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视域下的女性体育解说

2018-03-27 14:40姜霄晗李烈鹏
传播与版权 2018年7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解说员刻板

姜霄晗 李烈鹏

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体育世界里,解说员扮演着通过使用专业术语描述和评论赛事以构建受众认知的角色。长期以来,男性一直徜徉在体育解说的历史长河中名垂青史,人们谙熟于心的宋世雄、孙正平、韩乔生等无一例外。而与体育媒体相关度高的工作男女比例偏差较大,且男性时常占据管理层的位置。从福柯“话语即是权利”可窥探男性拥有对体育解说高度的话语控制权。李普曼的刻板印象理论认为,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事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存储物。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刻板印象”视域下的体育解说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行为,包括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等。就人格特征而言,女性体育解说员被贴上情绪化、温和、柔弱的标签,而理智、自信则属于男性。

一、“刻板印象”下女性体育解说现状

(一)性别歧视——女性体育解说不容忽视的现象

美国体育解说起步较早,女性体育解说员更早地被受众所熟知,不幸的是她们在解说领域内的地位和认同度远不匹配其付出的努力。就座于评论席上的女性解说通常会被安排与一位男性解说嘉宾搭档,很少有独立完成一场赛事解说的机会。再优秀的女性体育解说也可能因为婚姻、家庭与其工作产生摩擦而调离原先的岗位。如美国知名解说员简·查斯坦曾担任CBS中NFL和NBA的解说工作,而因其怀孕被调离至解说冲浪和滑水比赛。

与西方国家女性体育解说相比,国内女性体育解说起步较晚,宁辛作为国内最早的女性体育解说率先参与了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的解说。纵观近3届奥运央视奥运体育解说团队:2008年北京奥运27名解说中女性占据7个席位;2012年伦敦奥运选派15名解说中仅3名女性;2016年里约奥运17名解说员远赴巴西,其中仅4名女性体育解说。由此足见国内女性体育解说员的覆盖率极低,男女解说员的数量差距悬殊。

(二)“花瓶”定位——女性体育解说的点缀地位

有学者曾对中国体育性别主义进行过实证研究,认为媒介是反映占主导地位的人的价值观,媒介既有印象是女性天生就具有从属于父权社会的形象。不论是在体育报道还是体育工作中,女性时常会被冠以“花瓶”点缀似的定位。受众对体育解说员性别的需求也是基于“刻板印象”视域下主观产生的选择。在国内女主持多于男主持的大背景下,体育赛事中的女解说员却明显少于男性解说员。

对于女性体育解说员的选拔标准,解说能力固然是一大要素,但为保证观众的审美视角,女性体育解说的音色和外貌则更为重要。人们对于女性在体育领域的惯性解读是女性从事“软新闻”工作,即使是在解说的岗位,女性体育解说员仅涉略如网球、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非身体对抗性的“审美”类项目。女性体育解说的关注度很大程度是她们的性别身份而非职业身份。在男性主导话语权的语境下,女性体育解说员被解读为审美客体。

(三)缺乏个性——男性主导话语权下的女性解说

基于“刻板印象”的认知,女性体育解说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男性解说形式的拷贝,很少充分利用女性特有的话语优势,极少女性体育解说具备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体育解说中“话语”不仅是解说员口述中的词语、句子以及非语言等形式,还包含着实际解说过程中内部秩序主导者的权力。女性体育解说数量少于男性,这意味着男女体育解说拥有不平等的话语权,更不要说高级别的话语决策权。男性视角和一直以来男性主导着体育解说,从某种意义上界定了体育解说的“男性话语”标准,使得女性体育解说成为解说工作的附属、无法占据主导。

话语权的缺失,致使凸显个性色彩的女性体育解说少之又少。缺乏个性色彩,是女性体育解说的劣势之一。专业沉稳、不失激情的“诗人”贺炜、“语录体”韩乔生、简洁不失冷幽默的洪刚等男性解说,都通过树立独具个人特色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体育解说领域的地位。女性体育解说员能在解说过程中体现强烈个性色彩的鲜有人在,目前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陈滢和童可欣。陈滢在花样滑冰的解说中凸显了女性解说员的温婉大方,加之专业的解说技巧,近乎完美地呈现了花样滑冰的柔美。但是缺乏个性化还是在女性体育解说员中占据主导。

二、“刻板印象”下女性体育解说社会成因

(一)直接原因——女性体育解说数量和地位的局限

从社会性别和媒介传播的角度的考察,女性体育解说员的刻板印象和被认同度与女性在体育媒介领域的数量和地位息息相关。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也曾认为奥运会是展现男性庄严和激越的比赛。这表明了男性是体育的主角,凭借技艺赢得荣誉;女性作为体育的配角,更多的是发挥鼓励与支持的作用。虽然女性在新闻媒体岗位上的数量有了大幅增长,但就“技术活儿”的体育解说而言,数量仍没有提升。从女性体育解说在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竞技比赛的数量上开看,远不及男性体育解说。数量上的劣势是女性体育解说被“刻板印象”认知的最直观的原因。

在体育解说的职业层次上,女性体育解说员的机会更少。与女性运动员被关注程度雷同的是女性体育解说员的职业认同度。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待遇本就相对一般,而男性体育解说的收入又比女性的要多。新媒体介入体育后,挖走了部分优秀的男性电视体育解说员,并付以他们“天价”的解说费。尽管如此,女性体育解说员的收入仍未因此水涨船高。此外,大众传媒具有“授予地位”的功能,电视媒体在转播过程中刻意塑造以男性体育解说为主的节目氛围。以我国为例,知名的男性体育解说在解说赛事之余还会承担一些电视栏目节目主持,如张斌主持《足球之夜》、刘星宇主持《篮球公园》。男性体育解说员被更多地推到台前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女性体育解说几乎很少在解说之余出现在公众视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加剧了受众对体育解说的性别认知。

(二)深层原因——社会文化与媒介组织双重因素

女性体育解说从数量上落后男性体育解说,数量上的落后与地位的弱势成正相关。从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的视角看,这与“玻璃天花板现象”密不可分,玻璃天花板指“人为的无形障碍,阻隔组织内部升迁和发挥全部潜能”。[1]女性处于体育解说的边缘位置,提升的空间不如男性。人为的阻隔促使女性在体育媒介中的整体地位低于男性。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这也辐射到了体育解说领域。优秀的女性体育解说员很难得到提拔、成为高层管理人员,性别成为其晋升的拦路虎。从组织论角度看,供职于电视台的体育解说员会被单位社会化并接纳其文化价值,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传播,组织内部的文化价值构建个体在组织中的文化价值。用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来解释,即与主流观点持意见相反的人往往因为害怕受排斥而保持沉默。在电视台中,占据主流地位、多数意见的强势的男性观点,力压处于弱势的女性的观念。即在父权观念构建下的体育解说里,女性考虑的第一要义是自身如何符合既定的规则和组织价值,而非性别的平等与否。社会文化和组织论的双重认知造成“刻板印象”下的女性体育解说现状的深层原因。

(三)客观原因——娱乐化大于专业化的体育解说

奥林匹克之于体育的理念是“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的传播是以受众观赏的快乐为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注意理念的渗透,体育的娱乐性逐渐替代竞技性,成为人们观赏体育赛事的最直观的理由。体育赛事的转播依靠媒介,而媒介具备娱乐功能,当前的体育解说凸显了对娱乐化趋势的追求。曾经被戏谑诟病的口误在韩乔生的解说中则成为轻松活泼的代名词,甚至被打包记录为“韩乔生语录体”。

为迎合受众对体育娱乐化的需求,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将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物化,成为体育娱乐的符号。典型代表是在世界杯期间出名被冠以“乌贼刘”、曾主持过央视《NBA最前线》的美女刘语熙。2016年在乐视体育搭档詹俊、杨晨解说过中超江苏苏宁对阵北京国安的比赛,刘语熙的加盟使得本场比赛的转播关注度大幅提升。尽管其解说中专业知识匮乏,观点也较为片面,但感官体验下的女性体育解说员的衣着、发型的吸引力不亚于其解说水平。娱乐化的体育解说由电视波及网络,刮起了一阵美女解说的流行风。美丽时尚的定义,桎梏了女性体育解说员的解说主体性和感受,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突破“刻板”牢笼,女性体育解说未来趋势

性别意识的产生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自发产生的认知。这种认知也受到后天外在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在塑造女性体育解说员形象之时,刻意弱化其职责、夸大其娱乐化,塑造出女性体育解说员的“花边”角色地位。受众基于自我性别认知和传媒的塑造,形成“刻板印象”。曾任美国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的纽约时报前主编西摩·托平幽默地概括了女性与大众传媒间应有的关系,“女人是天生的信息传播者”。[2]随着女性体育解说的数量和知名度的提升,需要打破“刻板印象”的桎梏,以期在行业内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一)营造女性体育解说的舆论环境

不可忽略的是大众传媒对体育解说员的塑造作用,以往弱化女性体育解说员的性别地位是不可取的,维护传统性别秩序的不平等的传播也需纠正。打破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女性主义媒介的发展需要大众传媒意识到女性的独立与自强,在构建体育解说员的形象时,不带有色眼镜划分男女解说员。尊重女性体育解说员的付出,用更加专业的视角审视其解说内容,淡化娱乐功能。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塑造功能,为女性体育解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打破社会文化与媒介组织壁垒

随着女性受众的增多,女性体育解说员的团队也应扩充。数量上的增加将提升女性体育解说员的地位、扩大其话语体系。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从事体育解说时并不存在天生的短板。应充分认识到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女性体育解说员的发展前景并不逊于男性。打破社会文化和媒介组织惯有的认知,树立去性别化的媒介意识。对于女性体育解说员自身而言,敢于打破原有的工作常态,积极涉足更多领域,化解不平等的压力。

(三)充分发挥女性体育解说的优势

女性体育解说相较于男性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只有更加充分地发挥长处,才能将优势凸显。首先,女性体育解说要具备不同于男性的个性,解说特点风格不可千篇一律,避免雷同化、一般化,形成具有自身特有的解说风格。其次,女性的情感更加细腻,在体育解说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注赛场内外的细节,解说过程中增加人文关怀。再者,提升专业水平,在技战术和新闻点上可以发挥得更加自如。总之,女性体育解说在心理、言辞和情感等方面拥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唯有将其充分发挥,才能展示出女性体育解说独特的魅力,更好地突破“刻板”的牢笼。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解说员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小小解说员
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
水果总动员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