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的伦理审视

2018-03-27 08:41:54文大山
城市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市民伦理

文大山

(邵阳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湖南 邵阳 422000)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城市化浪潮蓬勃发展。各地城市规模一再扩张,城市里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向城市而成为城里人,中国的城市化率连年递增。作为理论工作者,面对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除了从工程技术、经济增长等工具理性层面进行关照外,还应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作指导,从价值理性层面进行思考,用伦理学予以审视,以避免中国城市化偏离正确轨道,沦落为钢筋水泥为主角的“造城”运动。

一、城市化的伦理意蕴

认清城市的内涵、城市的本质是研究城市的前提。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帕克说过:“城市作为人类属性的产物,其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1]中国城市史研究专家郑佳明也强调了城市的人文属性,他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人与环境的统一,人文与物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类社会与城市空间的统一。”[2]中外专家概括的共同点是,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人文的城市社会、物质的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三者的统一体。因此,城市化不是圈地运动,也不是造城运动,而是物质空间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同时并举的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应伴随厚重的人文关怀和闪耀着人类价值理性光辉的伦理意蕴。

(一)正义是城市制度的首要价值

在城市中,所有市民都应当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地享有劳动和休憩的权利。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揭露杜林平等观念的谬误之后,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在恩格斯看来,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平等的范围也应同步扩大。他论述道:“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3]在这里,恩格斯不仅把平等视为人的基本权利,而且强调了权利主体的广泛性。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开宗明义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4]既然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城市社会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正义也是城市制度的首要价值。在城市空间里,所有居民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享有平等发展机会。

(二)遵循普遍伦理是城市社会伦理的基本特征

传统社会具有乡土性、封闭性,是“熟人社会”。在传统社会中,普遍伦理规范具有相对性,与“己”关系亲疏是采用何种伦理规范的重要依据,人际关系处理遵循特殊伦理,即特殊关系特殊处理。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商品经济大大发展,流动性强,是开放的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城市作为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是当代社会特征的集中体现。社会生活是伦理生长的土壤,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一定会产生什么样的伦理。在现代工商业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起来以后,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以自由交换的交往方式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初步形成,以自由、平等、守信为主要内容的契约精神熏陶下的普遍伦理成为当代城市社会伦理的基本特征。与中国传统的特殊伦理不同,遵循普遍伦理是城市社会伦理的基本特征:

其一,自由而互惠的交易。交易双方有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方式的自由,一切利益的获取都以市场交易为方式,而不是巧取豪夺,或者凭身份、靠地位。

其二,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和普遍性。现代市民应是自由的,每个个体享有独立的人格;每个市民地位还是平等的,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无人有超出契约的特权。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礼以别异”,特殊关系特殊处理。当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成为市民社会约定俗成的主流时,伦理规范便成为了人人遵循的普遍伦理。

其三,诚实守信得到尊重。在市民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或交易、或组建家庭、或开办公司,都以契约的方式进行。契约的订立意味着一份权利和义务,意味着一份承诺。承诺的实现依赖于人们相互之间的信用。信用就是对契约的尊重和遵守。

(三)道德水平是市民的基本素养

“城邦的目的是人类所可能达到的最优良生活……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德的极致。”[5]尽管亚里士多德描述的是对理想城邦的设计,然而这对当代城市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那就是对道德的重视、对市民道德水平的重视。市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市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伦理以超越个体和肉体的公共理性出场,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意义。”[6]从工具理性层面看,道德规范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规范市民之间、市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市民己他关系的润滑剂和减震网,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推动城市各项事业发展;从价值理性层面看,道德能化性弃伪,较好地安顿自我心灵,调节生命的内在秩序,提升市民个体道德修养水平。因此,这种“内圣外王”式的道德追求引导着人际关系的重塑和个人修养的提高。

(四)生态伦理是处理城市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

城市化不仅意涵城市正义的实现、普遍伦理的建立、市民素质的提高,更应意涵城市对生态伦理的坚守,因为,城市是城市社会、物质空间、自然环境三者的统一体,是人与自然密切结合的复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类中心论”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中心论”主要观点是,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宰,自然界是人类的服务对象、被改造的对象,自然界不存在自身价值。而生态伦理是在反思“人类中心论”所产生的弊端后提出的伦理观,它反对仅仅根据人类需要和利益来建设和发展城市,它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来建设城市,把伦理关怀的对象从人类扩展到人和自然共存的城市。

二、中国城市化的伦理窘境

“应然”的伦理诉求和“实然”的复杂现实之间一直存在差距,把目光投向我国城市化进程现实,我们面对的却是严峻的伦理窘境。

(一)制度正义的缺失

在当代中国的城市,有形的城墙早已不复存在,可无形的城墙仍然存在,并顽固地阻挡着农村人向城里人转变的步伐。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就是一堵重要的无形城墙。农村人即使在城里工作、生活,仍然无法撕下农村人的标签,他们有个称呼叫“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却无法成为城里人。他们是城市最为艰辛的建设者,却又永远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的处境是尴尬的,走出了乡村,却走不进城市。同为城市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里人的权利和待遇却有天壤之别。农民工无法获得与城里人相同的就业机会,也没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他们的子女难以进入务工所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在某些城市,他们甚至没有资格购买自己的住房。“同城不同权”,这就是“实然”的中国城市现实。

(二)特殊伦理的盛行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7]在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普遍伦理尚未建立之前,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特殊伦理继续大行其道。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乡土性、封闭性,进而形成了熟人社会,而熟人社会促进了特殊伦理的形成。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8]与差序格局社会相应,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普遍伦理规范的相对性。因为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与“己”关系的亲疏是采用何种伦理规范的重要依据。以特殊关系特殊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特殊伦理在中国许多城市仍然盛行。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和

如果将制度正义的缺失、特殊伦理的盛行看作是从制度伦理、公共交往伦理两个层面揭示了城市社会内部的伦理失范的话,那么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认为是城市社会与外部环境的伦理失范。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过分强调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尺度,而忽视自然界的自身价值,不能从城市生态整体利益观的视野去建设城市,导致人类社会向自然界过度索取而引发资源枯竭、城市承载力达到极限和环境恶化等生态灾难。

三、中国城市化的伦理破题

在推进各项事业的同时实现其价值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何从伦理意义上使中国城市化得以有力救赎,在张扬工具理性的同时实现价值目标,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确保制度公正

要化解城市公正度失衡的伦理窘境,最根本的办法是从制度层面确保城市的公正。要确保城市制度的公正,可以从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方面入手。实体公正又称实质公正,应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有户籍的城市居民和无户籍的城市居民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启动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土地制度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以组合拳的形式确保实质公正的实现。所谓城市制度的程序公正,指在事关市民切身利益和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法律、政策、城市规划制定、实施等环节中,必须安排相应群体的市民代表参与监督,并把他们的合理意见作为不可或缺的决策依据。例如,制定农民工群体的有关政策制度时,除了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外,要尽可能让这些群体的代表参加,让他们有表达诉求的合法渠道,通过程序上的公正,最终实现结果的正义。

(二)从特殊伦理到普遍伦理的转变

从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到现代的契约社会,从特殊伦理到普遍伦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市场经济及其伦理规则的缓慢自发推动。在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伦理规则。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伦理规则也将同步形成。这种伦理的重构可能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市场生活中的主体,即接受契约伦理的经济人,将逐步发育,并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流。因为在健全的市场生活中,市场主体必须是接受伦理约束的经济人,拒绝伦理约束的人是反社会的,必定使自己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第二,市场经济的伦理,即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伦理规则,将逐步发育,并上升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方面的变动将缓慢地然而持续广泛地影响多数人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它们构成了整个市场经济生活的伦理基础。伦理转变的实现,另一方面有赖于调节“陌生人社会”伦理机制的主动建立和完善。第一,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力量,确保“陌生人”之间信息对称与完全。促进公共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深度,运用各种大众媒体的作用实现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有效观察,对其非道德行为实现及时的报道与公开。第二,建立社会监督与惩罚机制,增加违反伦理规则的成本。对那些符合市场伦理的行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坚决打击不讲诚信、破坏市场伦理的行为,营造社会成员相互信任的社会氛围。

(三)提升市民道德水平

提升市民道德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通过采取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实践养成、城市文化熏陶等措施,着力使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市民的自觉行为。第一,在实践养成方面,组织、引导市民积极参加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个人品德的形成是道德教育和道德践履的结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市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不仅有赖于教育宣传、增进理论认知,还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巩固道德认知、增进情感认同、磨砺道德意志。这就要求市民广泛参与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第二,在隐性教育方面,运用城市器物与精神情境,使市民潜移默化地接受城市文化熏陶。城市文化是市民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城市文化是影响市民价值取向、思想操守、文明程度的重要无形力量。要充分发挥城市精神在凝聚市民正能量,促进市民形成价值共识的重要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城市物质环境对市民素质的熏陶作用,因为雕塑、文化场馆等城市器物都是城市价值追求的反映。

(四)坚守城市生态伦理

城市生态伦理指导城市化实践成功与否,有赖于三大实践主体的表现。第一,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责任:绿色政策。在我国当前发展模式下,无论是宏观上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还是微观上某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政府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必须坚守城市生态伦理,将城市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贯彻到政府的决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在制定政策时,政府必须按照生态伦理要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做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如,把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贯彻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做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又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到政绩考核范围中。”[9]第二,企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生产:绿色制造。企业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主体,为城市建设生产大量的建材,塑造城市的物质外壳。在生产的同时合理地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企业应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保护绿水青山,不断改进工艺,推动节能减排,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统一。第三,市民个体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素养:绿色消费。培育市民个体生态伦理素养,确立绿色消费理念,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是构建生态伦理体系的应有之义。绿色消费理念是一种体现生态意识的新型消费伦理,这一理念倡导消费时选择绿色食品、注重节约资源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鲍宗豪. 城市的素质、风骨与灵魂[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9-10.

[2] 郑佳明. 城市哲学——关于城市与城市史的理论思考:上篇[J]. 书屋, 2012(10): 4-10 .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44.

[4] 罗尔斯. 正义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1.

[5]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7.

[6] 陈云. 伦理视阈中的幸福城市建设[J]. 中国国情国力,2013(3): 30-32.

[7] 秋石. 正视道德问题 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 求是, 2012(7): 10-14.

[8] 费孝通.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6.

[9] 王琦.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伦理构建[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2): 15-19.

猜你喜欢
城市化市民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意义”的问题所在
英语学习(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