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家风类文化节目的成功探索

2018-03-27 11:59徐胜男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家国情怀

徐胜男

摘 要: 近期,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家风类文化节目《儿行千里》引发观众对于家风的讨论和对教育、情感、传承的新一轮思考,同时也获得了众多的好评。《儿行千里》以生动的电视语言、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清晰的价值定位等特征,实现了视觉效果、节目内容、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突破,以家风牵动家国情怀,其对于电视节目文化价值的回归以及家风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 《儿行千里》 家风类文化节目 文化价值 家国情怀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①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个人、家庭与国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2017年8月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家风类文化节目《儿行千里》,从个人参照家庭,由家风回归社会,关照当下游子離家千里的社会现象,从中挖掘从小家到大家的坚守与家风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为当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儿行千里》邀请各行各业不普通的普通人为嘉宾,讲述在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在岗位上将对家的情感转化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并将这种情感写成家书传承给下一代,完成了优良家风的践行和传承。在每个平凡的故事中,在每封谆谆的家书中,我们都能体会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力量,体味传承的铿锵之力。观众在这样的节目中观照了自我、治愈了心灵、净化了灵魂,也由此找到了对电视文化表现方式的新期待。

一、独特的电视表现力

《儿行千里》立足于电视媒体自身的表现力,以平和而又生动的电视语言以及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其独特的电视艺术表现力。

(一)平和生动的电视语言

作为一档家风类电视文化节目,语言的表现力不可忽略。《儿行千里》对语言的运用体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嘉宾及其父母对家风故事的讲述;嘉宾读信传承家风精神;主持人与专家解读家风内涵;观众家庭故事的分享。

《儿行千里》的嘉宾来自五湖四海,从宁乡走向麻省理工大学的优秀学子何江、从贵州走出来的独腿女孩谢仁慈、从杭州走向中东战区的战地记者陈序,不同的来处,不同的归途,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社会经历,各异的乡音带给观众的是更为亲切和贴切的“家”的概念和感触。使得观众在体味不同家风故事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其内在一致的精神力量。

节目还设置了嘉宾读信环节,他们在接受家风教诲的同时将对下一代的期盼写成一封信,读给自己的儿女们听。与《见字如面》等节目的读信环节不同,这一封封家书没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没有神秘的时光面纱,有的则是溶于血液之中家风传统的精神力量,它平实、质朴却格外动人。在嘉宾的讲述过程中,主持人何炅总是以娓娓动听的话语轻轻叩开每一位游子的心门,他既是倾听者也是节目的引领者,带领观众对家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索,引发观众对“家”无限的热爱和眷恋,更引导着观众将这种对家庭的爱转化为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和奉献。而节目在每期结尾都要请社会学心理学专家对本期的家风进行总结,专家们专业、具体、形象的家风总结使观众得以在更高层次上更好的把握家风,领略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感和动人的情感价值。不同于以往文化类节目的是,《儿行千里》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参与,随机邀请现场观众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从而使节目更具有一种平实的美感。语言的张力在节目中无时不在,观众也从中获得了更为多向的情感归属。

(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为一档家风类文化节目,《儿行千里》利用舞美、音乐等手段努力营造一种温暖、亲切的节目氛围。除了在节目内容和素人故事上给观众带来心灵的感悟和冲击之外,更在视听效果上给人以温情的“儿行千里”的氛围体验。

《儿行千里》的舞台整体呈半圆形,两侧采用了无数柔和温暖的环绕式暖黄色小灯,犹如母亲张开双臂将孩子抱在自己的怀里,寓意不管孩子走的多远,家里总有一盏灯在守候你的归来。除此之外,地板的舞美也充满了设计感。主持人何炅从舞台后面走出来的时候,“家路”上面出现的一个又一个不同版本的“家”字,从暗到明亮依次铺排开来,何炅也忍不住称赞说:“这是我最想走的路,是回家的路。”在嘉宾出场时,伴随着一声火车鸣笛声,他们脚下因人而异的“人生之路”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何江是一位在海外求学的游子,他登场的时候脚下的路是一条“校园之路”;第二位嘉宾是一位治沙人,伴随他亮相的是“沙漠绿化之路”;李彬22年来不间断的养护18位烈士战友的父母,他上台的时候出现的是一条有距离有地标的“情义之路”。每一位嘉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亮相方式,这种独特的舞美设计让观众们感觉到新鲜又温暖,《儿行千里》总导演王琴表示,这些不同的路,都是儿行千里的路,每一条不同内容不同材质的路,都是一个人的人生故事,这也是《儿行千里》这个节目的创新和用心之处,从节目内容到舞美设计,无不一不凸显出节目的品质。”②

可以看出,《儿行千里》对演播室的选择定位也是独具匠心的,亲切温暖的讲述环境是靠着舞美、色彩、灯光等诸多电视元素营造烘托的,艺术化的呈现成就了节目的传播。演播室成了一个情感交融的场景,这个场景对于电视语言的表达更加充分,能将电视表现过程、细节的优势尽量发挥,以达到更好的电视传播效果和更充分的情感升华。

二、精准的节目定位

今年文化类节目已成为当下传播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卫视为何选择“家风”作为创新节目《儿行千里》的诉求点?总导演王琴认为,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儿行千里》秉持“儿行千里家风随行”的理念,通过每期两个素人家风故事的分享,倾听不同家庭背景下的普通人,在成长道路所接受的家教、家风故事,和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一次传递温暖、传递知识、传播优秀品质的触动心灵的旅程。

(一)节目内容的丰富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工具和日益先进的通信技术使得游子与家庭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开“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道德理念去追逐梦想。家,成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家又是我们情感的归属地和灵魂的栖息所。《儿行千里》正是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象出发,旨在挖掘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要在最朴实、最普遍的案例中寻找家风传承的共鸣点,将父母与子女相隔千里的情感串联起来;更希望通过节目素人嘉宾珍藏在祖籍中的淳朴真情,弘扬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好家风。

在现代文化产业中,名人或明星作为“世俗的乌托邦中的新神”,③成为一种能指的消费符码,他们的外在与内涵满足着受众多样的消费需求。但过度的名人或明星消费却不能满足受众的真实需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地营造出各种假象满足受众自娱的需求。④所以在内容上,《儿行千里》更注重素人嘉宾讲述他们生活和成长中的小事,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和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个体体现其家风特点,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和精神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电视节目的娱乐性。正是由于素人嘉宾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工作历程和社会经验,赋予了节目内容极大地丰富性,也使观众获得了更为多样、震撼的心灵感悟。陈序是一名中东地区的战地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何炅的学生,通过陈序讲述战区的种种经历,观众一方面为陈序家风中的勇敢、强悍而打动,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如陈序所说:“当今世界从来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只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这种情感体验并非观众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的,正是《儿行千里》抛却明星策略,对嘉宾进行多样选择才使节目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二)节目形式的交互性

在节目形式上,《儿行千里》将嘉宾讲述与专家读解相结合,将场内互动与观众留言相结合,赋予了节目更多的交互性,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情感诉求。尽管千门万户的家风总是各不相同,但幸福的家庭也总有相似之处。为增强个体事例的情感张力,完成“群体性文化共鸣”的放大,《儿行千里》巧妙运用了现场年轻观众和专家两大元素。在每期节目当中,主持人都会邀请现场观众讲出自己的家庭小故事。每个观众胸前的名牌上,都有自己离家的距离,一群离家千万里追梦的普通年轻人得以有机会畅谈与父母的那些关于爱的故事。拒绝“煽情”、拒绝催泪、拒绝“假大空”,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故事平实而动人地展现在荧屏前,群体共鸣效果得以显现。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会读观众留言,“我在看了节目后,立即驱车回到600多公里外的老家把妈妈接了回来,此时我离家的距离是0”,可见《儿行千里》对于观众的影响,不仅仅是情感得到释放,更重要的是找回了家庭的归属,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三层是关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即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⑤在父母与子女这一对相互关系中,情感是否能够得到归属极为重要,《儿行千里》正是用优良的家风将这对关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完成情感的归属。

专家在结尾的“升华式”解读也是一大亮点,《儿行千里》特别邀请到了著名的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等专家,在节目末尾紧密贴合社会现实,强化节目积极向上价值观的传导。在专家的专业解读下,家风以更为平实、具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提升了节目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下,精准的节目定位使得节目获得了最大化的文化、社会价值。

三、节目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成指数增长,在给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而《儿行千里》这样的家风类电视节目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弘扬,将中华民族“家”文化融入其中,更带给观众以情感的抚慰和心灵的慰藉,将通俗化与严肃性巧妙地融合,可谓是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由此也可证明,优质的文化节目才是重塑中国电视节目生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一)传扬“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处事原则、风俗习惯和生活作风等。⑥优秀的家风表现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家庭成员在一个和谐、奋进、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在当代社会,家的单元逐渐缩小成为一种趋势,“家风”一词仿佛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儿行千里》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文化,从子女回溯父母,为家风文化的传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在《儿行千里》中,坚强、陪伴、乐观、勇敢等家风特点一一被挖掘,让观众在感动之余亦能从自己的故事中体味家风的内涵。每位家风讲述者,都用最朴实、真挚的话语分享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子女回溯一对父母,一个家庭,观众才真正看得到“家风”的一个更具体的画像。《儿行千里》将情感、教育、价值观熔于一炉,将家风的传承贯穿节目始终。优良的家风从父母传递给子女,他们将对家的情感华为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和奉献,家国天下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扎根在海上的“海底驯龙师”、一家三代致力于治理沙漠的“治沙人”、在战区奔波的战地记者,他们将父母传承下来的家风紧紧铭记,又用给年幼的子女写信的方式将家风传递下去。在此过程中,观众亦能从自己与父母的点滴小事中体味家风的意义,从而遵守家风、传承家风、发扬家风,其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二)重塑电视节目生命力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更为坚实,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明显提升。⑦《儿行千里》则刚好契合了这些要求。它所传递的责任感和温情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节目在传递家风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将娱乐性和严肃性相结合,故而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1分。

一方面,当观众的视野被满屏的娱乐节目所充斥时,优质的文化节目就成为稀了缺资源。一大部分离家千里万里的游子对于家的情感渴求更胜于对单纯视觉刺激的需求,正因如此,《儿行千里》不仅仅是年轻人发现、传承家风的启发者,更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他们的精神补偿,即在别人的故事中感悟自己的家庭温情,并由此唤醒对家庭、父母的爱的表达欲望。另一方面,节目在注重文化性和价值观导向的同时还注重娱乐性。首先,《儿行千里》节目嘉宾虽然都是普通人,但他们也大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过不凡的事迹,拥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阅历或经验。由此,他们分享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故事时大都谈吐生风,令人如沐春风。其次,主持人与嘉宾在舞台的圆桌旁围桌而坐,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谈话,节目的仪式感与间离感被消解,轻松感和愉悦性得到极大的提升。最后,《儿行千里》也是主持人何炅继《背后的故事》后,再一次担任的文化观察节目的主持人,有着丰富娱乐节目主持经验和深厚文化素养的何炅能很好的起到引领者和调节者作用,平衡了节目的娱乐性和文化性。

《儿行千里》真正立足于当下观众的需求,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注入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得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完成了对电视节目生命力的重塑。节目将优秀家风的种子撒播向千千万万个家庭,将优良的家风传统融汇于每一个家庭的血液中,其文化功用及教育功能不仅仅体现为现场观众的改变和场外观众的留言,而更体现为一种隐性的、深远的社会影响。

四、结语

家风作为一种家族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倡导“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传统家风据此衍生出“五常八德”的家庭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从精神实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化的文化,而家风是一种‘文化化的教育”。⑧家风对个人品德的养成、个人性格的形成及个人的社会化都有着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⑨。

《儿行千里》则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把生动平实的电视语言、动人的视听元素、平凡而又感人的家风故事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完成了家风故事的讲述和传承,将优秀的家风传播开来,聆听观众的声音,真正实现了感动观众、激励观众、引发观众共鸣、给予观众归属。《儿行千里》将优秀传统家风搬上荧屏,真正达到了传播优秀家风、形成良好社会影响的节目效果。

注释:

①孙通海.《孟子》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67.

②新浪娱乐.《儿行千里》何炅踏“家路”主持嘉宾写家书.http://ent.sina.com.cn/tv/zy/2017-08-27/doc-ifykiuaz1195402.shtml.

③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70.

④杨晶.《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第4版:40.

⑤[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马良诚,译.动机与人格[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9.

⑥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9.

⑦钟永平.《朗读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突破——兼谈《见字如面》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48.

⑧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1,第4版:82.

⑨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第1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第1版).

[2]孙通海.孟子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67.

[3]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70.

[4]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9.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9.

[6]杨晶.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40.

[7]钟永平.《朗读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突破——兼談《见字如面》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4):48.

[8]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1(4):81-83.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家国情怀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