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红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音乐基本技能培养的方式需要改革,要将音乐审美教育融入其中。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孤立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必须引导学生学好音乐基础知识。因为离开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审美教育就好比空中楼阁,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又要重视他们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音乐审美教育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寓教于乐”的。正是由于学生参与了种种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引发了进一步深入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基本能力,音樂学习兴趣只能是短暂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是培养音乐学习兴趣的摇篮,音乐学习的乐趣恰恰在于尝试了音乐学习中的失败与成功,只有在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摇篮中使音乐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才会获得持久的音乐学习兴趣,才能获得音乐学习所需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从理论上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就音乐教育目的而言,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是就音乐教育过程而言的。没有正确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果抽去音乐基础知识这一块基石,就好比空中楼阁;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人文内涵的音乐审美活动也就无法进行,音乐审美则成了一句空话。从整体上看,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增加学生负担,使其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并不因为减少或取消了音乐课上的乐理和识谱教学等音乐基础训练而增加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相反,科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能力,引导他们在更高层次上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并由此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更加趋于稳定,促使他们更深入地进行音乐审美。
如果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讲解乐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课本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很放松的课,反而会不想上了。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少接受乐理知识教学,所以要让他们机械地理解记忆乐理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一周两节音乐课,课后又很少练习,所以下次上课能记住的是少之又少。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记住又不容易忘记呢?
首先,要做的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条件。这样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快乐地努力练习”,这样就不会出现“每逢上音乐课就想睡觉”的状况。因此要有效地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就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素质,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摈弃“师道尊严”,充满爱心。教师只有敞开爱的胸怀才能为学生打开充满阳光和鲜花的音乐圣殿大门,才能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使学生喜欢音乐学习,那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我把枯燥的乐理教学放在分辨乐曲中。让学生感受两种唱法的不同,如附点四分音符的教学。但我发现效果并不好,下次遇到类似曲谱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唱。然后,我把它融入歌曲里面,让学生分辨有附点和没有附点的演唱有什么区别。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前四个乐句,我让学生听听唱唱想想有附点和没有附点的演唱是否一样,不同在什么地方?你感觉两种唱法中哪种唱法听着优美?学生自然会说有附点的唱法优美。那么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歌曲中其他附点的演唱与去掉附点的演唱与去掉附点的演唱的区别。这样就加深了附点音符的印象,学生自然就容易理解记忆了。再比如波音、装饰音等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和感受其优美。总之,如果作为音乐教师,不能运用音乐语言(包括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这样一套能以独特方式表情达意的特殊语言进行音乐教学,学生当然就不懂如何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和正确地表现音乐,就不能准确把握整体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柯达伊认为,对教师没有足够的视唱练耳课程和多方面的培养,音乐教育预定目标的付诸实施只能是纸上谈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内容是:“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地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能力,引导他们在更高层次上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并由此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更加趋于稳定,促使他们更深入地进行音乐审美。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直面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不是绕开音乐基础知识学习;要研究音乐基础知识学习,而不能取消音乐基础知识学习;要强化音乐基础知识学习,而不能淡化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音乐审美离不开音乐基础知识学习,音乐基本能力培养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方式需要不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