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2018-03-27 08:40曾志伟
中国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题教研

曾志伟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的能力。对小学教师而言,主要是指对自身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包括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实施、成果总结、成果应用等能力。

一、找准出发点,探求能力结构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并不断创新的能力,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

基础能力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素养。对小学教师而言,基础能力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课题内容的提出撰写、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这是大部分教师所具备的。发展能力是教师深入教育科研的必然要求,包括资料信息等的整合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实验设计优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只有部分教师具备。

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应对小学教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研,对其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有准确的认识,有侧重地提升其发展能力。

二、切中突破点,分析影响因素

1. 个体维度:决定教育科研能力的内在动机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在动机指向活动本身,通过科研活动过程即能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继而产生成就感。个体维度下的影响因素,是决定教育科研能力的内在动机。教师拥有不同的个性和兴趣,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自我实现需求决定着各自的科研之路。为此,教师要有投身科研的主动意识,以内在动机实施自我激励,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逐渐提高科研能力。

2. 环境维度:影响教育科研能力的外部氛围

外部环境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良性浓厚的教育科研环境氛圍,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反之亦然。学校要充分重视科研活动,加大投入,加强培训,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科研氛围。

三、把握关键点,总结培养策略

大部分小学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的基础能力,较少一部分人具备发展能力,科研意识较为薄弱,科研方法有待提高,科研精神尚且不足。因此,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1. 重视校本教研,唤醒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指研究、认识未知的自我察觉和主动性,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强大动力,通过校本教研能够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并不断强化。

第一,建立科研组织制度。学校成立教师科研发展中心,形成完整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中心设一名主任,由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设两名副主任,由教研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按学科分组,各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制定的教研制度,是对教师科研活动的有效监督和有力约束。中心成员必须参加每周一次的学科组教研活动、每月一次的中心教研活动、每学期初的动员大会、每学期末的总结大会,不能缺席、迟到、早退。中心对成员的科研工作进行考核,每次教研活动的发言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累积到期末;每学期评比“科研积极分子”和“优秀课题主持人”;制定相关奖励条例,对中心成员发表论文或论文获奖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同时,我们完善课题管理制度,为每个课题建立档案,管理落实到申报、立项、研究实施、报告撰写、成果总结、成果推广等一系列过程,全程有力监督,随时提供必要帮助。此外,中心成员每月完成两篇教学札记,参与课题成员每月完成一篇研究进度报告。中心平均每月邀请一位校外教育专家开展教育科研专题讲座,中心主任和副主任每学期开展一两次专题讲座。

第二,完善校本培训体系。立足科研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如科研目标不明确、课题选题难、科研方案不合理、科研能力不足等,开展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学校构建了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横向培训坐标和纵向培训坐标,相互促进,有效实施。其中,横向培训坐标包括全员培训、新教师培训、学科组培训、科研骨干培训;纵向培训坐标包括理论培训、课题培训、交流培训。理论培训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或副校长以及科研骨干作为培训师;课题培训包括文献资料收集、立项申请、实施过程、统计处理、撰写报告论文等内容;交流培训主要是邀请科研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为教师开展专题培训。

2. 开展小课题研究,学习科研方法

小课题虽“小”,但有利于教师掌握科研方法。首先,小课题的选题范围小,关注的是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聚焦学科、学生、教材等方面,要求教师既关注学科教学领域的各种问题,又要积极储备学科教学的知识和经验,可运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科研方法。其次,小课题的研究难度小,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交叉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当真正完成一个课题时,教师自然会对相关研究方法了然于心。最后,小课题的参与研究人员少,通常只有一位教师负责整个课题,独立全程参与,能充分了解科研活动的规范流程,形成系统的科研思路。

3. 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科研精神

什么是科研精神?中国科学院院长原院长路甬祥提出过五种科研精神,即求实、创新、协作、牺牲、自律。个体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培养科研精神的难度较大,而学习共同体则更为有效。

在小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中,教师自发形成科研学习共同体。它以学习为核心,由一线教师、科研骨干、科研专家共同构成,彼此间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沟通、充分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学习共同体开展的学习活动形式丰富,教师逐渐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日积月累,科研精神就会逐渐地被培养起来。

四、立足根本点,形成机制模型

多年来,学校始终投入教育科研并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总结出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模型,即“BC-DC”模型(见图1)。它最终指向培养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而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此,学校总结了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此形成教育科研一体化,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每位教师都应自觉自发地投入教育科研,不断增强自身科研能力。学校则要为教师提供浓厚的科研氛围和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形成行之有效且适合校情的培养机制模型。只有多方努力,多途径实施策略,才能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课题教研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