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穿山造趺”代代相传

2018-03-27 01:50口述周德兴整理洪永杰宁波市北仑区档案局
浙江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北仑区民间舞蹈山村

口述/周德兴 整理/洪永杰/宁波市北仑区档案局

周德兴,宁波市北仑区穿山村人,系“穿山造趺”第五代传人。

我叫周德兴,今年88岁。我从8岁开始学习“造趺”艺术,先做“天盘”,再做“地盘”,后搞编剧创作和总务策划,从事“造趺”表演长达80年。

“穿山造趺”始于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据老艺人说,当时有穿山村民去宁波西乡,在庙会上看到了这种肩背表演的形式,就把它引入了穿山村。又听说昆亭(今北仑区春晓街道)“造趺”略早于穿山,也是从育王岭外的宁波学来的。“造趺”表演时,在锣鼓伴奏下先是全体出场,继而绕“8”字、走圆场,然后逐对表演。我8岁做“天盘”时第一个表演的剧目是《黄大娘补缸》,扮演补缸匠,搭档的另一个“天盘”扮演黄大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排演了《有了土地多生产》等新戏种,“文革”期间排演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后来还排演过多部古装戏。我们穿山村“造趺”传统剧目总共有20多种,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雌雄金钱豹格斗》《春草戏贪官》《岳云与金国公主交战》《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等。

排演“造趺”一般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首先选择适龄的“天盘”,“天盘”要敢站,这要有几分天赋,有的孩子一立腿就打颤,有的则站得挺直。然后再开腔唱念,根据扮相和口才确定合适的角色。选择“地盘”也大有讲究,除要求身体强健、腿力强壮外,还要求两肩又宽又平,这点尤其重要,这样“天盘”才站得稳,不容易摔下来。排练时,需要总务导演根据剧本对“天盘”、“地盘”、乐队等提出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熟悉剧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地盘”需要保障“天盘”的安全,需要扶住“天盘”的小腿,起步、绕行等事先都要给出提示,做好上下配合。

整个“造趺”队进行表演至少需要50人,可谓规模庞大。一般配“天盘”10人,“地盘”与“天盘”的配比为2比1,过去行会线路长,配比是3比1;吹打乐队需要将近10人;秩序维护人员需要10人,他们的工作是防止观众进入表演场地影响“地盘”串行而导致安全事故;另外还需搭配几名妇女照顾小孩的生活,防止小孩闹情绪影响演出。

“穿山造趺”的创始者是村里丁、周二姓的先辈。后续比较出名的有第二代艺人周尚秀、第三代艺人丁月林、第四代艺人丁玉清,他们传下来20多套剧目,在我们当地很有名气。

我是穿山村“造趺”第五代传承人,跟我同一批的艺人还有王静波、丁三青、丁象藏等,可惜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过世。第六代艺人有丁荣祥、丁尔荣、丁荣法、周方群、楼崇伟、丁召南等,共30多人,1982年至1996年间曾应邀参加各类表演20多场次。目前穿山“造趺”已传至第七代,第七代艺人、艺苗有周翠珠、周旭君、周幸峰、顾东波、楼裕君等。周翠珠在担任穿山村妇女主任期间,我就将她带到村造趺队跟班,将“造趺”技艺传授给她。2009年11月,周翠珠入选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2010年5月,周翠珠首次带队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受到大家的欢迎。

我年龄大了,不能出来表演了,只力所能及地做些顾问、策划等工作,但我心里一直想着将“造趺”这一民间舞蹈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对于“穿山造趺”的传承,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政府部门对“穿山造趺”的传承十分重视。2009年6月,北仑柴桥实验小学被命名为“造趺”传承基地,对此政府每年投入4万元作为经费,学生只要被“造趺”队选中并征得家长同意,学校就为其培训提供方便,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天盘”难招的问题。如,因为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对“造趺”也十分重视,在“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舞蹈)网络评选”中,“穿山造趺”获得了“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舞蹈”奖项。

二是“造趺”传承面临不少困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挑选“天盘”有难处。到学校挑选“天盘”既要征得学校同意,还要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怕担风险,不愿意让自家孩子出来做“天盘”。现在挑选的“天盘”当中,本地孩子越来越少,外地孩子越来越多,但是外地孩子的流动性大,辛辛苦苦把他们教会后,他们回老家了,要演出的时候找不到人,非常麻烦。另一方面在于“地盘”也无人可招。“地盘”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的来做,现在的年轻人或热衷于打牌、搓麻将、外出旅游,认为背小孩太累了;或有各自的工作,比如有的人白天上班,抽不出排练时间,有的人经商做生意,看不上做“地盘”100元一天的工钱;相对空闲的老年人体力跟不上,没办法做“地盘”。过去与现在不同,过去小伙子都在生产队劳动,可以统筹调配,而且在地里干活不如参加“造趺”队做“地盘”来得轻松,所以那时候报名的人很多,现在真的很难找。

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年轻人抓起。现在年轻人知的吃苦奉献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文化传承意识需要培养。“穿山造趺”既是优秀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身体素质的文体活动。我认为,优秀文化无地域界限,“穿山造趺”的传承不应局限在穿山村,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造趺”艺术、愿意从事“造趺”表演。愿“穿山造趺”代代相传。

北仑区柴桥实验小学学生练习造趺天盘技艺

猜你喜欢
北仑区民间舞蹈山村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 把最好的给孩子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 童创学达 性天成长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 好玩的学校 懂玩的老师 会玩的学生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小学 学最优秀的别人 做最优秀的自己
山村日出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山村晚归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