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国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期,以智能手机、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迅速普及,各种网络新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深深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直接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及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为10.94亿户;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近8亿人,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我国国民人口数量的一大半,广大受众已逐渐习惯利用网络新媒体接收各种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要不断增强媒介竞争力,积极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出广播媒体的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听众群体,这就要求广播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采写技巧,毕竟广播记者的新闻采访技巧及写作能力直接决定着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而广播节目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节目收听率的关键,因此,新时期广播记者提升新闻采写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广播电台的记者而言,新闻采访与写作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巧,作为广播新闻传播作品的主要生产者,广播记者需要不断提高采写能力,但在实际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广播新闻作品的质量。
在媒介融合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依赖于广播媒介,他们如今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浏览相关信息,甚至可以收听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的节目,除了对广播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要求非常严格,还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与此同时,各大媒介之间竞争的焦点也就是对新闻时效性、新闻价值的比拼,可以说,新闻价值越大、时效性越强的新闻越是容易受到受众的喜欢。而广播记者往往由于传统新闻采写理念的制约,新闻敏感性不强,对重大新闻线索不能第一时间发现,被其他媒体抢先报道,等到自己再去报道时,新闻有时已经变为“旧闻”了,就不能引起听众的强烈关注。
广播记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应该是信息的“把关人”,承担着信息把关、审核的职责。新时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层出不穷,再加上由于地域、时间等多因素的干扰,广播记者接收的信息有时存在不实情况,这就要求广播记者要进行信息的核实,避免虚假报道引起的负面效果。而有些广播记者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或“轰动性”效果,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未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核实,尤其网络新闻,缺少把关机制,导致出现很多虚假信息,对听众的信息需求造成干扰,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广播电台的社会公信力。
由于受到长期工作所形成的“惯性思维”的影响,许多广播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或写作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采用固定采访模式及写作模式,缺乏灵活变通,这样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很反感,甚至抵触,导致新闻采访不能顺利开展,无法采访到更深层次的新闻素材,降低了新闻的价值,同时,在新闻写作环节,有些广播记者为了省事,沿用之前的新闻写作模式,不对新闻的“谋篇布局”进行创新,习惯性用长篇大论或“官方”套话进行叙事,使得新闻缺乏“可读性”“趣味性”,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闻的价值,难以激发听众的收听欲望。
任何类型的新闻节目最终都得对受众进行传播,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新时期的广播记者要遵循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站在受众的立场进行新闻的采访和写作,切记不要自以为是,不顾受众的收听习惯和信息需求,单方面强调广播记者的主体地位,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善于合理倾听听众的“心声”,采纳听众提出的正确建议,维系好与听众的良好关系,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忠实的广播收听群体。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由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受众接收信息方式都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媒体的发展要求,广播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写技巧成为一个值得广大广播记者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新时期,广播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会面临种种新问题、新情况,为了圆满顺利进行新闻的采写报道,广播记者首先在意识层面要敢于挑战、勇于面对诸多困难,及时转变新闻采写的传统理念,用新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锐意进取、积极创新,不能抵触各种新闻采访写作的新方法,尤其心理上要有创新新闻采写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推进和完善新闻采写技巧。
对任何一个广播记者而言,采前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充分的采前准备,可能会导致采访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从而影响采访的正常进行,如果这样就会得不偿失。在新时期广播记者采写新闻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准备和掌握各种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技巧,比如智能手机、VR、H5以及无人机航拍等专业技术,以及检查相应设施设备,尽量做足充分的采前准备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广播记者在采写新闻之前要通过自身的新闻敏感来寻找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平时一定要加强新闻敏感性训练,牢记新闻工作者职业准则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新闻理论,提高广播记者的“党性”觉悟,这样挖掘出来的新闻线索不会背离正确的方向,新闻也才更加有价值。
广播记者在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中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尺度,尤其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切记不要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眼球效应”,深挖新闻事件当事人的生活、工作及家庭方面的信息,避免引起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还有,在新闻报道的谋篇布局方面,尽量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和题材,合理规划新闻写作的形式,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增强新闻作品的质量,不断打造精品广播新闻节目品牌。
在新时期,各种新媒体平台及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微信、微博、QQ等手机终端APP,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因此,广播记者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开通个人的微信、微博账号,经常浏览全国知名网络论坛,开通听众热线,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从中寻找更多的新闻线索,还要利用先进的电脑、视频拍摄等电子设备,提高新闻的写作速度,从而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广播媒体是通过声音传播信息的,与其他媒体相比,技术要求偏低,更适应偏远地区的环境,更受基层群众的喜爱,因此,广播记者在新闻报道时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接地气”的语言,不能疏远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要时时刻刻紧密与群众打成一片,切实为群众服务,否则,广播新闻节目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被听众所接受。
总之,如今广播媒体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抢抓发展的先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播记者的综合素养。新时期的广播记者只有加强新闻采访和写作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创新新闻采写理论,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的创作,写出更多优质的广播新闻作品,从而赢得听众的信任,获取听众的“芳心”,确保节目的收听率,得到更多的广告收益,只有如此,广播媒体才能在新时代里不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出广播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