纷以各种形式尝试混业经营。同时,监管层在政策上也在渐渐发生重大转变:首先,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定》,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代理证券业务,这似乎在暗示着混业经营将是后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其次,200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修案(草案)》获国务院原则通过,修改后将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据悉,草案对商业银行投资的限制有所放松,这实际上为金融混业经营预留了一条“暗道”。可见,管理层也开始逐渐的缓释分业经营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束缚和压力,以给金融机构注入足够的活力,帮助其提高入世后与国外同行的竞争能力。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一直到目前为止“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还没有改变,但中国金融混业的序幕已在不经意间悄然拉开。

(三)我国现阶段金融业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采取多元式的监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足鼎立”,分别对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分业监管。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是“银行的银行”;银监会则统一监督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三大监管部门曾召开过联席会议,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主监管制度,并明确了各监管机构的职能分工以及信息共享等框架。

二、我国金融控股发展的经验和不足的分析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成功之处——形成了一些成功模式

现阶段事实上正在形成三大类金控公司,其中最大的一大类是准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包括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所形成的综合性金融机构等。准金融控股公司根据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特色可划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第一。中行、工行、建行、交行等大银行。采用综合经营的新概念来规避目前中国法律框架下禁止的混业经营。其特色在于“内部经营+母子公司”,即是通过新设或收购或兼并控股独立的子公司来积极拓展非自己主业的金融业务,丰富金融服务的内涵。其突出优势是核心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突出,商业银行占主导,以其实力、网点和规模优势,能对其他子公司的控制和影响,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发挥组织协同效应。

第二,以东方、长城、华融、信达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成功转型。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提供全面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华融资产控股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子公司,东方资产控股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信用评估等子公司。信达资产更为突出,旗下子公司涵盖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主要金融领域,颇具潜力。四大资产管理金融控股公司共同的一大缺憾是均无有实力的商业银行提供支撑。

第三,平安集团是国内最具市场活力的金融控股集团。控股公司(上市主体)本身不参与经营任何具体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开展混业经营。其以保险业为主,通过信托公司控股证券和银行,能为子公司提供强大的人力、财务和后勤支持,而不构成子公司的阻碍。成立控股公司。标志着平安保险正在改变原来的“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模式,而不断向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方向发展。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不足之处

1.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内金融企业的通病是核心能力战略意识不足。思路蓝图模糊。在资源结构和业务结构布局上,缺乏整体战略。倾向于简单的组合和最终产品市场的开拓。因此也忽视了如何尽快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其投资决策过度注重当前经济利益受投资热点转换的影响很大,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核心能力战略意识缺乏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的有限性。企业的资源应该以核心能力建设为中心而进行配置,企业的业务组合也是如此。与核心能力建设基本上午相关的资产,会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引起金融子公司之间互相拖累,使新的企业促进进入一种不经济的状态。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不合理已经是我国金控企业的普遍现象。各项业务及资产之间技术经济上自然联系的缺乏,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因此,不良资产的形成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我国金控公司“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

2.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基本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的企业治理结构。然而受法人治理结构中严重的制度性束缚,董事会往往缺乏独立性,监事会也监督权也难于体现。某种意义上,董事、监事的无权状态更加促使使企业管理者居于主导地位。此外,我国相当大一部分的金融控股集团还是受各级政府的绝对控制,而所以在在金融控股集团身上我们也易于发现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病——服务质量低,效率不足、创新意识欠缺。政府的“全面干预”也使金控公司在国有企业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却不能“成熟”。目前金融控股集团的国有资产代表机构的责权利未得到完全地统一,影响了金融控股集团难以形成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展望未来金融控股的发展方向

(一)增強风控能力

对国内绝大多数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基本上是国有性质。在实践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迫使多数集团采取保守的风险态度,即风险厌恶型。但这种偏好如果用来指导旗下金融业务似乎并不利于创新和发展。

对风险缺乏可靠的评估,这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在对风险的研判往往依赖集团管理层的经验和直觉。缺乏客观性。国有控股集团内官僚作风较为严重,决策迟滞、信息阻塞,也进一步导致阻碍了正确的决策。虽然在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为了防范风险传染而建立了各类“防火墙”,但是这些防火墙他同时一个母公司控制,所以这类防火墙在实施机制上存在较大缺陷。因此,应该对风险管理重点和难点采取初步应对措施。首先要在整个集团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其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其次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风险文化的重视。而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风险文化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塑造人才、应用人才;通过对风险政策分析讨论,提升全体员工风险意识,培育良好的公司文化。形成公司文化的凝聚力。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

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中的一个大特点就是多元化,这就需要很好的处理各业务领域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着力拓展核心优势领域。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公司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因此,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将自己的优势项目做好做强是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提高我国金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作为公司管理决策层,必须克服短期利益驱动的影响,善于战略思考,审慎地在当前利益和长远核心能力建设之间进行权衡。特别是在金融控股公司蓝图规划中,要从核心能力的构建和提升出发,来规划未来整合的方式及规模,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扩张策略。加强业务创新,努力做到以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和根本性的利益为中心,增强提升金融控股公司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创新能力

以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控股公司品牌建设利用金融控股公司在金融业综合经营方面的独特优势,强化对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金融控股公司下各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等相关业务部门和控股公司间的协调合作,以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地域品牌,全力争夺和培育地域内高端客户和核心客户。树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好形象,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要继续推进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成长;第二,改善我国金融行业的生态环境,努力促使金融企业良性发展,推动新型金融产品和业务的推出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混业经营应用研究
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的案例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空域分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研究
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
我国企业年金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互动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