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师观探析

2018-03-27 09:54王玉洁胡广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杜威探析

王玉洁 胡广霞

摘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然而,杜威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儿童中心”论,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师观。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他的教师观中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提高,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者;教师是师生互动中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对杜威教师观的探析,发现其对当今信息时代下的教师教学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十分深远。

关键词:杜威;教师观;探析

约翰·杜威出生于1859年,卒于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他不仅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学家。美国人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而他最引人瞩目的成就还是在教育学上”。在美国教育与儿童社会现实相背的情况下,他的“儿童中心”论应运而生。从此,各种斥责甚至辱骂他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主要是认为他的教育观否定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可能对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认真拜读他的教育学著作,不难发现,他并没有贬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是对此做了更高层次的定义,并赋予其崭新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这种教师观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观的内涵

明确教师观的内涵是研究教师观的关键,而对“教师”的定义又是明确教师观的基础。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对教师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回答疑难问题,这种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定义很久以来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且固定的认知。在《教育大辞典》中,顾明远对教师的理解是“在学校中传播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专职人员”。赵炳辉认为教师是有责任对学生施以某种影响,从而使其渐渐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国外学者对教师也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进步的引路人,他不会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师是“带领学生进入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世界,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交往中拥有完整和高尚的精神”的人。教师的劳动对象、职责、职业性、历史性与专业性成为区别于社会其他职业的根本特征,教师观的涵义也应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因研究领域和视角的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其有着非常丰富而多元的阐释。譬如有学者指出教师观涵盖教师的职责及地位,教学思想、教师素养和道德、教育教学手段、教师作用及角色规范、教师选择、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基本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白冰认为教师观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定义,它包括社会主体对教师的认知及要求,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心态和渴望,还包括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职责、态度和行为的认知。从以上定义可以总结出教师观的几个核心要素:第一,社会主体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这里的社会主体主要是指与教师联系紧密的主体,主要有教育学者、政府政策制定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这些社会主体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影响极大。第二,上述定义表述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主要有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地位和作用、道德素养、教育手段、培养与评价、管理以及专业发展等。

二、杜威教师观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经验观

杜威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经验”,从其实用主义哲学家的眼光看来,经验这一概念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样经验便拥有了结果与过程的两层含义。从教育过程来说,儿童就是利用“经验”,通过做进而与环境相互作用,才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的,从而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正是杜威非常看重“从做中学”这一教育理念的原因。

(二)“儿童中心说”

“教育伴随儿童的生活、生长,以及经验的积累”,杜威这一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其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儿童中心说”由此诞生,这是他对教育革新的一次巨大贡献,“这就好像是早期天文学家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现在我们的太阳就是儿童,教育所采取的一切办法及目的都紧紧围绕他们展开”。这种学说是为了反对教师在传统教育中以绝对权威来压制学生个性的做法,而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相反,教师在此学说中的作用并没有下降,也没有被削弱,而是获得了提升和重新定位,他的这种教师观对当今教育仍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三、杜威教师观的内容

从杜威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被忽视,反而在更高层次上得到突显。在他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各种社会角色的融合体。具体来说,他的教师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杜威认为“真正在学校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不是什么学科,而是孩子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就应该成为这种“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进而获得实践的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因为孩子们有其自身特点,所以教师要将此作为依据,安排实践内容和方式。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参与了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也组织了此类活动。在组织此类实践时,教师应做到:

1.教师要有領导的责任

为了方便教育、适应社会,作为简单化、纯净化和平衡化的学校,自然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理想方式。但目的不是把青年从一个活动的环境带到刻板记忆的知识的环境,而是要把他们从一个缺少目的性的活动环境,转移到一个按学习目的选择的活动环境。教师要在这一环境中,肩负起领导的责任。杜威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讲到教师应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但领导不等同于独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地发布命令,孩子们也不是一味地唯命是从,他们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互动者。杜威用登山的例子来描述这种关系:一群人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知向何方前进。这时之前登过山的人,就有了引导的责任。但在给别人提供指引时,他要做出权衡,那就是不能让大家掉队,也不要凑得太挤。同时,还要向大家传授登山经验,既使大家有信心,又让大家有更高远的目标。如此说来,杜威所说的领导就是指指引和带领。

2.教师应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充分满足,进而在身心上得到茁壮成长。“学生不仅要做各种游戏和比赛,还要学习各种社会生活技能(不是练习一下就罢了,而是要掌握以获得为将来应用的技能),从而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通过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精心选择、安排、指导下的学习转为儿童在他们喜欢的日常游戏中无意识地学习。儿童天生就有社交、制造、艺术及探索的本能,一旦这些本能得到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语言社交能力、艺术表现欲望、探索未知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本能和兴趣,就能让孩子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从而由被动填鸭式教育转为主动式教育。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教师或学生都很少留意到自己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时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

(二)教师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

杜威认为,教师要在学生心智方面成为其领路人、探索人。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特征,并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了解其心理发展情况,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去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想方设法把教材内容说明白,既能突出每节课的特点,又能使其满足每名学生的个人需要和特殊爱好,这样学生才能对教材内容掌握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人的知识和学习背景不同,而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思考能力和达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用相同的目标或要求来苛求学生,学生的天性就会被抹杀。

首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就必须先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此,教师才能及时干预学生的不良习惯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熟练掌握社交、创造、艺术和探究这几种学生所具有的本能。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相关的情境来促进这四种本能的发展,通过相关的经验和素材,激发儿童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在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能够判别真正引导继续生长和起着阻碍作用的是哪种态度。

其次,教师要将教材心理化。杜威认为向儿童传授经验,不仅要重视直接经验,也要注重间接经验。为了使儿童接受系统知识,他提出“教材心理化”的理念。杜威指出,只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与学生的爱好和经验水平相适应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材知识、学生需求及其能力水平,实现儿童在学习中“生活、生长和经验的不断改进”。

(三)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者

杜威指出,教学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反省思维是他认为最好的思维方式,杜威指出“必须把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学会思维才是真正学习”。他所提倡的反省思维是“认真地、反复地、深入地思考某个问题”。他把“五步教学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设定了和反省思维要素相对应的五个阶段。为此,他更加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養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杜威认为,在思维的启发以及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现实体验的场景,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其次,在情景体验中要有真实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思维;再次,用已有的知识,加上必要的观察,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按他所想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步骤地进行;最后,通过实践的检验,让学生发现他们的想法是否可行。教师就是这个过程的引路人和开发者。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路人、提升机,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行为”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理念及实践认真反复的思考,从而找到支持这种理念、实践和产生结果的理论。杜威认为反思行为是最合逻辑和更客观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设计出更真实的经验场景。

(四)教师是师生互动中的重要参与者

杜威指出,教育是一个各种教育“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他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相互作用。学习不应该是教师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进程,而是教师、学生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生活经验互相碰撞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对彼此的观点相互质疑,听取各自的意见,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一起成长和进步,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交往者的作用。教师和学生要做到心有灵犀,相互的交流、互动就必不可少,如此才能相互理解,在思维上发生碰撞,进发出思想的火花。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前,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了如指掌,从而营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使之满足儿童对接受教育的兴趣及积极性,进而在和谐的互动中获得知识,提升经验。“传统教育的问题是很少注意产生某种经验的内在因素”,“没有考虑到其创造经验的重要因素:接受教育的人的能力及要求”。杜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对经验增长有帮助作用的客观事物,而且懂得合理地运用这些客观环境条件,从中提取对经验成长有价值的内容。这里所指的客观条件并不特指某种物质条件,还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甚至其授课时的语速语调、声音特质,都可能极大地影响到交互作用,所以,客观条件的选择对教育和经验的改造十分重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动时,不仅要选择好客观条件,而且要注意到其本身就是客观条件的一部分。

四、杜威教师观对新世纪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的启示

2l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尤其是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到来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权威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表明:早在2016年上半年,我国就有7.18亿人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使用者已占我国人口总数的52.1%。而在2008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使用者仅有2.58亿,互联网使用者只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8.9%,尚不足世界的平均水平(21.8%)。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技术,互联网强势融入人类社会及个人生活,而“互联网+”的到来,则意味着这种融入已经从概念发展为实在的存在,人类由此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伴随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教师要适应教学环境和手段的变化,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一)教师地位和作用仍不可或缺

杜威关于教师地位的看法以及教师地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我们审视21世纪的教师有重大帮助。21世纪的主要特征是高科技。在互联网的普及下,教育变得非常个性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教学评估方式、教师角色及教学能力等。从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到计算机网络教学、网络公开课等,课堂教学形式日益丰富,“互联网+教育”势不可挡。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逐渐改变着人们对教师作用的认识。甚至有人断言,未来人们借助高科技手段就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教育,教师的作用也因智能机器的出现而不复存在。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作用只有在讲台上得到体现。这是传统教育的定式思维。实际上,即便到了信息网络时代,教师的角色能够被高科技的设备所替代,但其作用却不能被替代。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学生能够借助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轻松获得知识或信息,但却很难对此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加拿大著名学者乔治·西蒙斯将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比喻为河流,而河流是奔涌流动的,除了主干还有众多涓涓细流不断汇人。人人都可以传送和贡献自己知识的“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流”是凌乱的、碎片化的,甚至是良莠不齐的。怎样帮助学生,培养其辨别真假、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显然教师作用的发挥不可或缺。此外,即便是信息化和網络化教学,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教师品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教师应扩大知识面,学习新知识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教师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也最大,所以,教育者总是很有信心地控制学生学习的内容及方向。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书本,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陪伴着他们的成长,这对他们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影响颇深。现在的学生具有从多渠道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喜欢多任务和平行处理问题,对图片、声音与影像感兴趣,因此也产生了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等问题。面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巨大变化,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室学习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学习进度的灵活性,个体学习机会的丰富性,数字资源使用的高频率性,甚至渴望更多地使用电子设备来获取学习资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用更加宽广的知识面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学科内知识,还要有与之相关的广博知识,这样才能具备对知识灵活运用、高屋建瓴的本领,既充实了课堂内容,活跃了教学氛围,开阔了学生眼界,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一堂课就像是大师的讲座,精神得到成长,灵魂得到荡涤。

猜你喜欢
杜威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我说的不一定是真相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我说的不一定是真相
让我们摇起橹来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