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侠”到“仙侠”:中国影视剧热门类型的转向

2018-03-27 08:47曹银顾翔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仙剑仙侠武侠片

曹银,顾翔

一、“港式武侠”——武侠剧的光辉岁月

作为一种影视剧类型,今天当我们谈论“武侠剧”时,似乎很难列举一二经典。即便有2017版《射雕英雄传》向经典致敬,企图再造“95后”“00后”的武侠经典剧作,也没能重振昔日荣耀。作为“80后”的一代人,当我们集体遥望“武侠精神”,追忆儿时“武侠剧”时,它便是金庸、是古龙,是有着浓浓港腔、港味、港星的“港式武侠剧”。

“港式武侠”可以说是“港片”辉煌时期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也是当时内地观众了解香港、观看世界的一种途径。时至今日,武侠剧在内地的播映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个1980年代TVB成就经典“港式武侠剧”。1984年,央视播出连续剧《大侠霍元甲》(1981年版,亚视),香港武侠剧与流行歌曲第一次进入内地观众的视野,随后由TVB出品的一系列武侠剧在内地持续热播。如1985年、1983版的《射雕英雄传》播出后万人空巷,由黄日华、翁美玲所饰演的郭靖、黄蓉至今无人能及。之后的《楚留香传奇》(1979年版)、《天龙八部》(1982年版)、《陆小凤》(1985年版)、《绝代双骄》(1988年版)等,更造成了内地的武侠热、粤语热。

第二阶段,1990年代,“港式武侠剧”延续了从经典到经典之路。当时,内地深受港台文化影响,四大天王雄踞流行乐坛,港台影视称霸荧屏。这一时期也是香港新武侠电影的繁荣时期,由徐克监制的电影《笑傲江湖》(1990年版)、《倩女幽魂·人间道》(1990年版)、《倩女幽魂·道道道》(1991年版)、《笑傲江湖·东方不败》(1992年版)、《新龙门客栈》(1992年版)、《新仙鹤神针》(1993年版)、《黄飞鸿·王者之风》(1993年版)等,制造了“武侠片”的热风。而“港式武侠剧”也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精品之后,继续从经典到经典。TVB又相继推出了《神雕侠侣》(1995版)、《笑傲江湖》(1996年版)、《圆月弯刀》(1997年版)、《天龙八部》(1997年版)等。

第三阶段,1997年之后,“港式武侠剧”势微,“武侠”只可成追忆。新世纪的到来为“武侠”画上了句号,无论是武侠文学还是武侠影视剧。2001年,俗称李亚鹏版的《笑傲江湖》在央视播出,张纪中的大名也未能挽回武侠剧的颓败。2002年,张艺谋用《英雄》开创了中国式的大片时代,向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年)挑战。二者虽都赢得了高票房,但却称不上真正的“武侠”片,因为那个快意恩仇、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武侠精神已经伴随着香港电影的整体衰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代“武侠”而起的则是更具唯美浪漫色彩的“仙侠”。

二、“仙剑奇侠”——仙侠剧的锦绣繁华

2005年,根据同名游戏改编的《仙剑奇侠传Ⅰ》开播,由胡歌、刘亦菲主演,“仙剑剧”一词也随之叫了开来。时隔4年,唐人影视又推出了《仙剑奇侠传Ⅲ》,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飘红,再度刮起“仙剑旋风”。可以说,《仙剑奇侠传Ⅰ》开启了一个时代,自此影视剧的类目里多了“仙侠”这一类型,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无胡歌,不仙剑”。与“武侠”相比,“仙侠”的人设不再是武功高强的人侠,而是法力无边的仙侠;淡去了人侠的拳脚武功,代之以仙侠法力无边的法器;人侠快意恩仇的江湖只留人间,而仙侠的神、仙、妖、魔的虐恋在幻境中上演。

2014—2015年,仙侠剧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2014年的《古剑奇谭》,由杨幂、李易峰主演,打造最强青春阵容的仙侠魔幻偶像剧。特别是2015年的《花千骨》,改编自fresh果果同名小说,由赵丽颖、霍建华领衔主演,一经播出,便掀起了收视狂潮。让本已火爆的玄幻仙侠剧,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红遍大江南北。继《花千骨》之后,《蜀山战纪》(2015年)、《青云志Ⅰ、Ⅱ》(2016年)使仙侠剧持续热播,到了2017年1月,由杨幂、赵又廷领衔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堪与《花千骨》并称仙侠剧扛鼎之作。2017年4月,《择天记》因鹿晗、古力娜扎的出演,吸粉无数。2018年,仙侠剧的热播仍处于进行时,截至2018年9月,已播出的有《天乩白蛇传》《古剑奇谭Ⅱ》《钟馗捉妖记》《香蜜沉沉烬如霜》。仙侠剧的播映真可谓锦绣繁华,而未来仙侠剧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侠”之精神内核的转变

无论是“武侠”还是“仙侠”,都对“侠”情有独钟。那么,何为“侠”?从“武侠”到“仙侠”,其中“侠”的精神内核又有哪些转变呢?

“侠”,《史记·游侠传》曰:“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这是中国先秦时期对如荆轲这样的义士的统称。而“武侠”是华人界所特有的一种流行文化,武侠文学自古以来也很兴盛,如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公案等,到了当代更是将传统武侠文学改编为评书,如《白眉大侠》等。而到了现代,更是因有了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武侠大家,使得“武侠”精神成为华人的一种共鸣、一份骄傲。

而中国所独有的影视类型——武侠片,则是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进行拍摄,将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用影视语言进行诠释。西方有些人把武侠片仅仅看作中国“功夫片”,实则不然。中国武侠片不仅“讲究实战技击功夫”,更讲究中国人的内在修为。即“武侠”是武(武术)与侠(侠义)的相互融合,是动作与精神的高度统一。武侠世界历来强调的是禅武合一,内外兼修。金庸的武侠“在人间”,是心系家国的“儒”侠,如郭靖、萧峰等。而古龙的武侠“在天涯”,是超然物外的“道”侠,如楚留香、陆小凤等。

与“武侠剧”改编自武侠文学相比,“仙侠剧”则多改编自网络游戏与小说,主要依托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淡化故事时空背景、心系六界苍生福祉,讲述仙魔虐恋和凄美修仙的爱情故事。“仙侠”者,在技能方面由“重武功”一变而为“重仙术”;在精神方面则蜕去了“纵死侠骨香、飒沓如流星”的霸气回肠,而是六界(人界、冥界、天界、仙界、妖界、魔界)之间的“正邪较量”。一言以蔽之,“武侠”乃快意江湖、铮铮铁骨的荧屏硬汉,“仙侠”为爱恨分明、飘摇俊秀的白衣上仙。而“侠”之精神内核也由“禅武合一”转变为“仙道一体”。

四、热门剧类转向的成因分析

首先,时代已变,江湖渐远。

在武侠文学繁荣的年代,华人曾经有作为弱国子民的集体隐痛,需要如郭靖、萧峰、黄飞鸿这样的大侠来拯救民族危亡,需要文学来振奋精神,需要真功夫崛起于东方。于是,在香港,在东南亚,乃至在有华人的地方,“武侠文学”都如祖国母亲般的温暖,成为情感共鸣的符号。到了1980年代,邓丽君的细语柔声红遍内地,香港的流行文化成为内地最强音。而“港式武侠剧”的引进正逢其时,让内地老百姓看到了与“革命样板戏”迥异的“风情”。从1984年到1997年的十多年间,内地的“75后”“80后”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香港制造的流行文化中。

然而,以1998年为界,一方面,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的文化意识形态重新统合回中国。在武侠片的拍摄方面,也逐渐由香港与内地联合制作,大批香港导演、演员来到内地发展。另一方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终导致韩国制定“文化立国”政策,并成功在东南亚制造了所谓的“韩流”。于是,中国的“80后”们又集体转向对“韩剧”的偶像崇拜。就这样,香港文化渐行渐远,“港式武侠剧”就此没落。

进入2008年以来,流行风尚又为之一变,“韩流”已退。因为,中国已然成为文化强国,拥有了“中国造”的流行文化。但在各种剧类争奇斗艳之际,“武侠剧”却未能重新崛起,纵观近五年的武侠剧,有于正版的《笑傲江湖》(2013年)和《神雕侠侣》(2014年),《新萧十一郎》(2016年),大胆启用“90后”新人的《射雕英雄传》(2017年)等,都难逃“新瓶装旧酒”之窠臼,反响平平。此外,电影《龙门飞甲》(2011年,徐克导演)、《绣春刀Ⅰ、Ⅱ》(2014年、2017年,陆阳导演)、《刺客聂隐娘》(2015年,侯孝贤导演)等,也未能重振“武侠片”昔日的辉煌。一切皆因时代变了,在如今国富民强的法制社会里,在民族心理上已经不再需要抱打不平、除暴安良的“大侠”了。

其次,观众更迭,“鲜肉”时代。

2010年,“80后”开始集体步入而立之年,武侠激情已为现实主义所取代。新生代为“95”“00”后,他们喜欢的是网络作家韩寒、郭敬明,他们喜欢的是网络游戏“诛仙”“仙剑”。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他们往往历史意识薄弱,对宏大叙事缺乏热情,更喜欢青春偶像剧,而“仙侠剧”恰恰就是古装版的青春偶像剧。在这里,他们可以远离现实,可以更少意识形态禁忌,可以天马行空无所不能,可以追求超现实的浪漫爱情,最终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地。概言之,庞大的游戏迷原著粉、“虐恋加悲剧”,是仙侠剧成功的关键。

此外,与“80后”观众相比,“95后”变的不仅是年龄,更是审美。在“武侠剧”年代,像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这样的打星成为少年心目中的大英雄;而现如今则是“小鲜肉”当道,像任嘉伦(《天乩白蛇传》)、李易峰(《古剑奇谭》)、鹿晗(《择天记》)、张彬彬(《三生三世》)等都是吸金利器,是无数迷妹心中的“男神”,极大提高了“仙侠剧”的收视率。然而,“仙侠剧”发展至今,虽佳作连连,但已开始呈现创作疲态,即剧本内容乏新意、武打动作靠特技、场景搭建全后期。

从“武侠”到“仙侠”,由于时代的变迁、观众的迭代,中国影视剧热门类型也发生了转向。作为一个影视剧类型,无论是“武侠”还是“仙侠”,都无所谓孰优孰劣,它们都是某一特定时代的产物。当下一个十年来临之际,不知继“武侠”“仙侠”之后,对于“侠”的诠释,又会出现何种变体?

猜你喜欢
仙剑仙侠武侠片
雪是最飘逸的仙侠
《仙剑七》离粉丝很近,离路人很远?
道义与中和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侠奇缘
手游《仙剑奇侠传四》正式发布
仙侠文化的当代价值
城郭烽烟又起武侠死灰复燃?《绣春刀2》能不能给武侠电影带来出路?
国产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中 “神话叙事元素”分析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
“游戏音乐女教主”的仙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