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标志,不是钢筋水泥时代的摩天大楼,不是阿姆斯特朗的脚印,而是一个又一个的Logo:Facebook,Google,Twitter,微博,微信,淘宝,支付宝……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开放和互联。秉承“开放、互联和共赢”的理念,我们开辟了“名家专栏策划”栏目,邀请学界名家,以期刊为阵地策划专栏,“精英视角,专题研讨”。希望有更多名家加入《财政科学》,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本期名家专栏策划的组织者是南开大学马蔡琛教授,专题为“预算制度改革”。本期中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国家、地方和域外的不同维度,探讨了现代预算制度的构建问题。就国家层面而言,南开大学的马蔡琛教授基于对2008—2018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预算报告的文本分析,从推进阳光预算、完善绩效管理、强化预算规范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激荡十年中的中国预算改革进程。就地方层面而言,山东工商学院的张献勇教授考察了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法规中的省级预算初步审查程序,重点就预算草案初步方案提交主体、提交时限和审查机构,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审查方式,初步审查意见的出具和对初步审查意见处理结果的反馈,违反初步审查程序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作了比较研究。就域外视角,复旦大学的苟燕楠教授以俄罗斯2018年联邦预算的制定过程为例,梳理了俄罗斯联邦预算在政府内部的编制过程和在国家杜马的审议过程,以期为我国的预算改革提供一个参照视角的启示。
在研究探索部分,缪小林等提出,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府间事权配置应坚持基于分工思想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并以云南为案例进行了讨论。辛波等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了村委会主任特征与宗族特征等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郑瑞强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研究了精准扶贫机制优化的问题。韩凤芹和李婕论证了强化公益属性对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余静芸研究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储蓄率和人力资本形成之间的交互关系。郭明杰等针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政策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现政策受益主体对政策的认知对政策效果有正向影响,政策效率对政策效果同样有正向影响。
工作探讨栏目中,史富文就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白熙娆就审计在防治污染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林涛等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财政评审工作转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财政栏目,王邦屏对比了粤苏鲁浙四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情况,并为广东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出谋划策。汪恭礼介绍了安徽省“三重一创”建设促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
外国财经动态部分,王胜华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五个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做法。景婉博提示了美国联邦债务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
衷心希望各位读者能在阅读本期内容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