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其锻炼行为的关系:锻炼伙伴的调节作用

2018-03-27 06:12田红梅鲁心灵葛晶晶李安巧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伙伴体育锻炼频率

田红梅 李 欣 鲁心灵 葛晶晶 李安巧

(1. 中国智力和发展性残疾分级、评估与康复(运动)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1; 2.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科学技术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得人们缺乏身体活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缺少身体活动的生活方式是世界十大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2000万人的死因可归为缺少身体活动[1]。随着社会文明病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加,使得人们将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身体健康的主要干预手段,并将身体锻炼和其他身体活动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2]。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体质下滑,心理疾病多发[3]。也有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4]。锻炼行为指主要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身体活动[5]。大学生自发参加体育锻炼具有阶段性和反复性,在学业不紧张的时候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多,而在学业比较紧张的时候会停止体育锻炼,大学生通常会在期末考试和假期退出体育锻炼,过了这段时间又会重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6]。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学校和院系关注和工作的的焦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身体锻炼坚持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生理、经历、人口特征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7]。国外相关的研究证实了团体凝聚力、设施的可获得性、自我效能、内在动机和社会体格焦虑等对坚持锻炼行为的影响[8]。司琦研究表明,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心理研究有锻炼的益处、锻炼的弊端、自我效能、自我管理 、意识提高、反条件化、环境再评价和互助关系等八个[9]。而锻炼态度是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所持有的态度是体育动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并直接影响到锻炼效果[10]。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态度影响锻炼行为[11-12]。而“没有合适的锻炼伙伴或团体”是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之一[13-14]。

国内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研究虽然众多,但大都主要是从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进行探讨,然而锻炼伙伴在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关系之间作用,现有研究涉及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能够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2)锻炼伙伴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共同发放,被试来自北京、河北、河南、上海、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市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8份,有效回收率86.33%,被试基本信息如下(表1):

表1 被试基本信息

选取本专科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18人,女生77人;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107人,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188人。

2.2 测量工具

2.2.1 锻炼行为的测量

锻炼行为的测量参考仇军[15]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条目:“近一年坚持锻炼的时间”,选项为“小于3个月”、“3-6个月”“大于6个月”;“每周锻炼频率”,选项为“0次”、“1-2次”、“大于3次”和“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中等强度)”,选项为“小于15分钟”、“15-30分钟”、“30分钟以上”。

2.2.2 锻炼态度量表

锻炼态度采用毛荣建2003年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16]。该量表包括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8个分量表,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64,内部一致性较好。该量表采用 Likert 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锻炼态度越好。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主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大学生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锻炼行为和锻炼态度的差异、关系和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以及锻炼伙伴的调节作用。

3 结果

3.1 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分析

如表2所示,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有无固定锻炼伙伴在其锻炼坚持、锻炼频率和中等强度的锻炼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

表2 大学生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锻炼行为差异(MSD)

注:***P<0.001,**P<0.01。

3.2 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分析

如表3所示,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大学生有无固定锻炼伙伴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除了行为认知这一维度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低于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其他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

表3 大学生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体育锻炼态度差异(MSD)

注:*P<0.05。

3.3 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的相关分析

如表4所示,大学生锻炼频率与行为态度、行为认知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与其他维度显著相关;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中等强度)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不存在显著相关,与其他维度显著相关;大学生锻炼的坚持性与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主观标准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与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各维度显著相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无固定伙伴与锻炼坚持、中等强度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存在显著相关;有无固定锻炼伙伴与锻炼态度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存在显著相关,与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表4 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

注:1=每周锻炼频率,2=锻炼持续时间(中等强度),3=锻炼坚持性,4=有无固定锻炼伙伴,5=行为态度,6=目标态度,7=行为认知,8=行为习惯,9=行为意向,10=情感体验,11=行为控制感,12=主观标准。

**P<0.01,*P<0.05。

3.4 大学生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3.4.1 大学生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选取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中与锻炼时间、中等强度锻炼频率和锻炼坚持相关的维度纳入回归方程。如表5所示,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其每周锻炼时间的影响分析中,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维度对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间有显著的预测,其他维度不明显。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其每周锻炼频率的影响分析中,行为习惯、行为认知、行为控制感与情感体验对大学生每周锻炼频率有显著的预测,其他维度不明显。大学生锻炼态度对其近一年锻炼坚持的预测中,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维度对大学生锻炼坚持性有显著的预测力,其他维度预测不显著。

表5 大学生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注:***P<0.001,**P<0.01,*P<0.05。

3.4.2 固定锻炼伙伴在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将各个变量进行中心化后,纳入回归方程。如表6所示,固定锻炼伙伴在锻炼频率与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维度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其他维度调节作用不明显。固定锻炼伙伴在锻炼时间与行为意向维度关系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其他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

表6 固定锻炼伙伴的调节作用

注:***P<0.001,**P<0.01,*P<0.05。

采用简单斜率检验对调节作用进行分析。锻炼伙伴和情感体验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在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中,其情感体验对于锻炼频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0.023,t=4.778,p<0.05);在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中,其情感体验不能预测锻炼频率(B=0.006,t=0.993,p>0.05)。即无锻炼伙伴的大学生,情感体验越好,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越高;有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变化不明显。锻炼伙伴和行为习惯的交互效应表明,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其行为习惯显著预测锻炼频率(B=0.027,t=6.143,p<0.05);而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其行为习惯不能显著预测锻炼频率。锻炼伙伴和行为意向的交互效应表明,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行为意向可以显著预测其锻炼时间(B=0.048,t=4.581,p<0.05);有固定伙伴的大学生行为意向不能显著预测其每次锻炼时间(B=0.001,t=0.081,p>0.05)。

4 讨论

4.1 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锻炼行为、锻炼态度差异分析

大学生有无固定锻炼伙伴其锻炼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中等强度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坚持的时间均高于没有锻炼伙伴的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有运动伙伴会使大学生能更持久更愉快地参与体育锻炼,彼此可以互相鼓励支持,减少体育退出行为。而没有运动伙伴的大学生,没有同伴的支持或鼓励,在不想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可能会直接退出体育锻炼。

有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维度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有研究表明,运动伙伴的存在,在形成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7]。可能因为运动伙伴的陪伴,大学生对自己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控制感会高于没有锻炼伙伴的大学生。

4.2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的预测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每周锻炼频率与行为态度、行为认知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与其他维度显著相关;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不存在显著相关,与锻炼态度的其他维度显著相关,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其每周课余锻炼时间有一致性[18]。

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锻炼态度各个维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相同的,这与罗雅莉的研究具有一致性[19]。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维度对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有显著的预测;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维度对大学生近一年的锻炼坚持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行为习惯、行为认知、行为控制感与情感体验对大学生每周锻炼频率有显著的预测,与谢龙的研究具有一致性[20],他的研究中指出,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锻炼行为有直接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更加注重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当大学生认识、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益处后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也会相应增加。而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的长短和锻炼的坚持性,反映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越积极,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越高,参加体育锻炼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增强体质,而是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体育健身健心的目的。

4.3 锻炼伙伴在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

Köhler效应指出,当有差不多能力两个或多个人的为了同一个目的集合到一起的时候得到的效果会比一个人更好[21]。当大学生都为了达到健康或健身目的时有运动伙伴锻炼的效果会更好。调节效应检验表明:没有锻炼伙伴的大学生,运动时或运动后情感体验越好,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会越高;而有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后,体会到较为饱满的积极情绪,感受到运动使人快乐后,可能会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可能是因为每次运动和伙伴都感到愉快,体验到的情感在一定范围上下波动,情感体验变化不大,因而不能影响到其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行为习惯是指特定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同伴、指导者)和个体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22]。无锻炼伙伴的大学生,行为习惯越不稳定,锻炼频率就越不稳定,而有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与其固定锻炼伙伴之间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重复一起锻炼,锻炼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而没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可能在锻炼上比较随性,想锻炼的时候就去锻炼,不想去的时候就放弃。

行为意向是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努力[23]。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向比较强烈的时候,参加体育的时间会比较长;而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当无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因为自己本身想再多锻炼或者少锻炼一会儿的时候,行为会跟随自己的想法去多锻炼一会儿或少锻炼一会儿,对自己接下来的生活轨迹没有影响;而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每次锻炼应该都是彼此商定的锻炼时间,当想少运动一会儿的时候,想到伙伴的陪伴或是同伴的支持,会鼓励其坚持到要参加锻炼的时间,所以有固定锻炼伙伴的大学生个人的行为意向对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影响不大。

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想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除了从锻炼环境锻炼条件等方面考虑外,可以从培养、端正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观,达到体育健身健心的目的。还可以鼓励大学生结伴参加体育锻炼,既联络感情又增进健康。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Heidelberg guideline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persons[J].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1997,5(1):1-8.

[2] 李嫱,任文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 1473-1475.

[3] 李歆乐.人格特征与价值取向在中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中的作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38.

[4] 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2-47.

[5] 宋晓东.中科院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及其干预策略[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24.

[6] 陈善平,张平,潘秀刚等.体育锻炼研究的测量工具及应用[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0-26.

[7] 张春华,张建成,金亚红等.锻炼坚持性的国外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4): 48-51.

[8] Richard H.Cox.Sport Psychology:Concept and Applications[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2: 474-475.

[9] 司琦.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 76-83.

[10] 万力芳.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特征文化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14.

[11] 刘正国,李莉.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预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 563-567.

[12] 吴小毛.大学生锻炼行为受锻炼态度影响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7):135-137.

[13] 刘玲.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感、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6.

[14] 张戈.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2.

[15]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3-57.

[16]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95-98.

[17] Miyawaki,C.,Mase,T.,Ohara,K.,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Exercise Partners and Exercise Habit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Japan[J]. Health, 2014,6(16): 2129-2134.

[18] 陈炳煌.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54-57.

[19] 罗雅莉.大学生锻炼态度与自我概念、锻炼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68-71.

[20] 谢龙.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72-74.

[21] Kerr,N.L., & Hertel,G. The K ler group motivation gain: How to motivate the“ weak links” in a group[J].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11,5(1):43-55.

[22] 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3,20(4):100-105.

[23] 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5.

猜你喜欢
伙伴体育锻炼频率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处理器频率天梯
新伙伴
振动与频率
我的“好伙伴”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概率与频率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