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雷云
【摘要】课堂评价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仅从语文课堂来谈,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三点:激发兴趣并挖掘潜能的、厚重丰实的、高效又讲求结果的。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兴趣;厚重;高效
在回答什么是一堂好课之前,首先谈谈好课有无标准这个问题,目前对此问题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好课标准受到时间、空间、教师、学习对象、学习材料、 教学内容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好课没有标准;另一种认为虽然“文无定法”,但是“教学有法”,即好课的评价是有标准的。笔者认为,两者说法皆有一定的道理,且两种观点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好课虽然没有绝对或者统一的标准,但是有相对的标准,即在学段、学科等客观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对一堂课的好坏评价是有标准的。为了研究的严谨,本文仅就一堂好的中学语文课的标准进行探讨。
处在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本身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一般来说,语文学科的学习只要不是把他们的兴趣人为破坏了,他们会自觉按照教师授课的要求学习,甚至课下自觉复习和补习,这是正常的不被破坏学科兴趣情况下的青少年学习心理。大抵语文学得好的,都不是被逼着学习的。因此,好的语文课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课堂能激发或者加深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让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甚至沉浸其中,进而挖掘其学科潜能,帮助其长远的进步和成长,最终发挥语文学科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的学科价值。纵观国内外名师授课,基本特点就是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一步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动脑思考,最终经过一节节课堂的熏陶,让学生领悟语文学科的魅力。当然一堂课中调动学生语文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教师依靠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钦佩和敬仰,这些老师大多有幽默的谈吐,或智慧成熟的见解,或仁爱的师德,或渊博的学识或者让学生感受到天然的亲近等,最终学生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学科的喜爱上来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因此教师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也是保持学生兴趣、课堂魅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教师也常常用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新颖地解读教材内容,设计好玩又有趣的语文教学活动,甚至通过几句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也能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好的语文课堂可以是一节轻松愉快氛围下的师生谈笑风生,也可以是紧张严肃气氛下的思考讨论,也可以是气势恢宏的诗歌朗诵或浅唱低吟的古诗欣赏,这些课堂千差万别,但是共同点是学生在教师激发兴趣之后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沉浸在语文的学习和欣赏中。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独特之处,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语文的这一特点,备课时要充分搜集掌握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为教学设计服务。授课过程中要用整合的资源为学生展现一个丰实厚重的文化课堂,兼用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打造旁征博引、文史皆通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据守教辅用书那“一亩三分地”。肥沃的土地能灌溉出壮实的禾苗,厚实丰富的课堂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为每日枯坐教室的学生的贫瘠思维灌入营养。越是多彩的语文世界,越能激发学生用语文去了解世界的动力,越能拉近学生与语文的互动距离,这也是保持学生语文兴趣长久的方式之一。厚重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开启思维、生发智慧的宝库,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阵地,同时为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语言表达、写作表达提供视度和素材,以至于不被教材教辅内容束缚头脑,遮盖视野。或许厚重的课堂像一本厚重的大辞典,啃的过程比较吃力,但是贯彻坚持这样的课堂果实必然丰硕,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不无裨益。好的语文课堂应是厚重的、充实的,尽量避免低效花哨、华而不实或者照搬教辅的课堂呈现。语文大师上课精彩迷人,大多因其旁征博引、贯穿古今、融会中西,课堂环节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虽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大师这样的学识积累,但是我们普通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达到课堂的厚重。
语文课堂是母语课堂,是中学生从小就一直学习的科目,因此进入中学以后语文课堂常常遭遇一个尴尬,那就是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学校领导因为语文提分慢、课上老师讲的都懂、课上老师讲的跟考试考的内容不对称等问题而轻视语文,或者轻视语文课堂,这是长久以来应试教育下语文课堂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究其原因,就是语文课堂与考试内容的对称问题。如果认认真真听语文课和课堂不听讲、只在考前突击的学生在考试结果上差不多,那么听课的学生就看不到进步,也看不到课堂的效率和价值,进而学生怀疑自身,质疑语文课堂的价值。那么,就算语文课堂环节设计得再精美,学习兴趣再浓厚,课堂内容再丰富,不愿意在考场失利的学生,尤其是中考、高考压力大的学生,恐怕也会把学习时间倾斜到其他提分更快的科目上。因此,好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愉快,还要在厚实课堂的过程中把课标和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有机穿插进去。怎样做到学生学得愉快,又能考得满意呢?那就需要高效的课堂了。
高效的、追求结果的语文课堂,并不是说要把课堂变成纯粹应试的竞技场,而是说以学生学习祖国优美、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为基础,但是兼顾应试的要求,尽量做到两者平衡,避免两者任一方的失衡。考试本身是评价课堂的一个依据,用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也是检测课堂的效率。至于如何做到平衡,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